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随感
周末休息,感觉无所适从,便独自乘车前往大观公园。
匆匆忙忙的下车,顾不及周边的街景,急忙带着身份证向售票窗口走去,虽然是周天,但附近来公园游玩的市民不少。看游人的行头,有些游客还是从远处来的。
买完票后,进入大观公园,我的大观公园一日游正式开始。刚走进大门,就听到不远处传来海鸥的声音,有许多游客在为海鸥投递食物的同时和海鸥进行合影。由于人太多,我估计海鸥们无暇顾及,看了一眼便离开前往催耕馆。
虽然,现在昆明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在修建大观公园的年岁,耕读与读是一个人最高善的行为。当然,这座建筑物也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的的统治阶层注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
时光变迁,催耕馆的功能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勤劳耕耘的光辉随农业时代的结束而慢慢褪去,而现在的催耕馆被赋予新时代使命,现在的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里面陈放着一些关于大观公园的几次重大维修的资料。更有趣的是,在催耕馆里靠右位置添加了个装满沙子的箱子,里面横七竖八的插着一些装有滇池水的瓶子,来记录滇池水质。如果那个沙箱真能把那些滇池水保存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那么它们和这里会和这里的一切建筑一样,成为最好的历史记忆,供人们参考。
走过有毛泽东、郭沫若等一些政要和文人墨客提字的走廊,就来到大观楼。其实,来大观公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爬一次大观楼、看一眼“天下第一长联”。为了保护大观楼,景区对上楼人数限制,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得登上大观楼。登上大观楼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和长联描述的所差无几。
山色渐晚,夕阳把柳条染成金色。游玩只是暂时的,生活终将回归正轨,我踏上归途。鸣叫嘻戏的海鸥,流连忘返的游人,大气豪迈的“天下第一长联”,一幕幕在脑海中翻过,被耀眼的城市霓虹揉碎,融化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我也该回归正状,戴上安全帽,结束午夜的工地巡视。
我在想,是长联成就了大观公园,还是大观公园的美景以及灿烂的民族文化成就了大观楼长联。也许,是他们共同成全了长联的作者 孙髯先生。 孙髯先生也许不会想到,百十年后的今天还有许多人为了他写的长联从各地专程来登大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