积极想象技术是如何实施的
“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是指在自我的积极引导下与无意识的接触,是荣格心理分析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被称为接触无意识乃至自性化的基本态度。
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都还是“间接沟通”无意识的方法,而积极想像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家都把积极想像称为“睁着眼睛做梦”。
一、具体步骤
积极想象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唤起无意识;二是与无意识对峙。有时两个部分依次进行,有时交替进行。
关于积极想象的具体步骤,现代的心理分析家有很多的论述。Von Franz(1980)是第一个对积极想象的细节步骤进行论述的人,她认为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停止自我“疯狂的思考”;
2. 唤起无意识的幻象;
3. 以某种形式表达无意识;
4. 将无意识中出现的内容与社会伦理要求进行对峙;
5. 将在积极想象中学习到的应用于生活中。
Robert Johnson(1986)强调了仪式对于无意识的固化作用,分为以下步骤:
1. 邀请无意识;
2. 对话与体验;
3. 评估加入伦理因素;
4. 仪式,以仪式来固定想象的效果。
Dallett(1982)则认为将积极想象分成若干细致的步骤可以让人们更详细地看清积极想象的过程,但是他认为:“还没见谁完全按照哪个固定的步骤进行过积极想象”。因此也可以认为,并没有固定形式的积极想象,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方式。
然而,还是存在实施积极想象时固有的原则和具体的技术。以Von Franz的划分方法为例。
第一步的目的是降低意识自我的判断和理性的逻辑,腾空意识的空间,为无意识的产生营造一种潜催眠的状态。这类似于冥想的一些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重复的动作和语言,自我放松,集中注意力等方法进行自我的催眠。
第二步要唤起无意识的意象,这是无意识的人格化过程(personification)。积极想象的起点可以是任何引发物,常见的是一幅画、一个梦境、一句话甚至一种情绪。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引发物时,需要耐心地等待无意识自发产生的意象。正如道家的修炼,这需要很多的练习才可以做到很容易唤起自主的心象。此时自我的任务是对产生的心象进行客观的观察记录,作忠实的观众。同时,十分重要的另一个任务是对产生的心象予以足够的关注,这种方法可以给无意识的心象赋予生命,使静止的心象变得生动,从而表现出自主的意图。注意另一种情况,当无意识已经表现出强大的自主性,特别是以情绪为起点的时候,这时自我的任务则主要是摆脱无意识的控制,把持住意识的主权和客观的视角。此时要注意克服常出现的问题:心象变化太慢或停滞不动,这样想象无法进行下去,没有新的潜意识内容出现,或者心象变化太快,失去了控制。
第三步是以某种形式表达浮现出来的无意识,这是无意识的物化过程,它可以防止呈现的内容再次回到无意识之中。很多时候,当我们完成作品之后,觉得不像是我们创作的,这就证明无意识已经在收回它的能量。因此,这一过程是对抗自然的过程,因为人格化了的无意识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力量。积极想象的媒介可以是任何物化的形式,因为积极想象是以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的,而不是媒介或步骤。在媒体选择上存在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应该选择不熟悉的工具。如Dallett认为技术是服务于自我的,它受自我的控制,就不能够表达无意识了。另一种理论认为应该选择个体本来就十分喜欢的媒介,因为个体已经自己选出了它。熟悉的技巧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控制自己一边克服想象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可怕的情景。而且,它更有利于对无意识的精确表达。
