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犯花痴的路人
我们可以犯花痴,但是,不能仅仅止于犯花痴。
我想,我最像双鱼座的一点就是犯花痴,很容易突然被吸引(当然也很容易冷却)。平时跟男生相处,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他各种各样的好完全没有动心,但就在有一个瞬间,在很难为旁人理解的小事上,我会有微妙的动心,并且迅速联想过去的种种,彻底喜欢上这个人的一切。不过,往往再所谓的暧昧期,我一如看国产剧的耐心,在彼此确认之前就冷淡下来。所以,我大概就适合美剧或者日剧那种感情频率吧。
回到正题,12月16日,我当了一次非常合格的偶像路人,爬墙技术卓越,花痴程度不亚于真爱粉了。我和一可到香港又一城的Festival grand cinemal看了J Soul Brothers的Live Viewing,民工团哈哈哈。一开始见到冈典的笑容,那个惊艳啊,完全被撩到了。而后慢慢注意到主唱之一的omi,有点冷,又透出点暖,特别迷人。三个多小时下来,我简直是无法自己了……一路犯花痴……
在香港自然少不了逛街,想买个双肩包但是看到价钱就完全却步了呢。还是要好好工作和赚钱以及攒钱啊。
晚上看到新京报书评一篇文章,《文化名人去世,朋友圈为何总掀起“我们很熟”刷屏狂潮?》“与他们生前的低调相比,去世后朋友圈里热闹的缅怀与悼念“狂欢”,带有那么一点“嘲讽”意味。”某个名人过世了,网友们就各种转发文章,复制几句名言名句,加几根蜡烛,悼念他们,和伟人们装熟。一如前几天余光中先生离世,试问那些人当中有几个人读过先生除了语文课本上《乡愁》以外的作品呢,有多少人在朋友圈装熟热潮中第一次读了《当我死时》,有多少人还没读过《听听那冷雨》?是啊,想想十九年前人们是如何怀念钱钟书先生的呢,各个书店排满了敬仰先生的读者们,就为买一本先生的《围城》,那一份心意实在让人动容。网络上的点蜡烛发一条朋友圈,代替了到书店排队。
是的,"当哀悼成为一种大众化仪式,人类情感仿佛就不再重要了。人类的纪念仪式,就这样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从日常生活被移植到互联网上。"
我们可以时刻准备犯花痴,无论是对偶像明星还是对文化名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点,也许因为一个帅气的侧脸、一曲动人的演唱、一段出神入化的表演,抑或是因为一个深刻的见解、一段精妙绝伦的文字、一种让人敬佩的个人品质……但是,花痴过后,我们需要有深思的过程,对于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需要挖掘而不是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我们可以在朋友圈刷屏中发现原来有这样一个让人敬仰的诗人作者,成为悼念大军的一员,但是不应该仅仅止于一次动动手指转发,而是真正去读读他的作品,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尊重铭记,应该是去体会他们在作品中传达的心意。
夜深了,停下去看看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