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到男神时,我在花痴什么
提到男神,你们是不是以为我会写
霍建华?
胡歌?
靳东?
张艺兴?
以上
。
。
。
都不对😂
我是那么肤浅的人吗?👉 说的没错,我是。
然鹅,以上几位都不能称作男神(因为他们都是我老公啊...戏精本人.jpg)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男神@赵孟頫。

赵孟頫(fǔ),(1254年—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吴兴八俊”之一。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今天给大家安利一下我老赵
男神之所以称之为男神:
理由一:根正苗红,文艺世家
wuli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系子孙。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很熟悉了,而赵德芳就是赵匡胤的四子,文学形象中的“八贤王”。

虽然子昂同学并没有因为皇族后裔的身份得到什么恩宠(其实历经十代人,赵孟頫家也算不上什么皇亲国戚,顶多是皇帝的一门远方亲戚罢了),但是作为出过一代艺术大师宋徽宗的赵氏家族,基因可是自带艺术细胞啊!
理由二:帅!
身为外貌协会资深会员,男神的首要&必要条件一定是:长得好看呀!!!
美男子赵孟頫先生长得有多好看呢?我们来学习一下历史文献:
赵孟頫受召第一次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时的文字记载“公神彩秀异,珠明玉润,照耀殿庭。世祖皇帝一见称之,以为神仙中人。”(杨载《行状》)
《元史·赵孟頫传》也有类似的描写:“至元二十三年……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
而赵孟頫的《松雪斋集》中,记述了他与好友田衍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余始至京师,与师孟相闻,一日遇诸途,师孟前跽曰‘君非子昂乎?’余曰‘子谓谁?’曰‘田衍也’余曰‘子何自知为余?’曰‘衍问诸鲜于伯几,赵子昂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衍客京师数年,未尝见若人,非君其谁?’遂相与莫逆。” 这段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大致是,wuli 孟頫某天在路上走,忽然一个陌生人冲出来大喊“天啊,是赵孟頫!” wuli孟頫一脸懵逼 “你是谁,为什么认识我…” 陌生人一脸崇拜 “我听你的好朋友描述过你的容貌,我从来没见过如此神仙般的人物,不是你还能是谁。”
这波对于男神容貌的花式夸,就问你们 服!不!服!

理由三:才华横溢,博学全能
提到赵孟頫,首先如雷贯耳的一定是其书法大师的称号,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值得一提的是,前三位书法家均是出自文化巅峰盛世的唐代,其后一直无人可匹及,直至四百年后赵孟頫的出现,依靠天分和努力使中国书法再度回归高峰,也为自己挣得名垂千古的地位。

赵孟頫最出名也是传世精品最多的,当属行草,取法魏晋,直抵书法界巅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其“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陈智永、唐褚遂良、陆谏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藉沉稳,结字平正秀丽”(黄惇《中国书法史》)。
除行、楷二书外,赵孟頫可谓书法界的全才学霸。据《元史》记载,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籀[zhòu]: 先秦字体,以石鼓文为代表,又称“大篆”;分:八分,又称隶楷;真:真书,又称楷书,正书)
赵孟頫一生致力提倡恢复魏晋古法,思考“用笔”与“结构”的关系,他曾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 又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王羲之)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由此可见,男神在书法上的成就除了天赋秉性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努力和踏实勤奋的学习。传说赵孟頫五岁临池,终老未缀,有日书万字的能力。书法上万字是什么概念呢?请看下面这篇赵孟頫的行书千字文,根据官方数据,这幅作品纵26.5厘米,横373.5厘米,籍此可以想象一下万字巨作,是有多么壮观的场景。能做到如此的书法家,其耐性与笔力之卓然,寥寥无几。

随便贴几张感受一下来自学霸的碾压..





