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来的时间——第二周读书笔记】
时间不是挤出来的,而是多出来的,要不然本来也浪费掉了(VCD老师说的话太经典了)。
周一,下班到家,停电。好在提前有所准备,把充饱了电的ipad拿出来,半躺在在客厅的椅子上,准备慢慢阅读。看看了第二周书单,大多都是纸质书,《鼠疫》有电子书,可以在黑暗中阅读。20:30来电,肚子饿了,吃罢晚饭后略微休息了一阵,看了第四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睡前继续读《鼠疫》。
刚过零点忽然停电了,怎么又停电了?想起上周读的书《解说疾病的人》其中的第一篇《停电时分》,一个关于失去和重生的悲伤婚姻故事,当时就是被这一篇惊艳了,迫不及待的一口气读了下去。因为陷入了黑暗,跑到了阳台上,确认是我自己的黑暗,还是整片区域的黑暗。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时间熄灯睡觉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没有一点灯光的彻头彻尾的黑暗,是不正常的,总有一两个晚睡的人会开一盏灯吧?所以确认完毕,是大片的停电。
回看床头上,手机闪烁的小灯,发出幽微淡绿色的光,我一时陷入到孤独里。我喜欢在被黑暗包裹的时候静静读一本小说,世界都安静了,特别的专注。可是此刻的心情,我不想再读《鼠疫》了。我想读一本像《解说疾病的人》一样精美的女性小说,哪怕不治愈,哪怕是悲伤的故事,我还是想要女性作家特有的睿智和温柔。
可惜没有找到,只好接着读《鼠疫》,这部小说不是那种,开了头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
晚上做了长长的梦,深睡2个小时57分,梦到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了可怕的传染病,我和一群人在想法子积极应对,想方设法把危害降到最低......
闹钟响了,边刷牙边想,一定要把梦的细节都记下来,吃过早饭的我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碰到对口味的书,会有矛盾心情,一边急着往下走,一边又舍不得读完。碰到这样的不太好读的大师作品,会觉得怎么还不完,还剩多少页。我以前有一个读长篇的好法子(屡试不爽),因为很多长篇小说铺陈有点过长,就像和陌生人交心,需要一个缓慢熟悉的过程,这时我会告诉自己,先硬着头皮读它100页,往往这100页读完了,就会越来越陶醉进去了。可是这次我读了100页了,还是不喜欢,可是想着,估计今后也不会重读了,既然翻开了,无论如何还是读下去吧,兴许在200页以后能渐入佳境,也说不定啊.....
【8】《鼠疫》【法】加缪(刘方译)
要了解一个城市,较简便的方式是探索那里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恋爱、如何死亡。
故事发生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城市——阿赫兰。加缪没有用文学的语言,而是用历史纪实般的语言讲述了这个城市爆发鼠疫的始末。塑造了厄里医生这个从头到尾都致力于抗争的形象。这本小说再次验证了加缪的世界观——世界是荒诞的,对于荒诞唯有抗争。
对于荒诞哲学起初我是不理解的。“荒诞是在人类的需求与世界的非理性的沉默这两者的对抗中产生的”(不懂)。
直到读了柳鸣九先生的一篇长文,我似乎明白了一些荒诞哲学的意义。

