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的柴迪龙寺
清晨的清迈,层层薄雾笼罩在龙空,让这个原本应该晴朗的天空,也变得有些暗淡了起来。四周一片安静,似乎整片大地都沉浸在朦朦胧胧的睡意中。但不管天气如何的差,我们还是踏上了前往柴迪龙寺的征程。
柴迪龙寺位于清迈古城中央,“柴迪龙”在泰文中的意思是“大塔”,因寺中央一座兰纳式四方形大佛塔而得名。与帕邢寺并列为清迈地位最崇高的寺庙。该寺由兰纳王国萨孟玛王兴建于公元1411年,用于供奉其父的骨灰,因此又称“隆圣骨寺”。
但由于王国政局动荡,该寺直至提洛卡拉王(公元1441-1487年在位)时期才得以完工。寺中央的大佛塔是该寺主体建筑,融合了兰纳、印度、斯里兰卡多种风格,经屡次增建,高达90米,据说可以眺望千里。
1447年,提洛卡拉王在该寺举行著名的第8届世界佛教会议,该寺声名日隆。1545年,清迈发生大地 震,大佛塔的尖顶一夜之间塌毁。此后,在16世纪的泰缅战中,又屡遭兵燹之祸,最终仅剩约60米高,但500年间依然是清迈最高的建筑。
刚到柴迪龙寺,就被这金碧辉煌的正殿闪瞎,还有门口那些熙熙攘攘的游客与旅行团,让刚从孟兰寺攀安寺过来的我们颇感不适,那么多人,庙会的节奏吗?
进入正殿,才发现刚才的诵经声来源于此,还是拿着大喇叭功放,难怪威力巨大我们在隔壁的寺就能听见,我们刚进去诵经就结束了,僧人们也作鸟兽散,估计去食堂吃午饭了吧,正殿瞬间就让给了游客们。
这奢华的程度,让我瞬间想起了在无锡灵山参观过的梵宫,但是梵宫被设计的痕迹更明显,也就是说这里奢华得浑然天成,我带着亲爱的大姨妈一上午连续参观了三座寺庙,拍完这张照几乎累得爬不起来。
契迪龙寺,虽然先前在无数的游记微博上有见过柴迪龙寺佛塔的照片,但是第一次亲眼见到的时候,心里还是有小震撼,比起之前参观的寺庙里那些金灿灿的佛塔。
这座更显得有故事感,岁月的斗转星移让它背负着特殊的历史沧桑,因为顶部塌了一角,因此这四方佛塔从四面看过去都会呈现不同的样子。我们围绕着佛塔转了一圈,走走停停,想走得快都不行,因为大姨妈的威力在佛塔前爆发,临近中午温度越来越高,我就这么被热了冷汗。
据说,佛塔高达56米,已经明显的倾颓了,佛塔建于1441年,历经了地震、战火无数,造成严重倒塌,尊贵的玉佛曾在此供奉79年。现在的佛塔是经过修复的,但是顶部依然一片荒凉,据说,是因为根本没有资料能查出来它原来是什么样子。佛塔上有三面神龛,分别放置佛陀的塑像,东面原来放置玉佛的地方,现在放着复制品,其他两个是石雕,其中一尊是卧佛。
我们坐在佛塔下的树荫乘凉的时候,被塔顶的绳索吸引,这到底是干嘛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啊,寺庙里的人借助这些绳索,在塔顶装了滑轮,在塔下拉动一根绳索,就可以把水壶拉至塔顶,再拉一下另一根绳索,水壶就会翻转,就能给塔顶那些花花草草浇水了,真是感叹人类这些实用的小智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天寺庙里的人来来回回浇了好几次水,我们目不转睛地抬头看,一般这种情况,有一个人抬头看,就会有第二个,然后越来越多。于是乎,给绿化浇水这种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居然成了佛塔边的一个表演项目,中国人,老外,都在边笑边围观,带孩子同游的家长还不忘给孩子科普物理知识。
清迈包括拜县都有好多这样的参天大树,集天地之灵气,长得特别威武挺拔,而且方圆几公里内通常只有这么一颗,从来不会成群生长,我们到了佛塔这目光除了被佛塔吸引,其次就是这棵树了。
大佛塔的南侧有6个象头雕像,其中5个都是后来用水泥修复的赝品,只有最右边用砖头砌成的是真品。可惜的是,经年的风吹日晒使鼻子和耳朵都损坏了。
站在这座残破对的佛塔面前,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它当时的雄伟庄严,岁月风霜可以夺走它雄伟的外表,却带不走庄严的灵魂。柴迪龙寺的另一座佛殿,与主殿的风格不同,有一点像缅甸风格的建筑。
拍完上面这张照片起身的时候,我忘了拿同样放在地上的镜头盖,我用了七年单反,从来没掉过镜头盖,就在柴迪龙寺掉了!邪了门了!
