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读《骆驼墩文化简析》一文
午休闲暇,读《骆驼墩文化简析》一文,《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作者赵福宾、郭梦雨。 文章内容提要概括骆驼墩文化时空关系。首段提出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与马家浜文化年代相同的遗存在分布、分区、类型及文化属性等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原因在于考古工作以往多集中在太湖东南部,太湖西部和北部考古工作开展较少。 第2、3、4段梳理了骆驼墩文化的确立,并提出从目前发现的该文化各遗址出土材料的分组研究入手,对整个骆驼墩文化的期段和年代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典型遗址分析 首先是骆驼墩遗址,根据发掘报告的5段分期作者重新划分为四组,以典型陶釜造型为依据,分析得出遗址第一组主要为罐形釜和尊形釜;到第二组时开始出现筒形釜,形成与罐形釜、尊形釜三分天下之势;到第三组时尊形釜开始退出,筒形釜较为发达;第四组时则开始出现陶鼎。 其次是祁头山遗址,根据祁头山墓葬出土器物的特点分析,作者将其划分为三组,并横向同骆驼墩遗址对照。第一组以平底筒形釜、细柄豆等为典型器形,陶釜形制与骆驼墩二组陶釜相差无几,年代应大致相当;第二组陶釜同骆驼墩三组相仿;三组出现鼎、圜底弧腹釜等,文化内涵上与一、二组有别,但在平底釜、豆等器物上仍有延续性,故而亦属于骆驼墩文化遗存,该组年代应与骆驼墩四组相当。 第三是神墩遗址,通过材料梳理,作者发现神墩遗址早期遗存与典型的骆驼墩文化遗存差别较大,为了说明问题,作者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该遗址早期遗存同皖江地区缪墩遗址有较强的相似性,并明显受到了以侯家寨下层为代表的双墩文化的影响。而神墩晚期以鼎为典型器物,陶釜数量较少,与早期遗存相比,面貌差别明显,性质应属骆驼墩文化。作者进一步将其分为二组。神墩晚期一组与骆驼墩四组相当,二组应晚于骆驼墩四组。 二、其他遗址分析 1、吴家埠遗址 简报中的第四层根据器物比对,吴家埠第一组划为骆驼墩三组;第三文化层,划归为骆驼墩四组。 2、西溪遗址 遗址经过一次试掘和两次发掘。首次试掘,作者根据出土材料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由于残损严重,无法具体比较,划为骆驼墩一至三组;第二组形制同于骆驼墩四组;第三组与神墩晚期二组相当接近。 正式发掘中该遗址被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材料经过比对,应与骆驼墩二组、吴家埠一组相近,晚期整体面貌同神墩晚期一组接近,相当于骆驼墩四组。 3、邱城遗址 作者将其划分为两组,一组以G1为代表,二组器物经过比对同骆驼墩四组相当。经过分析,G1被推定为骆驼墩三组。 4、彭祖墩遗址 此遗址第一期遗存被分为两组,第一组与祁头山一组的陶釜形制相同,年代大致相当于骆驼墩二组。第二组经过比对分析作者考虑还是归入马家浜文化。 5、薛城遗址 通过出土器物比对,认为薛城下层的年代大致与神墩晚期一组相当。 三、期段划分与年代 通过以上诸遗址的组别分析,作者最终将骆驼墩文化遗存整合为五段三期。

四、骆驼墩文化时期环太湖文化区的格局 此部分为文章之总结,通过上文的分析探讨太湖流域早期文化的时空格局及相互影响。 骆驼墩文化早期,太湖东部地区是以罗家角等遗址为代表的圜底釜系统。太湖西部至宁镇一带则可分为三个片区:第一分布于太湖西岸,以骆驼墩、西溪遗址为代表的骆驼墩文化;第二,溧阳至繁昌一带的神墩早期缪墩类遗存;第三,淮河中游地区的双墩文化对宁镇地区有着较强影响,形成以丁沙地遗址、左湖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 骆驼墩文化中期,马家浜文化逐渐占据上游,向西扩张。 晚期时,马家浜文化进一步发展。骆驼墩文化也被迫向西推进。 最后笔者推测骆驼墩文化败阵,太湖东西部平底、圜底两个系统开始向一个文化面貌更为一致的环太湖文化区演进。 读完此篇,深感作者的功底深厚,对材料的熟稔及敏感,对区域文化演进变迁的整体把握。插个题外话,看此篇的时候一度也有一种做连连看游戏的错觉。回归主题,读了些早期考古方面的论文与近些年的论文,对比之下,现在更注重区域间的联系,时空概念更加强烈,这与考古事业发展相辅相成,新发现的发掘使文化链更加清晰,文化与文化间的联系得到更多的关注。另一则是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对考古的影响,科技考古,微痕分析、动植物考古等愈趋细致。对于像我们这种县级市史前遗址博物馆研究人员来说,两个方向都有些难度,尤其是在考古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再展开。总之,读了一篇好文,但文中也有一处比较明显的错误,不知道编辑为什么没有审出来,59页,原文“西溪晚期遗存的年代应相当于神墩四组“,作者应是笔误了,该为”西溪晚期遗存的年代应相当于骆驼墩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