1.是什么?
人存活于现实世界之中,是如何感受到荒诞的?这种感受可能随时随地油然而生,也许是在某一个街角,也许是在进行某一种操作,它是对一种持续生态状态的猛然反应:可能是疲惫与厌倦,也可能是失望与惊醒……
荒诞可能是大型的比如:鼠疫和战争;也可能是小型的,就埋伏在街角和我们的日常中......
我们这代和平年代长大的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大型的比如非典;小型的事件,其实每天都在面对,比如这段时间的社会热点,江歌案,幼儿园事件......
2.为什么?
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人怀着希望、理性而与冷漠、无理性的客观现实遭遇所致:要么遭遇到了物质世界的冥顽与格格不入,要么是遭遇到了人类社会的无人性与不合理,当然,更为根本的是要面对着始终威胁人的那种命定的“死刑”,它就像是对人之存在的、摆脱不了的嘲弄。
总之,人类对理性、和谐、永恒的渴求与向往和自然社会生存有限性之间的“断裂”,人类的奋斗作为与徒劳无功这一后果之间的断裂,这就是加缪所论述的荒诞。
“在这个骤然被剥夺了幻想与光明的世界里,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这是一个得不到解救的流放,因为人被剥夺了对失去的故土的记忆和对福地乐土的希望。这种人与生活,演员与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的感觉。”
3.怎么办?
当人生中出现了或大或小的荒诞,就会伴随着消极颓废,甚至严重的厌世心情,加缪也通过小说告知了遇到荒诞应该怎么办?
一、是生理上的自杀。自行消灭以摆脱荒诞的重压与人生的无意义,(就是默认了荒诞性的存在,然后就任由存在的,依旧自顾自的继续活下去)。这是一种消极逃避、俯首投降的态度。
二、是哲学上的自杀(心理上的自杀)。这是精神领域里的一种现象,它不是正视荒诞,而是逃遁到并不存在的上帝那里去,企望来世与彼岸,以虚妄神秘的天国作为逃避荒诞的乐园,这是自我理性的窒息与自残。
加缪对这两种态度都作了明确的否定,如果是通过前者,加缪对芸芸众生某些逃避人生的行为表示了反对,那么,通过后者,加缪则对历史上一切有神论的、宗教的世界观,一切神秘主义的哲学与哲学家进行了一次清算。
对待荒诞,加缪所主张的是——
三、即坚持奋斗,努力抗争。
他把这种奋斗抗争的人生态度,概括浓缩为西西弗推石上山的神话。《西西弗神话》中的一个国王,招惹了众神的恼怒,被判处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由于本身的重量,巨石总要滚下山来,于是,他又得把石块再推上山去,如此反复,永无止境。众神以为,再没有什么惩罚比这无效的、没有尽头的劳役更为可怕的了。然而,西西弗却不断推石上山,周而复始,坚持不懈,永不停顿。
不要掩盖、逃避、要不计后果、奋不顾身地去抗争,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胜利是暂时的,无休无止的失败,但这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
“爬上山顶所要作出的艰苦努力,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心里感到充实”。
“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
生活的本身,不就是一场鼠疫吗?所以下次生活中再次出现了荒诞性,我似乎知道该怎么办了,接下来的就只剩下行动了。

【9】《野草》鲁迅
《野草》是散文诗集,我比较熟悉的篇章是《秋夜》和《立论》。《立论》是听罗胖讲的一个段子。
《秋夜》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争议颇多,看看张大春对这句话的解读,堪称经典。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又是象征主义和意识流.....鲁迅先生以开篇:我梦见为内容的篇章就有5篇之多,我不爱读,反正现在还不爱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年初信誓旦旦的要读鲁迅全集,上半年读完了小说卷:《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然后就停滞了。这次启动周读书笔记计划之初,接连两周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卷(还有几篇怀人散文和诗歌),就该杂文卷了,我想先停在这里歇一歇,消化消化。先读读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年初的时候,买到了《周作人自编集》的电子书,一共36本,很是开心,就也列到了我的读书计划内,想着不如两位先生的著作,轮流进行。

【10】《赤木家的食器柜》【日】赤木明登/赤木智子(陈令娴/王淑仪译)
这本书是赤木明登和他的妻子赤木智子的合著的一本书。前半部分是将赤木家的食器,就是每天使用的盘盘碗碗和杯杯碟碟,有古董也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几乎都是手作作品,而非工业制成品,后半本是住在轮岛的“能登料理笔记”。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核心,我想赤木家的核心就是厨房的食器柜了。之前读过赤木智子写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那本书的第一部分“食”也讲了很多他家食器柜和食器的故事。已经渐渐开始被赤木家的生活美学所影响了。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能登料理笔记”,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艺术家版的小森林”。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不用多说,读读目录就知道了。

