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6都出了,而我也从十三到了二十
TS的第六张录音室专辑出的时候,其实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我一直标榜自己从小到大没有追过星,也没有狂热地迷恋过某一个名人,但如果在歌单里搜索TS的名字,出来的数量绝对是高居榜首,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火遍全球的28岁姑娘,也毫不例外地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某些刻痕。网易云小助手提示reputation开始预售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点击购买付钱,即使歌单上都是一排灰色的track,连个歌名都不愿透露,仿佛看到她站在全球音乐链顶端居高临下的自信甚至是傲慢。
我十三岁那年在小仓鼠家,第一次听到TS的歌。当时我们两个疯狂迷恋《歌舞青春》,那个年代淘宝还是个新鲜玩意,但我甚至不惜动用朋友老爸的力量,花重金在淘宝买了原声带。那天我带着原声带去她家,两个人中午心满意足地吃了咖喱饭,然后打开电脑,在她家屋子里瞎嚎了起来。《歌舞青春》里的歌唱得差不多了,她点开了you belong with me。那是我听过的TS的第一首歌,我第一遍觉得不好听,对,一点都不好听。后来我回去翻了这首歌的MV,最后TS穿着雪白的长裙出现在舞会的那一刻,心里莫名地觉得解气。
后来我就开始用起了音悦台。那时候版权没有那个严格限制的,里面堆满了各种官方版、歌词版、现场版、饭制版的MV。这个有着一头金色卷发的姑娘,喜欢在舞台上鞠很深的躬,然后再突然把头发甩起来,总是蹦蹦跳跳,画着“13”的手臂举起又放下。她真的是不太会跳舞,她那些标志性的动作也不是多么好看。可是当她毫无掩饰地做出来的时候,你却突然很佩服她的勇敢。我听过的她的歌越来越多,听着这个姑娘描述她各式各样的情绪,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这个年纪轻轻就只身去了纳什维尔的女孩在追梦路上遇到的点点滴滴。我身边听TS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小仓鼠对TS的喜欢,仿佛停滞在了那个歌声震耳欲聋的下午。初中毕业时她说,她现在听英文歌觉得都是一个调。我们听的歌不一样了,我们连学的科都不一样了。但她还是会和我煲上两个小时的电话粥,模仿着老班的口音,讨论朱哥最近又怎么炫耀自己的才华,CC还是吊儿郎当,仿佛一切都没变,但当过去的回忆都消耗殆尽,我们都在新的同学与老师身边渐渐适应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一张旋转的光盘慢慢停了下来,再也载不动我们的歌声。宛如TS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十二月。
上天总是非常宠溺地眷顾着我的,没想到高中的第一个同桌,Claire,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音。我还记得我和她一起在昌河的文化活动中心当着全年级的面唱yesterday once more,她穿的像个小黄鸭,我穿的像个小斑马,嗯,也不知道当时谁给的勇气,大概是彼此。我记得我幼儿园的时候,跟老师提要求说我想跟谁做同桌,老师非常不客气地回了我一句:你怎么要求这么多呢?从此我在同桌这种事情上就开始破罐破摔,在小学已经习惯了跟各色人物打交道(现在想来老师蛮过分的,把我分给差生就没考虑过我可能会被带坏吗,嗯,虽然我当时自己也非常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当班主任说要把我和Claire调开的时候,我宛如天崩地裂,中午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要求我妈跟班主任进行谈判。我甚至想不起来班主任给我新换的同桌到底是谁了,这个姑娘怎么这么可怜,被我排斥成这样……下午班主任非常无可奈何地把我们俩叫去谈话,然后让Claire把东西搬回我旁边,那一刻真是觉得整个人都被解救了。虽然非常痛心的是,在这个学期结束后,再次被分开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我们头上,但一同抗争过“强权”的友情,得是多么坚固呀。