总的来看,双方都有道理,用荣格的观点来整合:无论用什么媒介,关键是要以谨慎的态度和巨大的贡献来进行积极想象。荣格指出(1931),“无论你会不会画,都应该用最恳切的心来描绘”。最后,是否选择绘画作为媒介或者选择哪种绘画都不应该是强迫的。对于已经成型的产品有两种处理的态度:艺术创造倾向与分析理解的倾向。当艺术创造占主导时,个体会一再重复地仔细刻画作品,以使其达到美学的标准,他们仅仅认为作品是艺术,却不关心作品的意义。当分析理解占主导时个体常匆匆完成作品就急着要知道含义,而对作品的艺术性毫不关心。这样的结果是象征没有得到精确的呈现,其神奇的心理效果也就随之消失了。荣格认为这两种倾向应该共同存在或交替进行。艺术创造的倾向保证了无意识的精确表现,分析理解保证了无意识的含义受到关注。
第四步是将无意识中出现的内容与社会伦理要求进行对峙。这里要求自我以真实的态度面对无意识。自我包含着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的种种要求和生活的经验,因此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自我态度,自我应该以这些伦理的经验为内容对无意识的内容进行商讨,并整合双方的态度,因为它们均有平等的意义。
最后,将在积极想象中学习到的应用与于生活中。这可以看作是身体水平的物化,即要身体力行。Johnson(1986)提到并不是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服从,而是将在过程中洞察到的与学习到的与外在的意识的生活相整合。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仪式。仪式是一种有意识进行的象征性活动。比如,在母亲情结得以处理之后,个体改善了与父母的交流方式。意识也可以仅仅是对积极想象活动的复习与回忆。总之,目的是个体要保持想象过程的效果,承认它的意义。
二、治疗者的任务
在积极想象中分析师的任务也是特殊的。在催眠等治疗方法中分析师的任务往往是治疗过程的引导。但是,积极想象的引导者是病人的潜意识和他的积极自我。所以,在这里分析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不打扰积极想象的过程,不指导病人该做什么,完全以病人为中心。
(2) 不以外界的标准评价病人的想象活动。
(3)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教授,帮助建立技巧,一边使病人理解如何邀请无意识,以及什么样的自我是积极的,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指出危险和错误。
(4)以病人的自我支持,以保证想象过程的安全。通常这是一种移情作用,医生作为一种自我的功能暂时替代病人虚弱的自我功能,医生像个容器容纳病人无意识的信息。在病人的自我足够强壮之后,就应该让病人独立进行积极想象。
(5)对于想象的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但是解释应该是建议性的,表现出不确定性的和猜测的,不应该是武端的。
积极想象的优势在于它实现了自我与无意识情结的区分,使自我从症状中解脱;它是一种创造的活动,是自发的原型的放大,从而将原型中巨大的潜能释放;它包含了人格转变和情结的转型,它不仅仅是个体的无意识经验与无意识的同化过程,它还包含了想象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等对立物间的整合;积极想象可以在没有治疗师的陪同下自己进行,个体在完成分析后可以用此方法延续治疗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心灵积极面的积极想象,个体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
同样,积极想象也存在很多危险。首先,很多人可以自然进行类似的积极想象活动,但是要更为有效地面对无意识,则需要一定的努力和学习,就犹如禅悟一样,在进行联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经过足够的练习,积极想象的体验才会越来越真实,因此,很多不能坚持的人会中途放弃这种方法,另外的危险与催眠一致,面对无意识就有可能被无意识所征服,当自我不够强大时尤其危险,所以一般建议在成熟的个体中进行积极想象,或者先有治疗师陪伴进行,等自我足够强大时再单独进行。
荣格曾经讲过,积极想象与精神分裂的妄想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线之差。可以说积极想象是一种自愿引发的暂时精神分裂状态。不同的是,在积极想象中个体最终战胜无意识并从中汲取能量,而精神分裂则被无意识争夺,关键在于个体在“与想象的恶龙的战斗中,英雄战胜了龙还是败给了龙”。最后一种危险是个体并没有以真实的自我面对无意识的真实,想象的过程并非自发的无意识呈现,而是意识的刻意造作,这样的想象不会真正接触到情结,而仅仅是以虚假的自我围绕着情节之外,在无目的地打转,这样导致的危险是心理分析的失效,治疗信心的丢失,更重要的是,个体容易沉迷于这种虚幻的满足,就像把幻想当作一种长期的心理防御方式一样。
