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记录和呐喊的姿态:《兰州少年杀母事件簿》观后感
如今拍独立影片的人很多,各种题材的都有,只要有个DV,只要有个想法,稍懂剪辑软件的操作,是个人都可以拍所谓的“自己的电影”。是的,拍个片子不难,拍个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难,难的是拍出来的东西要让别人也喜欢,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欣赏甚至褒奖。
在看包小强导演的这部《兰州少年杀母事件簿》之前,光看这片子的名字,我以为这大概是一个兰州小伙闲得无聊鼓捣出来的模仿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致敬片”,对影片的质量,我真没报多大的希望和期待。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文艺小青年多到哪儿去啦,连兰州这么个地处西北边陲的闭塞城市,LOMO群体、读书会、观影群、摇滚粉丝团之类的也都活跃着呢。有群体就会有代表,喜欢看片儿的人多了也就会出现个把喜欢得不行终于忍不住要拍片儿的,也许兰州这几年一直有人在拍类似的独立影片,但拍出了名堂的不多,有新意的太少,有质量的罕见。因此,且去玩玩吧看看吧,打发些许无聊而已,便是我去“东郭书卧”观影前的心态。
两个小时后,我知道我错了。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片子。这不是一部拙劣不堪的模仿片。这是我这几年看过的由那些默默无名的人士执导出来的最优秀的独立影片之一。哦,如果要按更加细小的影片类型分类的话,可以去掉这个“之一”。
《兰州少年杀母事件簿》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它跟兰州密切相关,兰州这个城市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它的母体。影片里的主角和配角们都是活生生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基本写实,没有虚构或写意。他们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那些人,无所事事的游民,形形色色失意的打工者,一天到晚守着麻将馆的小老板,起早摸黑做小菜生意的菜贩子,还有影片的主角:卖烧烤的一家人,父亲、母亲、儿子。从火车站旁拉客的大婶到卖A盘的贩子,从饭店里忽然起歌高唱的奇异人士到大年三十加班的保安,影片描绘的是时下兰州的社会万象,底层的市民生活百态,众生纷纭。而正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这些再普通寻常不过的世人和世事,这些你平时不大在意或者根本就不屑于去了解的某些人们的生活和破事儿,当它以导演的视角不紧不慢地在你眼前呈现时,你忽然发现: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让人不爽使人压抑。这种不爽和压抑的生活,也许你从前就经历过,于是在此产生回首后的共鸣;或者你正在经历,不由得观照起自己的生活现状,想要摆脱逃离。最要命的是,你会害怕和影片中的那些人一样,过上一种庸俗无力的日子,最终,人生成为一方硕大的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影片的整体氛围和内容一样,平淡(却暗含着一种张力),有点压抑,但也许也会带给你一些惊奇。这取决于你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程度和你自己的生活环境。如果你就是影片中那些人之一员(社会的大多数人),那么,这是检视自己生活的一次机会,检视之后,也许会要想想该怎样冲破这样的憋屈状态进入另一种人生;如果影片中的那些人那种生活离你暂时还有些距离,那么,这是一次了解和思考的机会,了解和思考之后,也许你会想想,比照那样的生活,我们现在该对自己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导演说片子的灵感和构思来源于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尤其是广州、沈阳、兰州等地的少年杀人事件,《南方人物周刊》曾对此做过专题报道,这引发他对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城市里的这个社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深层次的思考。“少年杀母事件”只是一个引子,一系列故事的一个载体和休止符。网状的社会生活必然导致网状的社会问题,层层交织,由此及彼,于是细小的刺激会逐渐累积成大的动机,引发最终的惨剧。要表现这种过程往往不好把握,正如我在观影后的互动交流中所说:虽然影片的结构完整,内容和手法都让人赞叹,但尾声部分还需要动手术。如何把那一部分剪辑得更为自然平顺,让压抑了几十分钟的观众们在最后十几分钟之内感受到情感上的高潮迸发与思维上的剧烈冲击,让影片得到更加流畅的应得的升华,着实还需要导演和剧组成员的辛苦努力,相当地考验智力和功力。
兰州就是你们想象的源泉,兰州就是你们爱恨交织的创意之地,兰州就是你们血液和骨子里的那种想要叙述和呐喊出来的声音。这种叙述和呐喊的需要也许存在于时下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但这一次,在空气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的兰州,历来被冠以思想观念保守的兰州文化人将小人物的生活置于其独特的城市风格、社会环境和西北大地苍凉的大自然背景下,以颇为先锋意识却不失老练的手法和姿态加以展示,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不得不为之侧目。这部植根于本地文化土壤的独立影片,具备了导演的高度自我意识和极宽的视域,换句话说,这部片子不仅是拍给兰州人看的,拍给甘肃人看的,也是拍给很多中国人看的,它的现实意义深广兼具。
这是包小强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他今年三十好几了,确切的年龄我不清楚,但我清楚:我将期待这部影片的最终剪辑版本,期待它进一步完善后参加国际独立影展,期待它的发行。我更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
