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文化之长白山老把头节 被遗忘的人参历史宝藏
上一篇,狗蛋儿为大家介绍了“人参节”以及其举办人参节的重要意义,今天狗蛋儿就给大家讲讲这作为人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节日---长白山老把头节。

说到老把头节,就会想到老把头孙良。其实大家只知他姓孙,因他在放山时丢了性命,便留下了一首绝命诗。诗中“家住莱阳本姓孙”看出此人姓孙。

因其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后人便给他起名叫孙良。民间有关老把头的传说故事,其梗概是:山东莱阳有个姓孙的人和一个扛活的伙伴张禄,因生活贫困来闯关东,到长白山挖“棒槌”(人参的俗称)。有一天,两人为了多挖些人参,便分路进山,约定好第二天回到两人所搭的帐篷相遇,孙回来后发现张禄一直未归,孙为寻找伙伴,饥饿而死。他不畏艰险,宁死要找到失踪伙伴善良无私的高尚品格被后人广为传颂,因此在老把头墓前石碑上镌刻着“采参祖师孙良之墓”,墓后东侧一卧牛石上刻有绝命诗。

著名民间人物墓地,俗称老把头坟,坐落在通化市通化县快大茂镇境内,浑江与喇蛄河交汇处湾湾川风景区。通化“人参之路”旅游线就是以老把头墓为起点,经由快大茂镇、英额布水库直抵棒槌山。老把头是为世代生活在长白山区乃至大小兴安岭在内的关东山区的山民们所传承的家喻户晓的采参始祖。《抚松县志》、《临江县志》、《通化县志》、《柳河县志》以及《长白汇征录》等地方志书中皆有简略记载。老把头被采参山民们奉为“行帮至圣”。1996年4月10日通化县为修公路,将老把头墓南移50米,当时据专家对墓中发挖出来的残留骨骸与陪葬的陶器鉴定,死者至少葬于300年前。

老把头是长白山地区放山人的鼻祖,山里人尊他为山神,立庙供奉于山川之间。
老把头节在“人参之乡”抚松民间流传有数百年的历史。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抚松县志》记载:“农历三月十六日,系老把头之生日。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抚松人民对于此节极为注重……”
现在“长白山老把头节”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狗蛋儿认为山神老把头节同人参节一样,都是长白山区重要的民俗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区域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是长白山区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认识自然和开发自然中遗留下来的重要节日。
老把头节也是一个传递情感的日子——纪念挖参、放山的老把头,就是在传递着一种深深的情感,让我们牢记和传承老把头孙良善良无私的高尚品质。歌颂的是历程,传承的是文化,继承的是品质,弘扬的是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和未来所需要的。
老把头节是一个独特而珍贵的“区域”节日、民俗节日,它是属于长白山区百姓自己的节日。作为长白山区的一名百姓,我们要传承好这个节日,保护好这个节日,让它在长白山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并被世代牢记。
狗蛋儿作为长白山区一名参农,狗蛋儿不仅要种好人参,而且还要将人参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