看完书法,咱们再来聊聊男神的画。
在绘画界,赵孟頫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以“师古”为号召,强调“作画贵有古意”,继苏轼后开辟了文人画的新天地,被尊为“元人冠冕”。他主张“书画同源”,引书法的笔意入画,开创了飞白画石,笔法写竹,其后的“元大四家”乃至明朝的“吴门画派”,都深得赵孟頫的影响。其中男神最负盛名学生的当属黄公望,也就是那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的作者。
赵孟頫在其画作《秀石疏林图》后自题:“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此幅作品以飞白之法画石块的轮廓,以篆籀之法来勾取树身和树枝,是将其思想主张具象化的实例。故宫评价这件作品:“完全摒弃了南宋画院的画风,讲求笔法,追求‘士气’,风格独创,堪为画家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的完美之作。”




赵孟頫不止书画艺术卓然,在文学上也深有造诣,“为文清约典要,诸体诗造次天成,不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尺牍能以数语曲畅事情。”又随其父(赵与訔)擅长文物鉴赏“鉴定古器物、名书画,望而知之,百不失一。”(语出元代史学家欧阳玄)
此外,男神还精通乐律,尤善琴,《谥文》中称其“律吕之学尤精,深得古人不传之妙”,著有《琴原》《乐原》(见《松雪斋集》)。同时还精通篆刻,著有《印史》,开创了“圆朱文印”。


开挂的老赵,为男神疯狂打电话!!!

理由四:夫妻恩爱,模范老公
美男子赵孟頫一生只娶了一位夫人,育有三子,这位传奇女子便是元代著名的才女管道昇。相传二人以画为媒,因才华相互吸引,一见钟情、彼此倾慕,遂结为连理。此后一生相知相守、共同进步,是良知益友,亦是伉俪情深。管夫人天资聪颖、才貌双全,“翰墨词章,不学而能”,与东晋的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书坛两夫人”。
赵孟頫与管道昇琴瑟和鸣、珠联璧合的三十余年中,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
管夫人仰慕丈夫能力,赵孟頫欣赏妻子才情。二人常以诗词画作寄情互表爱意,在艺术上交相辉映,亦友亦知音。二人曾做有著名的唱和诗:
管道昇心疼丈夫“为官难”,画《渔父图》并题《渔歌子》:
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 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霅溪边。 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赵孟頫附和一首: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侬在东西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名与利,付之天,笑把鱼竿上画船”一句,是多少男子都没有的气度与洒脱,更是其对丈夫的体恤与宽慰。颇有黛玉不劝宝玉追逐仕途的相知,爱你,更懂你。
妻子去世后赵孟頫给中峰明本禅师的信里写道:“孟頫得旨南还,何图病妻道卒,哀痛之极,不如无生。酷暑长途三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年过耳顺,罹此荼毒,为吾师慈悲,必当哀悯。”
另一封信中又言:“孟頫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当是诸幻未离,理自应尔。虽畴昔蒙师教诲,到此亦打不过。盖是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丧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其为妻所写墓志铭:“东衡之原,夫人所择。规为同穴,百世无易。树以青松,铭以贞石。”
夫妻感情深厚,悲恸之情溢于纸笔。生当同衾,死亦同穴,不止要与子偕老,更要百世无易,多少爱情传奇亦不能至此。
理由五:流量担当,粉丝甚众
男神之所以为男神,光芒自然是无从掩盖的,由古至今,有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前有田衍戏剧偶遇,后有倪瓒、黄公望深受男神影响,再至明代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王时敏、王翬等,都曾临摹过赵孟頫的画作。“赵体”研习者亦不可胜数。
在这些男神的追随者中,有一位最出名也是最张扬的铁粉当属---爱新觉罗·弘历,最近diss界的网红,弹幕界的鼻祖---乾隆皇帝。👇

咱们的乾隆爷不仅喜欢搜集收藏爱豆的作品,没事盖个戳提个字宣示主权外,还在百忙之中不断糟蹋(划掉)临摹学习爱豆名作,疯狂为偶像站台。在这里挑选几幅铁粉的习作,供大家见笑(划掉)赏鉴。(注:以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谅解并告知,感谢)