【11】《无名的道路》【日】赤木明登(蕾克译)
这是目前我所拥有的赤木明登所著的最后一本书。
我从前面几本书里更多感受到的是“手作”、“手造”、“手艺”,对像我这样的使用者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经过人的手工留下的作品,会留下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痕迹,会有自然而然的美感和独特感,会有温度感,是有生命的。不像是大规模工业制品产生的:一模一样的、冷冰冰的无生命感。
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的是,“手作”、“手造”、“手艺”对“手艺人”“匠人”和“艺术家”这样的制作方,本身所产的意义和影响,就像是赤木明登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关于“道”的意义。
茶道、武道、花道、香道等被称为“道”的技艺,其本质究竟是什么?我想,是一个方法论,一个地基,所有规则手法早已被身体铭记,与人的交流只需身体语言,不用介入思考。.....在一个远离日常的生活空间里,只是端坐,是不可能抵达无心之境的。虽然禅宗有“只管打坐”的说法,但人脑中会有无数妄念源源而来,无法了断......如果我们的身体多次重复一个规则性的动作,这个动作成为常态之后,也许负责制衡的大脑区域就能得到休息。就是说,身体不知不觉的做出反应,进入无意识状态。也就进入了“无需语言介入的对世界的感知”。

回看自己的生活(可能也是大多数的生活),我的手指,每天只需要轻松的点触各种按钮,指指点点就能完成很多事情。如果坐车和驾车的话,可能双脚也只需轻微的点点停停,就能度过一天。人类世界发展到了今天,或者畅想未来,也许会进化出越来越大的脑袋,和越来越小的身体,无论好坏,但是当前的我还不想接受这样的趋势。尽管我不是手艺人,但是我想每天多多使用自己的肢体,比如多多走路,多用用手指做一些—除了操控手机、电脑、电器等电子产品以外的事情,比如目前我最喜欢的就是手写了,一有时间就用钢笔、铅笔在纸上面的书写,感觉手写的字比打出来的字更鲜活和有我自己的烙印。

【12】《我的人生履历书》【日】安藤忠雄(褚炫初、王筱玲译)
这本书是价格小贵的台译本,买的时候会有点犹豫,会不会和《建筑家安藤忠雄》内容上有所重复?还好,几乎没有而且还可以相互补充阅读。这本书里安藤忠雄提到了更多的家人和合作过的艺术家,可喜的是这本书的插图质量更高一层,清晰度、彩图暂且不说,还有多幅日本著名建筑摄影师小川重雄的摄影作品,更好的传达了建筑的美感。
对上一本书的住吉长屋、光之教会、中之岛“城市巨蛋”...有了补充的说明(图片的补充)。又提到了一些新的建筑:司马辽太郎纪念馆、野间自由幼稚园、普利兹美术馆和库巴哈美术馆。
对于自学走上建筑师之路的安藤先生的个人和经典作品已经大致有了了解,下周想读一些有关他建筑思想和理论方面的书,希望不是太艰深。