正午时分,清迈散去了一上午的阴霾,湛蓝的天空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当然,气温也直线飙升。所以,僧人做完功课去午餐了,我们也该觅食去了。离开柴迪龙寺往塔佩门方向走,到了一家餐厅,便大吃大喝起来了!
柴迪龙寺位于清迈古城中央,“柴迪龙”在泰文中的意思是“大塔”,因寺中央一座兰纳式四方形大佛塔而得名。与帕邢寺并列为清迈地位最崇高的寺庙。该寺由兰纳王国萨孟玛王兴建于公元1411年,用于供奉其父的骨灰,因此又称“隆圣骨寺”。
但由于王国政局动荡,该寺直至提洛卡拉王(公元1441-1487年在位)时期才得以完工。寺中央的大佛塔是该寺主体建筑,融合了兰纳、印度、斯里兰卡多种风格,经屡次增建,高达90米,据说可以眺望千里。
1447年,提洛卡拉王在该寺举行著名的第8届世界佛教会议,该寺声名日隆。1545年,清迈发生大地 震,大佛塔的尖顶一夜之间塌毁。此后,在16世纪的泰缅战中,又屡遭兵燹之祸,最终仅剩约60米高,但500年间依然是清迈最高的建筑。
刚到柴迪龙寺,就被这金碧辉煌的正殿闪瞎,还有门口那些熙熙攘攘的游客与旅行团,让刚从孟兰寺攀安寺过来的我们颇感不适,那么多人,庙会的节奏吗?
进入正殿,才发现刚才的诵经声来源于此,还是拿着大喇叭功放,难怪威力巨大我们在隔壁的寺就能听见,我们刚进去诵经就结束了,僧人们也作鸟兽散,估计去食堂吃午饭了吧,正殿瞬间就让给了游客们。
这奢华的程度,让我瞬间想起了在无锡灵山参观过的梵宫,但是梵宫被设计的痕迹更明显,也就是说这里奢华得浑然天成,我带着亲爱的大姨妈一上午连续参观了三座寺庙,拍完这张照几乎累得爬不起来。
契迪龙寺,虽然先前在无数的游记微博上有见过柴迪龙寺佛塔的照片,但是第一次亲眼见到的时候,心里还是有小震撼,比起之前参观的寺庙里那些金灿灿的佛塔。
这座更显得有故事感,岁月的斗转星移让它背负着特殊的历史沧桑,因为顶部塌了一角,因此这四方佛塔从四面看过去都会呈现不同的样子。我们围绕着佛塔转了一圈,走走停停,想走得快都不行,因为大姨妈的威力在佛塔前爆发,临近中午温度越来越高,我就这么被热了冷汗。
据说,佛塔高达56米,已经明显的倾颓了,佛塔建于1441年,历经了地震、战火无数,造成严重倒塌,尊贵的玉佛曾在此供奉79年。现在的佛塔是经过修复的,但是顶部依然一片荒凉,据说,是因为根本没有资料能查出来它原来是什么样子。佛塔上有三面神龛,分别放置佛陀的塑像,东面原来放置玉佛的地方,现在放着复制品,其他两个是石雕,其中一尊是卧佛。
我们坐在佛塔下的树荫乘凉的时候,被塔顶的绳索吸引,这到底是干嘛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啊,寺庙里的人借助这些绳索,在塔顶装了滑轮,在塔下拉动一根绳索,就可以把水壶拉至塔顶,再拉一下另一根绳索,水壶就会翻转,就能给塔顶那些花花草草浇水了,真是感叹人类这些实用的小智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天寺庙里的人来来回回浇了好几次水,我们目不转睛地抬头看,一般这种情况,有一个人抬头看,就会有第二个,然后越来越多。于是乎,给绿化浇水这种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居然成了佛塔边的一个表演项目,中国人,老外,都在边笑边围观,带孩子同游的家长还不忘给孩子科普物理知识。
清迈包括拜县都有好多这样的参天大树,集天地之灵气,长得特别威武挺拔,而且方圆几公里内通常只有这么一颗,从来不会成群生长,我们到了佛塔这目光除了被佛塔吸引,其次就是这棵树了。
大佛塔的南侧有6个象头雕像,其中5个都是后来用水泥修复的赝品,只有最右边用砖头砌成的是真品。可惜的是,经年的风吹日晒使鼻子和耳朵都损坏了。
站在这座残破对的佛塔面前,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它当时的雄伟庄严,岁月风霜可以夺走它雄伟的外表,却带不走庄严的灵魂。柴迪龙寺的另一座佛殿,与主殿的风格不同,有一点像缅甸风格的建筑。
拍完上面这张照片起身的时候,我忘了拿同样放在地上的镜头盖,我用了七年单反,从来没掉过镜头盖,就在柴迪龙寺掉了!邪了门了!
正午时分,清迈散去了一上午的阴霾,湛蓝的天空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当然,气温也直线飙升。所以,僧人做完功课去午餐了,我们也该觅食去了。离开柴迪龙寺往塔佩门方向走,到了一家餐厅,便大吃大喝起来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