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查看话题 >我爸没什么爱好,就爱借钱
作者 | 周檀
编辑 | 晓得么
01
我爸是一个特别要面子的人,他常说:“人活一世,就是活一张脸。”为了这“脸面”,他常常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商人的样子。
每年过年回家要包最大的红包、出去办事要穿几万元的貂皮大衣,甚至连我妈辛苦攒了十几年的存款,也被他拿去一半,买了豪华顶配的商务轿车。车子平时他舍不得开,唯一的用途是在逢年过节时,在亲戚朋友面前露一把脸。
小时候,因为爸爸总是给身边人一种“土豪”的感觉,所以经常会有亲戚朋友上门找他借钱。我爸为了保住自己的风光形象,即使背地里要出去低三下四地当掉或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筹钱,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把换来的钱借给人家。
他在借钱给别人的时候,是最潇洒和快乐的,总是摆出一副兴奋又不屑的样子:将包着红纸的钞票郑重地拍到人家手上,还会告诉对方“就几个小钱而已,不用着急还”。
确实,这些钱在借出去之后就真的再无下文,还者寥寥无几。
我爸爸好酒,在酒桌上喝醉了便要大肆吹牛,除了炫耀自己的生意多么顺风顺水之外,我,是父亲另一个常年挂在嘴边,用以“增光添彩”的谈资。
从小到大,他对我的要求都异常严格:成绩不许跌落班级前三名,年级排名必须在前列,每年必须要拿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奖状……
如果我的成绩稍有下滑,爸爸就会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狠狠数落我不知努力进取,白白花了家里的钱……
我爸一直耿耿于怀他童年时贫穷破败的生活,觉得自己过得不好会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
等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之后,为了让别人都看到他的幸福,他宁愿背地里吃苦受罪,也要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足够光鲜。
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身边人的赞叹、羡慕甚至嫉妒,就不算是真正的幸福。
02
我的同学小琪高考时因两分之差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去了第二志愿的高校学习日语。
大学四年,她的日语专业成绩始终位居院系前列,甚至被学校列为同声传译方向的重点培养对象。可在毕业时,小琪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
她既没有选择与日语翻译有关的专业,也没有回老家考公务员,而是进了帝都一家图书出版公司,从实习生做起,一边写作一边跑业务。
小琪老家的亲戚们纷纷跑来数落她,说她“太任性”、“不知道给父母分忧”。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地劝她早日“迷途知返”,否则“有她后悔痛哭的时候”。
面对这些质疑,小琪只是笑而不语,继续埋头拼命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帝都漂着的第六个年头里,她终于攒够了首付的钱,在离公司比较近的地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等大学同学第一次聚会时,小琪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坐上了年薪几十万的职位,在帝都站稳了脚跟。
我记得自己曾经问她:“为什么当初不去考公务员,或者找间翻译公司做口译?北漂多辛苦,你又没有接触过图书出版相关的工作。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去选择那个更轻松、更容易幸福的路?”
小琪爽朗一笑,说:“什么是更轻松更幸福的路呢?在我看来,为自己的梦想不停努力奋斗就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我喜欢写作,所以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我过得很快乐,这就够了。如果让我一毕业就挤破脑袋把自己塞进体制里浑浑度日,对我而言,那才是不幸。”
03
经常听到有人感慨连连:为什么我翻遍了各国的名著传记,听遍了各路成功人士的教导,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你总想活给别人看,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许多人常常选择性地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宁愿活在别人的眼里。挤破头、打碎牙也想谋求别人对他的认可。
别人说“有钱真好”,ta就想也不想地去兼职打工拼命赚钱,节衣缩食买来各种名牌,只为在人前装点自己;
别人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ta就二话不说辞了工作去报团旅行,在朋友圈里晒游玩的照片,只为能被人偶尔羡慕一番;
别人说“稳定的工作才是铁饭碗”,ta就马上去报名公务员,一边不停发说说感叹”备考辛苦”,一边学着“过来人”有模有样地吐槽那些怀揣梦想、离乡求索的青年;
别人说“年轻人还是得创业”,ta立即借了钱准备找项目开店,把一套创业经背得滚瓜烂熟,只为能被人称一声“创业精英”,逢人就侃侃而谈……
这样的人常常懒于去思考和提升自己的内心,懒于去发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演给别人看的戏剧,身边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两句话轻松改变他们的人生,而他们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活在别人眼里的幸福未必是真的幸福,周围人的羡慕不代表你真正快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想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当你实现了自我价值,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独家”幸福。
愿你面对周围人种种非议和不解时,仍能勇敢地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选择,并为此在选定的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到极致。
愿你在迷茫无措时,不要忘记做自己。
你的幸福无需在别人眼里寻求。