我们两个另一大深深的缘分,应该就是TS。专辑、明信片、写真,都出现在我们彼此互送对方的生日礼物中。Red那张专辑出的时候,我买了两张,一张给了她,一张留给了自己。那至今仍是我唯一有的一张实体的TS的专辑。那是TS出村之前的最后一张专辑。她没了金色的卷发,没了小皮靴和班卓琴,没了在fearless和speak now里对爱情的沉醉与渴望,取而代之的是像个深刻的哲学家般,去用概念上的红色总结一段恋情,去对那些伤害她的人大声喊出“我就知道你是个麻烦”、“我们休想再复合”,然后在22里向世界展示青春的放肆与美好。我们那时,在女生占据巨大多数的、高考的阴云一层层密布的文科重点班,缺乏或者渴望的就是TS 的那种不羁与叛逆吧。高二那年的圣诞,我们两个再加上Gladys,一起穿着红色的冬衣,在讲台上唱TS 的sparks fly。现在看,那时候的我们看起来臃肿地宛如糖葫芦,唱得估计也是七零八落,但我仍多怀念当年的无畏,就像我们刚认识时当着全年级的面唱歌。高三最后的那一个月,我看着高二在篮球场上办成人礼,有一个姑娘唱sparks fly,我从教室里出来,在走廊上探头看了一眼,我看着那个姑娘拙劣地模仿着TS 在舞台上被许多人吐槽的不协调的动作,轻蔑地笑出了声。我记不起来我们唱的时候,有没有下意识地也去模仿了,台下的人是否也笑过我们。昨日重现,我发觉我记不清观众的脸,也记不得他们的反应,我就记得,我跟她一起和声的时候,声音听起来好极了。就像当年我在课间在她耳边哼唱的一段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旋律,她就在不久后的一个阳关明媚的下午翻开本子告诉我她为我的曲子加上了伴奏。Accompany有伴奏和和声的意思吧,还有陪伴的意思,嗯,有人说这是最长情的告白。
1989出的时候,我们正在高三最紧张和压抑的时刻,刚开始我买不到专辑,网络上也没有正版的资源,只好曲线救国地去音悦台下载饭制版的MV,然后拿转换器转成MP3格式的。我记得大概也就是在这张专辑出的时候,TS在音乐付费的问题上和Apple Music顽强抵抗,这个毅然决然出村离开comfort zone的姑娘,不止在销量和粉丝这种传统领域利用自己日益攀升的影响力,竟然开始挑战行业的法则。于是我们在今日已经日渐习惯了在各大音乐平台上购买会员,为专辑付费。从1989到最新的reputation出来,时隔漫长的三年。在这三年中,我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的巨大转变,在我日渐壮大的歌单里,一直没有新歌的TS 在里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我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也没有谁是热爱英文歌的。当TS走进越来越多年轻女孩的生活,成为了福布斯榜单上年收入第一的女艺人时,她却逐渐走出来我的生活。我知道她还在持续不断地换着男友,她在越来越火的同时也承受着外界更多的压力,更关键的是,她在自身的蜕变中,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十五岁那年,我们都是怀春的姑娘,只是你把它写成歌,没有天赋的我就只能默默地把这些藏在心里了;但二十岁的时候,填充你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男人和作为名人的感觉,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
不知道怎么地,在reputation即将出来的2017年,我突然翻起了三年前的那张1989,突然觉得里面的歌很好听了。大概是看了些身边朋友在情感上的起起落落,你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又产生了一丝丝的关联。在出这张新专辑之前,你打赢了性骚扰的案子,获得了那个一美元的赔偿。你现在能搅动媒体神经的东西太多了,音乐到底能占多少?Reputation我买的很快,但是至今我仍没怎么听里面的歌。或许哪一天,我又能感受到你歌里的情绪了。但或许我永远都不会去听了,它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歌曲列表里,像是对曾经活在我青春里的人的一个怀念罢了。但其实,我们彼此都没什么好伤感的。很多人都在分析TS为什么会在全球这么火。我肯定给不出正确答案。但我觉得,这个姑娘无论在旁的方面下了什么功夫,在她的歌词里,她永远地忠于自己,她像写日记一般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心理活动都解剖给你看。我记得这个姑娘九岁时写的《我壁橱里的怪物》拿了全国的诗歌大奖,她绝对擅长叙事,所以她才能写出“借着冰箱里微弱的灯光在厨房跳舞”这样的细节。去年鲍勃迪伦拿了诺贝尔奖,老爷子的歌词,真的是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但在21世纪,在自媒体如此发达人却如此孤独的时代,或许个体已来不及关注太过宏大的叙事,个人的心事,有谁来听?