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都还是“间接沟通”无意识的方法,而积极想像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家都把积极想像称为“睁着眼睛做梦”。
一、具体步骤
积极想象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唤起无意识;二是与无意识对峙。有时两个部分依次进行,有时交替进行。
关于积极想象的具体步骤,现代的心理分析家有很多的论述。Von Franz(1980)是第一个对积极想象的细节步骤进行论述的人,她认为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停止自我“疯狂的思考”;
2. 唤起无意识的幻象;
3. 以某种形式表达无意识;
4. 将无意识中出现的内容与社会伦理要求进行对峙;
5. 将在积极想象中学习到的应用于生活中。
Robert Johnson(1986)强调了仪式对于无意识的固化作用,分为以下步骤:
1. 邀请无意识;
2. 对话与体验;
3. 评估加入伦理因素;
4. 仪式,以仪式来固定想象的效果。
Dallett(1982)则认为将积极想象分成若干细致的步骤可以让人们更详细地看清积极想象的过程,但是他认为:“还没见谁完全按照哪个固定的步骤进行过积极想象”。因此也可以认为,并没有固定形式的积极想象,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方式。
然而,还是存在实施积极想象时固有的原则和具体的技术。以Von Franz的划分方法为例。
第一步的目的是降低意识自我的判断和理性的逻辑,腾空意识的空间,为无意识的产生营造一种潜催眠的状态。这类似于冥想的一些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重复的动作和语言,自我放松,集中注意力等方法进行自我的催眠。
第二步要唤起无意识的意象,这是无意识的人格化过程(personification)。积极想象的起点可以是任何引发物,常见的是一幅画、一个梦境、一句话甚至一种情绪。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引发物时,需要耐心地等待无意识自发产生的意象。正如道家的修炼,这需要很多的练习才可以做到很容易唤起自主的心象。此时自我的任务是对产生的心象进行客观的观察记录,作忠实的观众。同时,十分重要的另一个任务是对产生的心象予以足够的关注,这种方法可以给无意识的心象赋予生命,使静止的心象变得生动,从而表现出自主的意图。注意另一种情况,当无意识已经表现出强大的自主性,特别是以情绪为起点的时候,这时自我的任务则主要是摆脱无意识的控制,把持住意识的主权和客观的视角。此时要注意克服常出现的问题:心象变化太慢或停滞不动,这样想象无法进行下去,没有新的潜意识内容出现,或者心象变化太快,失去了控制。
第三步是以某种形式表达浮现出来的无意识,这是无意识的物化过程,它可以防止呈现的内容再次回到无意识之中。很多时候,当我们完成作品之后,觉得不像是我们创作的,这就证明无意识已经在收回它的能量。因此,这一过程是对抗自然的过程,因为人格化了的无意识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力量。积极想象的媒介可以是任何物化的形式,因为积极想象是以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的,而不是媒介或步骤。在媒体选择上存在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应该选择不熟悉的工具。如Dallett认为技术是服务于自我的,它受自我的控制,就不能够表达无意识了。另一种理论认为应该选择个体本来就十分喜欢的媒介,因为个体已经自己选出了它。熟悉的技巧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控制自己一边克服想象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可怕的情景。而且,它更有利于对无意识的精确表达。
总的来看,双方都有道理,用荣格的观点来整合:无论用什么媒介,关键是要以谨慎的态度和巨大的贡献来进行积极想象。荣格指出(1931),“无论你会不会画,都应该用最恳切的心来描绘”。最后,是否选择绘画作为媒介或者选择哪种绘画都不应该是强迫的。对于已经成型的产品有两种处理的态度:艺术创造倾向与分析理解的倾向。当艺术创造占主导时,个体会一再重复地仔细刻画作品,以使其达到美学的标准,他们仅仅认为作品是艺术,却不关心作品的意义。当分析理解占主导时个体常匆匆完成作品就急着要知道含义,而对作品的艺术性毫不关心。这样的结果是象征没有得到精确的呈现,其神奇的心理效果也就随之消失了。荣格认为这两种倾向应该共同存在或交替进行。艺术创造的倾向保证了无意识的精确表现,分析理解保证了无意识的含义受到关注。