编辑 | 晓得么
01
我爸是一个特别要面子的人,他常说:“人活一世,就是活一张脸。”为了这“脸面”,他常常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商人的样子。
每年过年回家要包最大的红包、出去办事要穿几万元的貂皮大衣,甚至连我妈辛苦攒了十几年的存款,也被他拿去一半,买了豪华顶配的商务轿车。车子平时他舍不得开,唯一的用途是在逢年过节时,在亲戚朋友面前露一把脸。
小时候,因为爸爸总是给身边人一种“土豪”的感觉,所以经常会有亲戚朋友上门找他借钱。我爸为了保住自己的风光形象,即使背地里要出去低三下四地当掉或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筹钱,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把换来的钱借给人家。
他在借钱给别人的时候,是最潇洒和快乐的,总是摆出一副兴奋又不屑的样子:将包着红纸的钞票郑重地拍到人家手上,还会告诉对方“就几个小钱而已,不用着急还”。
确实,这些钱在借出去之后就真的再无下文,还者寥寥无几。
我爸爸好酒,在酒桌上喝醉了便要大肆吹牛,除了炫耀自己的生意多么顺风顺水之外,我,是父亲另一个常年挂在嘴边,用以“增光添彩”的谈资。
![]() |
从小到大,他对我的要求都异常严格:成绩不许跌落班级前三名,年级排名必须在前列,每年必须要拿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奖状……
如果我的成绩稍有下滑,爸爸就会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狠狠数落我不知努力进取,白白花了家里的钱……
我爸一直耿耿于怀他童年时贫穷破败的生活,觉得自己过得不好会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
等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之后,为了让别人都看到他的幸福,他宁愿背地里吃苦受罪,也要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足够光鲜。
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身边人的赞叹、羡慕甚至嫉妒,就不算是真正的幸福。
02
我的同学小琪高考时因两分之差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去了第二志愿的高校学习日语。
大学四年,她的日语专业成绩始终位居院系前列,甚至被学校列为同声传译方向的重点培养对象。可在毕业时,小琪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
她既没有选择与日语翻译有关的专业,也没有回老家考公务员,而是进了帝都一家图书出版公司,从实习生做起,一边写作一边跑业务。
小琪老家的亲戚们纷纷跑来数落她,说她“太任性”、“不知道给父母分忧”。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地劝她早日“迷途知返”,否则“有她后悔痛哭的时候”。
![]() |
面对这些质疑,小琪只是笑而不语,继续埋头拼命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帝都漂着的第六个年头里,她终于攒够了首付的钱,在离公司比较近的地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等大学同学第一次聚会时,小琪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坐上了年薪几十万的职位,在帝都站稳了脚跟。
我记得自己曾经问她:“为什么当初不去考公务员,或者找间翻译公司做口译?北漂多辛苦,你又没有接触过图书出版相关的工作。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去选择那个更轻松、更容易幸福的路?”
小琪爽朗一笑,说:“什么是更轻松更幸福的路呢?在我看来,为自己的梦想不停努力奋斗就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我喜欢写作,所以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我过得很快乐,这就够了。如果让我一毕业就挤破脑袋把自己塞进体制里浑浑度日,对我而言,那才是不幸。”
03
经常听到有人感慨连连:为什么我翻遍了各国的名著传记,听遍了各路成功人士的教导,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你总想活给别人看,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许多人常常选择性地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宁愿活在别人的眼里。挤破头、打碎牙也想谋求别人对他的认可。
![]() |
别人说“有钱真好”,ta就想也不想地去兼职打工拼命赚钱,节衣缩食买来各种名牌,只为在人前装点自己;
别人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ta就二话不说辞了工作去报团旅行,在朋友圈里晒游玩的照片,只为能被人偶尔羡慕一番;
别人说“稳定的工作才是铁饭碗”,ta就马上去报名公务员,一边不停发说说感叹”备考辛苦”,一边学着“过来人”有模有样地吐槽那些怀揣梦想、离乡求索的青年;
别人说“年轻人还是得创业”,ta立即借了钱准备找项目开店,把一套创业经背得滚瓜烂熟,只为能被人称一声“创业精英”,逢人就侃侃而谈……
这样的人常常懒于去思考和提升自己的内心,懒于去发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演给别人看的戏剧,身边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两句话轻松改变他们的人生,而他们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活在别人眼里的幸福未必是真的幸福,周围人的羡慕不代表你真正快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 |
想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当你实现了自我价值,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独家”幸福。
愿你面对周围人种种非议和不解时,仍能勇敢地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选择,并为此在选定的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到极致。
愿你在迷茫无措时,不要忘记做自己。
你的幸福无需在别人眼里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