小光头 拙笔于2010年3月24日黄昏,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在看包小强导演的这部《兰州少年杀母事件簿》之前,光看这片子的名字,我以为这大概是一个兰州小伙闲得无聊鼓捣出来的模仿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致敬片”,对影片的质量,我真没报多大的希望和期待。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文艺小青年多到哪儿去啦,连兰州这么个地处西北边陲的闭塞城市,LOMO群体、读书会、观影群、摇滚粉丝团之类的也都活跃着呢。有群体就会有代表,喜欢看片儿的人多了也就会出现个把喜欢得不行终于忍不住要拍片儿的,也许兰州这几年一直有人在拍类似的独立影片,但拍出了名堂的不多,有新意的太少,有质量的罕见。因此,且去玩玩吧看看吧,打发些许无聊而已,便是我去“东郭书卧”观影前的心态。
两个小时后,我知道我错了。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片子。这不是一部拙劣不堪的模仿片。这是我这几年看过的由那些默默无名的人士执导出来的最优秀的独立影片之一。哦,如果要按更加细小的影片类型分类的话,可以去掉这个“之一”。
《兰州少年杀母事件簿》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它跟兰州密切相关,兰州这个城市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它的母体。影片里的主角和配角们都是活生生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基本写实,没有虚构或写意。他们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那些人,无所事事的游民,形形色色失意的打工者,一天到晚守着麻将馆的小老板,起早摸黑做小菜生意的菜贩子,还有影片的主角:卖烧烤的一家人,父亲、母亲、儿子。从火车站旁拉客的大婶到卖A盘的贩子,从饭店里忽然起歌高唱的奇异人士到大年三十加班的保安,影片描绘的是时下兰州的社会万象,底层的市民生活百态,众生纷纭。而正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这些再普通寻常不过的世人和世事,这些你平时不大在意或者根本就不屑于去了解的某些人们的生活和破事儿,当它以导演的视角不紧不慢地在你眼前呈现时,你忽然发现: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让人不爽使人压抑。这种不爽和压抑的生活,也许你从前就经历过,于是在此产生回首后的共鸣;或者你正在经历,不由得观照起自己的生活现状,想要摆脱逃离。最要命的是,你会害怕和影片中的那些人一样,过上一种庸俗无力的日子,最终,人生成为一方硕大的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影片的整体氛围和内容一样,平淡(却暗含着一种张力),有点压抑,但也许也会带给你一些惊奇。这取决于你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程度和你自己的生活环境。如果你就是影片中那些人之一员(社会的大多数人),那么,这是检视自己生活的一次机会,检视之后,也许会要想想该怎样冲破这样的憋屈状态进入另一种人生;如果影片中的那些人那种生活离你暂时还有些距离,那么,这是一次了解和思考的机会,了解和思考之后,也许你会想想,比照那样的生活,我们现在该对自己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导演说片子的灵感和构思来源于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尤其是广州、沈阳、兰州等地的少年杀人事件,《南方人物周刊》曾对此做过专题报道,这引发他对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城市里的这个社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深层次的思考。“少年杀母事件”只是一个引子,一系列故事的一个载体和休止符。网状的社会生活必然导致网状的社会问题,层层交织,由此及彼,于是细小的刺激会逐渐累积成大的动机,引发最终的惨剧。要表现这种过程往往不好把握,正如我在观影后的互动交流中所说:虽然影片的结构完整,内容和手法都让人赞叹,但尾声部分还需要动手术。如何把那一部分剪辑得更为自然平顺,让压抑了几十分钟的观众们在最后十几分钟之内感受到情感上的高潮迸发与思维上的剧烈冲击,让影片得到更加流畅的应得的升华,着实还需要导演和剧组成员的辛苦努力,相当地考验智力和功力。
兰州就是你们想象的源泉,兰州就是你们爱恨交织的创意之地,兰州就是你们血液和骨子里的那种想要叙述和呐喊出来的声音。这种叙述和呐喊的需要也许存在于时下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但这一次,在空气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的兰州,历来被冠以思想观念保守的兰州文化人将小人物的生活置于其独特的城市风格、社会环境和西北大地苍凉的大自然背景下,以颇为先锋意识却不失老练的手法和姿态加以展示,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不得不为之侧目。这部植根于本地文化土壤的独立影片,具备了导演的高度自我意识和极宽的视域,换句话说,这部片子不仅是拍给兰州人看的,拍给甘肃人看的,也是拍给很多中国人看的,它的现实意义深广兼具。
这是包小强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他今年三十好几了,确切的年龄我不清楚,但我清楚:我将期待这部影片的最终剪辑版本,期待它进一步完善后参加国际独立影展,期待它的发行。我更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
小光头 拙笔于2010年3月24日黄昏,兰州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