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什么
查看话题 >冬天就要吃羊羊羊之我的新疆美食回忆之旅
内有多张珍藏美食照片,饥饿加班者慎入
今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在公司食堂吃了很寡淡的日式定食,这么冷的天定食里搭配的还是切成丝的包包菜,上面扔了两粒小番茄。唯一冒着热气的就是一碗味噌汤,还是温的。作为新疆的儿娃子,这样寒冷的冬天,实在想念爸爸做的清炖羊肉。
因为如此想念家乡的食物,下午工作也心猿意马,看着手机里的照片YY起来。以下是我画的饼,诚邀各位豆友和我一起遥想新疆美食吧。
在我的记忆里,美食是爸爸从奶奶那里学来的抓饭,是周末去看姥姥时姥姥特意为我做的羊杂碎汤;美食也是街边铺子里的包子,是清真小饭馆里的拌面,是大学假期里和好友的夜市烤羊肉串;美食还是开车几公里去山上吃现抓现宰的羊,是蒙古包里的烤全羊。总之,想起来都是口水。
1,无人不知的薄皮包子 小学两、三年级的最爱。与小笼包等等品种比起来皮还是更厚更韧更有嚼劲一些,不过在新疆绝对算是皮薄如纸了。馅是羊肉和洋葱(我们新疆又叫皮牙子),加胡椒和盐。咬一口有羊油流到嘴边,伴着皮牙子浓郁的香甜。
关于洋葱叫皮牙子,不知道被我南方的老婆笑话了多少回。每次我无意间说到皮牙子,她都要重音重读一番:“皮~牙~子~”,然后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弯腰笑个不停:“哎呀,太土了~”。我久经锻炼,现在她一边笑我还能一本正经的给她继续解释:对,它叫皮牙子(“哎呀,太土了~”)。所以我们新疆有一道著名的凉菜叫“西皮辣黄”,原料就是西红柿,皮牙子(“哎呀,太土了~”),辣椒和黄瓜。配合清炖羊肉等重大油腻菜式,非常爽口解腻……
薄皮包子还有位亲戚叫“一把抓”,个头更小一点,是烤出来的。

2,天下闻名的烤羊肉串 一提起烤羊肉串,就想起春节晚会里的陈佩斯,戴着小帽,操着浓重民族口音的普通话叫卖:“新鲜的烤羊肉串来~~”。

对烤羊肉串最早的记忆就是一元钱一串。还有经常在家族或朋友聚会时,我们这帮小朋友会自己拿铁签子去穿切好的羊肉,然后自己去烤。当时的烤炉也特别简易,长方形的铁盒子底下是四条短短的铁腿,连小朋友都要蹲着才行。长铁盒子边上有好些洞洞,把煤块堆到大约一半的高度,然后把签子架在上面烤。
大人们就教了一句“肉烤到流油就翻面,然后撒孜然和辣椒粉”,剩下的细节全靠个人领会。不知道是我最笨还是我最聪明,每次小朋友们都说我烤的羊肉串最好吃,然后就留下我一人独自烤串他们都去玩,玩一会回来拿起我烤好的羊肉串吃完然后说:你咋烤得这么好吃呢。于是乎,我在烟熏火燎中得意的继续烤下去,小脸也被火烤的红红的。
后来,我学聪明了。上了高中大学还出国留学了。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记得大学假期回家,烤羊肉串已经变成两元钱一串了。但是经过南方羊肉串惨无人道的洗礼,说实话,就算是五元钱我也能接受啊。南方的羊肉串比较干,而且肉腥味很重。新疆的羊肉鲜嫩肥美,肉香扑鼻。在夜市喝着啤酒,撸着烤羊肉串,听青梅竹马的好友讲述第一次做爱的感受,真爽。
烤羊肉串还有很多混合双打组合吃法。和新疆最常见的馕在一起就变成“馕和烤肉”(在新疆觉得很自然,怎么文章里写起这个名字也太没有感觉了)。