TS6都出了,而我也从十三到了二十,来的时候不狂热,走的时候不伤悲。我与她的轨迹的重合或者远离,我所获得与失去的感情,我所挽回不了的时光与未来那个不甚明确的未来,其实都可以显得那么波澜不惊。她在成长,我也在,我们不过都是人,我们不过都在过自己的生活。
(PS:一拖拖到了TS的生日,仅以此文把自己的一部分回忆或者感想用文字固定下来,写到这恰好听的是everything has changed,想起昨天看《至暗时刻》丘吉尔说的”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所以,致所有勇于前进的无畏者)
我十三岁那年在小仓鼠家,第一次听到TS的歌。当时我们两个疯狂迷恋《歌舞青春》,那个年代淘宝还是个新鲜玩意,但我甚至不惜动用朋友老爸的力量,花重金在淘宝买了原声带。那天我带着原声带去她家,两个人中午心满意足地吃了咖喱饭,然后打开电脑,在她家屋子里瞎嚎了起来。《歌舞青春》里的歌唱得差不多了,她点开了you belong with me。那是我听过的TS的第一首歌,我第一遍觉得不好听,对,一点都不好听。后来我回去翻了这首歌的MV,最后TS穿着雪白的长裙出现在舞会的那一刻,心里莫名地觉得解气。
后来我就开始用起了音悦台。那时候版权没有那个严格限制的,里面堆满了各种官方版、歌词版、现场版、饭制版的MV。这个有着一头金色卷发的姑娘,喜欢在舞台上鞠很深的躬,然后再突然把头发甩起来,总是蹦蹦跳跳,画着“13”的手臂举起又放下。她真的是不太会跳舞,她那些标志性的动作也不是多么好看。可是当她毫无掩饰地做出来的时候,你却突然很佩服她的勇敢。我听过的她的歌越来越多,听着这个姑娘描述她各式各样的情绪,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这个年纪轻轻就只身去了纳什维尔的女孩在追梦路上遇到的点点滴滴。我身边听TS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小仓鼠对TS的喜欢,仿佛停滞在了那个歌声震耳欲聋的下午。初中毕业时她说,她现在听英文歌觉得都是一个调。我们听的歌不一样了,我们连学的科都不一样了。但她还是会和我煲上两个小时的电话粥,模仿着老班的口音,讨论朱哥最近又怎么炫耀自己的才华,CC还是吊儿郎当,仿佛一切都没变,但当过去的回忆都消耗殆尽,我们都在新的同学与老师身边渐渐适应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一张旋转的光盘慢慢停了下来,再也载不动我们的歌声。宛如TS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十二月。
上天总是非常宠溺地眷顾着我的,没想到高中的第一个同桌,Claire,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音。我还记得我和她一起在昌河的文化活动中心当着全年级的面唱yesterday once more,她穿的像个小黄鸭,我穿的像个小斑马,嗯,也不知道当时谁给的勇气,大概是彼此。我记得我幼儿园的时候,跟老师提要求说我想跟谁做同桌,老师非常不客气地回了我一句:你怎么要求这么多呢?从此我在同桌这种事情上就开始破罐破摔,在小学已经习惯了跟各色人物打交道(现在想来老师蛮过分的,把我分给差生就没考虑过我可能会被带坏吗,嗯,虽然我当时自己也非常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当班主任说要把我和Claire调开的时候,我宛如天崩地裂,中午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要求我妈跟班主任进行谈判。我甚至想不起来班主任给我新换的同桌到底是谁了,这个姑娘怎么这么可怜,被我排斥成这样……下午班主任非常无可奈何地把我们俩叫去谈话,然后让Claire把东西搬回我旁边,那一刻真是觉得整个人都被解救了。虽然非常痛心的是,在这个学期结束后,再次被分开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我们头上,但一同抗争过“强权”的友情,得是多么坚固呀。
我们两个另一大深深的缘分,应该就是TS。专辑、明信片、写真,都出现在我们彼此互送对方的生日礼物中。Red那张专辑出的时候,我买了两张,一张给了她,一张留给了自己。那至今仍是我唯一有的一张实体的TS的专辑。那是TS出村之前的最后一张专辑。她没了金色的卷发,没了小皮靴和班卓琴,没了在fearless和speak now里对爱情的沉醉与渴望,取而代之的是像个深刻的哲学家般,去用概念上的红色总结一段恋情,去对那些伤害她的人大声喊出“我就知道你是个麻烦”、“我们休想再复合”,然后在22里向世界展示青春的放肆与美好。我们那时,在女生占据巨大多数的、高考的阴云一层层密布的文科重点班,缺乏或者渴望的就是TS 的那种不羁与叛逆吧。高二那年的圣诞,我们两个再加上Gladys,一起穿着红色的冬衣,在讲台上唱TS 的sparks fly。