身为重量级男神,没有被黑的偶像,不是真偶像。对赵孟頫的争议自古皆有,无非是对其身为宋室后裔仕元的嘲讽,上升到艺术高度就是抨击其字媚俗无骨(在本文结尾,有小编为偶像抱屈)。此处先简单介绍一下wuli男神黑粉界的两大标志人物-----

黑粉一号:明代董其昌
在明代文人中赵孟頫的名气也非常大,同为书法家、画家的董其昌一边临摹老赵的书法画作,一边又不服气的叫嚣:“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吾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
然而一辈子把赵孟頫当作假想敌的董先生,晚年却说“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感慨自己年青时目中无人,直到老去才明白,赵孟頫真的是不可超越。
黑粉二号:清代傅山
傅山也是明清时的书法家,满人入关后坚决不在清廷为官,气节看得非常之重。也因此对赵孟頫百般憎恶,“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称其为“小人、匪人”骂了赵孟頫一辈子。
也是到了晚年,傅山开始怀念赵孟頫,并作了一首诗:“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岂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赞赏赵孟頫真的是个奇人,连他的夫人都很了不起,从各个方面来说,自己都无法与之相比。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63岁的赵孟頫在临近古稀的年纪写下一首《自省》诗: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一生成就斐然,有多少荣耀便有多少诋毁,赵孟頫心里清清楚楚。处于乱世之交,江山更替的时代,任何一股洪流都可能将人卷入漩涡,或者万劫不复。谈论赵孟頫,由远至今,总逃不开对其宋室事元的诋毁。抛开偶像光环,你若问我赵孟頫“可是贰臣?”我认为,一定不是。
首先,宋朝灭亡前,赵孟頫本人并未实质任职任何宋廷官位。据载,十四岁的赵孟頫因家族身份补荫入官,但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处于苟延残喘阶段,赵孟頫补缺地方实际正在战乱中,所以其并未曾就职。
其次,赵孟頫并非主动入仕,而是被迫妥协。元朝定都北京后为笼络人心,开始广为招揽天下贤士,赵孟頫才名与宋室后裔的双重身份必然使其更有招揽价值。公元1286年,元朝建立的15年后,赵孟頫才终于答应受邀入元廷。此后的几十年为官生涯,更数次上书立请外调、借病乞归。
最后,赵孟頫屡被诟病的圆滑、中庸,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是妥协也是自保。即使受到皇帝的喜爱,在元统治下等级制度依旧属于最末等的南人。自幼读书研习圣贤的赵孟頫也有自己的经济之道与致远抱负,但是观其一生经历,有所作为然终究是无从得志的。
观其诗文、字迹,心思性情可略感知一二:
《酬滕野云》
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
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
《罪出》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婉转受缠绕。
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
而看似软媚的赵体,细看稳健有力。没有锋利的转折,是藏锋运用到极致的体现。字和人一样,锋芒毕露很容易,韬光隐晦更需要沉心静气,有一颗包容棱角的宽厚仁爱之心。
造就了他性格虽正直宽厚却温文尔雅,隐忍内向,折射在艺术气质特别是书法风格上,就表现为意度清和、风格暇整、精审流丽、飘逸而又深沉。 ---王连起《紫禁城》2017年八月号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评价书圣王羲之“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一辈子以二王为旨归的赵孟頫,想是真正领悟了其中深意。
立于子昂墨迹前,是会被那种无以言说的美所震撼的。若说这字没有力量,又如何会直击人心?
在元人入统中原的百年里,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仍被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一波短暂的辉煌,赵孟頫功不可没。引用元末明初的来复一句评语:“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
故宫·赵孟頫书画展部分展品照片







(本文部分资料取材网络,如有误解,还望赐教)

-
山阴张侯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2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