【13】李娟
近来网络流行一句话,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读了李娟的故事我才知道,其实经济的拮据≠贫穷,如果非要说的话那也是物质上的贫穷,而不是精神上的贫穷。正如加缪所说:没有生存的痛苦,就不会热爱生活。
李娟的外婆、李娟的妈妈、曾经的李娟都是很穷很穷的穷人,但是又怎么样呢?她们的生活才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之前读过《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路请放声歌唱》,以及前段时间读了“羊道系列”的第一本《羊道.春牧场》,然后就搁置了,因为《记一忘三二》这本书的阅读触发了我的想念。接下来想读《羊道.前山夏牧场》和《羊道.深山夏牧场》。
简单介绍一下“羊道系列”,是李娟进入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概是这个世界最后一支游牧民族了)扎克拜妈妈的家里,跟随这个家庭经历的游牧生活。所以分为:春牧场,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
《春牧场》里印象很深的一段是,每次从一个牧场到另一个牧场的迁徙和搬家,人们都会骑着马,赶着牛羊和骆驼拉着家什。因为草原上没有遮挡,在马上骑行的时候,往往会碰上风雪雨水,李娟每次都棉衣套棉衣,羽绒服套羽绒服,再套上雨衣,捂的厚厚实实,而游牧家庭的人会穿的很少,而且还都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拿来穿,简直像庆祝节日一样,盛装出席,即使寒冷和被雨水淋湿,也丝毫不在乎。我和李娟一样的不解,最后李娟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的所在。
渐渐才知道,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那么简单。在久远时间里,搬家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多少沉重的希望啊!春天,积雪从南往北渐次融化,牧人们便追逐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原,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但是,大家仍然要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仍然要恭敬地遵循自然的安排,微弱地,驯服地,穿梭在这片大地上。连长有翅膀,能够远走高飞的鸟儿不是也得顺应四季的变化,一遍又一遍地努力飞越海洋和群山吗?是的,搬家的确辛苦,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捱熬,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们越是更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因此,越是艰难的劳动,越是得热烈地庆祝啊。于是,搬家不仅仅只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更是一场庆典,是一场重要的传统仪式,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当然得穿最漂亮的衣服喽,当然得欢欣、隆重地度过所有的路上的日子。
【14】《巴黎评论》②
遇到了喜欢的作家EB.怀特,写过童书的作家说的话:
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里写,而不是往浅里写。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灵敏,且一般来说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只要你的创作态度是真诚的,是无所畏惧的,是澄澈的,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东西。我对专家的建议充耳不闻,送给孩子们一个鼠小弟,他们眼也没眨就收下了。在《夏洛的网》里我给他们一只博学的蜘蛛,他们也收下了。
【15】《加缪手手记》【法】①加缪(黄馨慧译)
二十出头的加缪就充满了真知灼见,真如他再《鼠疫》里借主人公之口回答的一样:
教您这一切的是谁,大夫?
他立即得到了回答:“是贫困。”
是什么样的道德观?
“理解。”
“我是穷人”,“我过去是,现在仍是无产者”,这是加缪社会生活状况最主要的一个基点。
这种状况一直可以上溯到加缪家族的上三代人。加上加缪,可以说是四代赤贫。

加缪的曾祖原是法国的穷人,穷得没有土地,趁法国的殖民征服之际,移民到了阿尔及利亚。他的祖父是个农民,兼做铁匠;他的父亲则因为双亲故去被送进了孤儿院,成年后在家乡当了雇农与酒窖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于 1914年身负重伤去世。这时的加缪还不满一岁,母亲带着加缪和他哥哥到了自己阿尔及利亚的娘家,以帮佣为生,勉强维持自己与两个孩子的生活。整个家族几代人都这样处在赤贫的境况之中。赤贫也就是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意味着加缪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没有书本、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空白之中。他从零开始,这就是加缪对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把自己视为本家族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的“第一人”。
“加缪是准无产阶级出身,因此,发现必须依靠个人的力量,在生活中跋涉向前……”
这种跋涉向前的必要,也就成为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持续作用造就了他英年的才华,贫困严酷的条件使他得到了足够的磨炼,完整的现代化教育造就了他的文化层次与精神高度,在文化精神光亮的照射下,磨炼奔向明确的目标;而渗透着磨炼苦汁的精神层次与文化水准则反倒具有一种贴近大地的实实在在,这就造就出了一个务实求真、充满了活力的智者。加缪既是一个通今博古的现代文化人,又绝非一个只在书本中讨生活的书斋学者,绝非一个靠逻辑与推理建立起自己体系的理论家。他的理论形态充盈着生活的汁液,如果他不是从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两方面汲取了营养,他怎么能写出既有深远高阔的精神境界、又充满了对人类命运与现实生活的苍凉感的著作?
【第三周书单】
16.《雨天的书》周作人
17.《反与正·婚礼集》【法】加缪(丁世忠译)
18.《指匠》【英】萨拉·沃特斯( 阿朗 译)
19.《早中晚茶》【日】长尾智子(陈令娴/王淑仪译)
20.《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白林译)
21《羊道·前山夏牧场》李娟
22《美术馆里聊怪咖》【日】山田五郎、古山淳子(汪婷译)
期待乐于分享的我和乐于阅读的你,都能收获到快乐。我的微信公众号:思维的馒头,我的微博:手拿破仑,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