现在看,那时候的我们看起来臃肿地宛如糖葫芦,唱得估计也是七零八落,但我仍多怀念当年的无畏,就像我们刚认识时当着全年级的面唱歌。高三最后的那一个月,我看着高二在篮球场上办成人礼,有一个姑娘唱sparks fly,我从教室里出来,在走廊上探头看了一眼,我看着那个姑娘拙劣地模仿着TS 在舞台上被许多人吐槽的不协调的动作,轻蔑地笑出了声。我记不起来我们唱的时候,有没有下意识地也去模仿了,台下的人是否也笑过我们。昨日重现,我发觉我记不清观众的脸,也记不得他们的反应,我就记得,我跟她一起和声的时候,声音听起来好极了。就像当年我在课间在她耳边哼唱的一段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旋律,她就在不久后的一个阳关明媚的下午翻开本子告诉我她为我的曲子加上了伴奏。Accompany有伴奏和和声的意思吧,还有陪伴的意思,嗯,有人说这是最长情的告白。
1989出的时候,我们正在高三最紧张和压抑的时刻,刚开始我买不到专辑,网络上也没有正版的资源,只好曲线救国地去音悦台下载饭制版的MV,然后拿转换器转成MP3格式的。我记得大概也就是在这张专辑出的时候,TS在音乐付费的问题上和Apple Music顽强抵抗,这个毅然决然出村离开comfort zone的姑娘,不止在销量和粉丝这种传统领域利用自己日益攀升的影响力,竟然开始挑战行业的法则。于是我们在今日已经日渐习惯了在各大音乐平台上购买会员,为专辑付费。从1989到最新的reputation出来,时隔漫长的三年。在这三年中,我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的巨大转变,在我日渐壮大的歌单里,一直没有新歌的TS 在里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我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也没有谁是热爱英文歌的。当TS走进越来越多年轻女孩的生活,成为了福布斯榜单上年收入第一的女艺人时,她却逐渐走出来我的生活。我知道她还在持续不断地换着男友,她在越来越火的同时也承受着外界更多的压力,更关键的是,她在自身的蜕变中,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十五岁那年,我们都是怀春的姑娘,只是你把它写成歌,没有天赋的我就只能默默地把这些藏在心里了;但二十岁的时候,填充你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男人和作为名人的感觉,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
不知道怎么地,在reputation即将出来的2017年,我突然翻起了三年前的那张1989,突然觉得里面的歌很好听了。大概是看了些身边朋友在情感上的起起落落,你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又产生了一丝丝的关联。在出这张新专辑之前,你打赢了性骚扰的案子,获得了那个一美元的赔偿。你现在能搅动媒体神经的东西太多了,音乐到底能占多少?Reputation我买的很快,但是至今我仍没怎么听里面的歌。或许哪一天,我又能感受到你歌里的情绪了。但或许我永远都不会去听了,它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歌曲列表里,像是对曾经活在我青春里的人的一个怀念罢了。但其实,我们彼此都没什么好伤感的。很多人都在分析TS为什么会在全球这么火。我肯定给不出正确答案。但我觉得,这个姑娘无论在旁的方面下了什么功夫,在她的歌词里,她永远地忠于自己,她像写日记一般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心理活动都解剖给你看。我记得这个姑娘九岁时写的《我壁橱里的怪物》拿了全国的诗歌大奖,她绝对擅长叙事,所以她才能写出“借着冰箱里微弱的灯光在厨房跳舞”这样的细节。去年鲍勃迪伦拿了诺贝尔奖,老爷子的歌词,真的是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但在21世纪,在自媒体如此发达人却如此孤独的时代,或许个体已来不及关注太过宏大的叙事,个人的心事,有谁来听?
TS6都出了,而我也从十三到了二十,来的时候不狂热,走的时候不伤悲。我与她的轨迹的重合或者远离,我所获得与失去的感情,我所挽回不了的时光与未来那个不甚明确的未来,其实都可以显得那么波澜不惊。她在成长,我也在,我们不过都是人,我们不过都在过自己的生活。
(PS:一拖拖到了TS的生日,仅以此文把自己的一部分回忆或者感想用文字固定下来,写到这恰好听的是everything has changed,想起昨天看《至暗时刻》丘吉尔说的”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所以,致所有勇于前进的无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