第四步是将无意识中出现的内容与社会伦理要求进行对峙。这里要求自我以真实的态度面对无意识。自我包含着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的种种要求和生活的经验,因此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自我态度,自我应该以这些伦理的经验为内容对无意识的内容进行商讨,并整合双方的态度,因为它们均有平等的意义。
最后,将在积极想象中学习到的应用与于生活中。这可以看作是身体水平的物化,即要身体力行。Johnson(1986)提到并不是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服从,而是将在过程中洞察到的与学习到的与外在的意识的生活相整合。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仪式。仪式是一种有意识进行的象征性活动。比如,在母亲情结得以处理之后,个体改善了与父母的交流方式。意识也可以仅仅是对积极想象活动的复习与回忆。总之,目的是个体要保持想象过程的效果,承认它的意义。
二、治疗者的任务
在积极想象中分析师的任务也是特殊的。在催眠等治疗方法中分析师的任务往往是治疗过程的引导。但是,积极想象的引导者是病人的潜意识和他的积极自我。所以,在这里分析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不打扰积极想象的过程,不指导病人该做什么,完全以病人为中心。
(2) 不以外界的标准评价病人的想象活动。
(3)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教授,帮助建立技巧,一边使病人理解如何邀请无意识,以及什么样的自我是积极的,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指出危险和错误。
(4)以病人的自我支持,以保证想象过程的安全。通常这是一种移情作用,医生作为一种自我的功能暂时替代病人虚弱的自我功能,医生像个容器容纳病人无意识的信息。在病人的自我足够强壮之后,就应该让病人独立进行积极想象。
(5)对于想象的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但是解释应该是建议性的,表现出不确定性的和猜测的,不应该是武端的。
积极想象的优势在于它实现了自我与无意识情结的区分,使自我从症状中解脱;它是一种创造的活动,是自发的原型的放大,从而将原型中巨大的潜能释放;它包含了人格转变和情结的转型,它不仅仅是个体的无意识经验与无意识的同化过程,它还包含了想象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等对立物间的整合;积极想象可以在没有治疗师的陪同下自己进行,个体在完成分析后可以用此方法延续治疗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心灵积极面的积极想象,个体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
同样,积极想象也存在很多危险。首先,很多人可以自然进行类似的积极想象活动,但是要更为有效地面对无意识,则需要一定的努力和学习,就犹如禅悟一样,在进行联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经过足够的练习,积极想象的体验才会越来越真实,因此,很多不能坚持的人会中途放弃这种方法,另外的危险与催眠一致,面对无意识就有可能被无意识所征服,当自我不够强大时尤其危险,所以一般建议在成熟的个体中进行积极想象,或者先有治疗师陪伴进行,等自我足够强大时再单独进行。
荣格曾经讲过,积极想象与精神分裂的妄想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线之差。可以说积极想象是一种自愿引发的暂时精神分裂状态。不同的是,在积极想象中个体最终战胜无意识并从中汲取能量,而精神分裂则被无意识争夺,关键在于个体在“与想象的恶龙的战斗中,英雄战胜了龙还是败给了龙”。最后一种危险是个体并没有以真实的自我面对无意识的真实,想象的过程并非自发的无意识呈现,而是意识的刻意造作,这样的想象不会真正接触到情结,而仅仅是以虚假的自我围绕着情节之外,在无目的地打转,这样导致的危险是心理分析的失效,治疗信心的丢失,更重要的是,个体容易沉迷于这种虚幻的满足,就像把幻想当作一种长期的心理防御方式一样。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