和黄面在一起组合就成了“黄面烤肉”。这个连南方媳妇也觉得好吃。

还有餐厅里折腾的精致一点,肉切得碎一些,配上青红辣椒,盘子边上摆上小馍馍,就变成了“馍夹肉丁”。

3,今生最爱的拌面 拌面其实是真正的家常菜了。小时候家里常做:和面,切条,抹油,拉长成为面条。所以在新疆“拌面”也常被叫做“拉条子”。南方媳妇又在旁边大笑了:“拉条子,拉什么条子,拉皮条吗?”没事,无视没有文化的人,我们继续。
拌面上面的浇头则是各家有各家的吃法或者说传统,一般来说会做好几种配菜,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放到面里去拌,然后大口大口吃下去。我们家乡这一块比较共通的是:醋辣黄瓜丝,西红柿鸡蛋,羊肉豆角,辣炒羊肉芹菜等等。写到这里口水已经流了一地。
可能是因为做法简单,大饭店里很少会有这道菜。就算有,味道也不会让你惊喜。要吃到好吃的拌面,还得本地人带你去当地的一些清真饭馆。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只有一个配菜的拌面,比如常见的菜单有“过油肉拌面”,“碎肉拌面”,“辣子炒肉拌面”什么的。我最爱的还是家常式的拌面,可以自己选3,4个小份配菜。我经常会选油爆红辣椒,碎肉豆角,西红柿炒蛋,先每个配菜倒在面里一半,风卷残云般吃完。抬抬手喊一句:老板,加面。吃完再来碗面汤,原汤化原食,舒服。

4,家传的抓饭
抓饭的名字缘起于原先民族人吃这个真的是用手抓着吃的,我也在维吾尔族的朋友家里试过,有一种原生态的过瘾。不过现在汉化的民族人也很少这样吃了。

我们家是奶奶传下来的做法,先要把羊肉(一定要有瘦有肥有骨头)煎一下,然后放在高压锅里炖。炖的火候差不多了捞出来,高压锅里的肉汤拿一些出来炒胡萝卜和洋葱。然后高压锅里放淘好的米,上面铺上炒好的胡萝卜和洋葱,最上面摆上羊肉。最重要的是要撒一些甜的食材。比如常见的是葡萄干,我们家尝试过大枣,桂圆等等。
奶奶做的抓饭,看起来油光发亮,粒粒分明,吃完以后碗边上一层薄薄的油膜,但是碗底绝对不留油。我是压根还没学会这个做法,我爸做了一辈子也不是次次都完美。
抓饭的味道就是谁吃谁知道,建议家里小孩不喜欢吃胡萝卜的可以试试,绝对不剩下。



5,公路经济产物大盘鸡
大盘鸡和很多新疆名吃一样,一开始都是从国道公路两旁,司机们吃饭的饭馆里流行起来的。一起流行起来的还有理发店式小旅馆,这个也是后话,暂且不表。对不起,以后也不会表。

总之,在我家乡的传闻里,大盘鸡先从乌苏附近的公路那一块流行起来,当时最有名的店我记得好像叫“一号大盘鸡”,不是No.1的意思,其实就是公路最靠边的一家店,位置在一号。后来做大盘鸡的店越来越多,名字也是五花八门起来,什么“秘制大盘鸡”,“宫内大盘鸡”。随着大家对辣,麻,香等等口味的喜好变化,最受欢迎的店也一直在变化,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武林盟主。
我个人最爱的是“桃园大盘鸡”,和三国演义没什么关系,就是他们家的土鸡都是在自己家的桃园里吃桃子长大的。我的理解是做法研究完了,素材最好的地方就最好吃了。
没有吃过大盘鸡的豆友一定要知道,大盘鸡最重要的其实不只是那盘鸡,最后的宽皮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我来说,鸡我可以不碰(不碰),但是把鸡肉吃完以后剩下的又香又辣的汤汁,配上热腾腾白白的宽皮面这么一拌,再把剩下的土豆捣碎一些放在里面,那才是真正的精华啊!

7,待客王道烤全羊
新疆出身的我从小到大烤全羊也没吃过几次。最近的一次是结婚带媳妇回家吃了。按照民族人的习惯这个吃法有点讲究,要主家自己用刀子削下来羊肉来喂到客人嘴里,才算是尽到了礼节。我爸爸特别喜欢民族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他格外讲究这个礼节,随身都带着切肉的刀子。所以当他拿出随身的刀子切下羊头上最好吃的一块肉递到我媳妇嘴里时,这个南方出身的小女孩已经惊吓过度,不能思考。后来她和我说那天的羊肉根本食不知味。

(以后会写一篇南方媳妇新疆历险记,不知道有没有豆友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