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韶华在,何处不芳菲--也评电影《芳华》
看完冯小刚的《芳华》,只想说三个字,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一直认为,好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只有好的剧本(最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有扎实生活和艺术基础的剧本)才能首先打动导演和演员,从而最终打动观众。《芳华》就是这样改编自一部优秀小说的电影。同名小说《芳华》应该是严歌苓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对生活的体察最真切,感情也最真挚。但电影《芳华》最可取之处在于虽然电影题材十分讨巧和有商业价值,但影片并没有因此而流于浅薄或轻浮(对比一下当今流行的很多讨巧中老年人的怀旧型电视剧的恶俗情节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编剧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有多年的文工团生活体验,因此对于生活的体察和故事细节把握得十分细腻到位(比如打靶比赛的笑场、慰问演出需要临时换主角时何小萍的佯病拒演等等)。总之由于剧本是感人的,因此演员的演绎也是真挚的。观影之前曾担心一些90后小姑娘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能演得出来吗?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不同时代下的人性是相通的,感人的故事也是相似的。 这里要特别要赞叹一下影片的生活基础和历史厚重感。如果说前半部分轻歌曼舞,挥洒青春,画面太香艳(建议给爸妈单独买票,不建议陪同他们一起观影),但在文工团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失之于轻浮,也没有为了刻意体现时代的错误而过于夸张或幽怨。时代的错误必然要折射为个人的错误。实际上文工团里的男男女女都是时代错误的受害者,因此相较于那个大时代许多更加残虐的人间悲剧来说,影片所展现的文工团里的小倾轧甚至同龄暴力都只是人性弱点的局部范本而已。而且每一个角色都很丰满,有效避免了脸谱化的摹画,即便是林丁丁这样十分遭人恨的角色当初也屡屡展现了恻隐之心,她后来诬陷刘锋耍流氓虽然让人十分憎恶,但也是为了自保,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屡见不鲜。丁的角色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要体现时代错误在个人身上的烙印。但即使如此,我也很喜欢影片运用蒙太奇手法,对每一组矛盾冲突的处理可谓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影片后半段讲述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时代的变迁。残酷的战争场面洗脱了前半部香艳画面的轻浮感。莺声燕语、歌舞升平的前半部与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后半部相互交织,交相辉映,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在战争洗礼和时代的大浪淘沙当中,人性要么沉沦要么升华。战争与时代的剧变对人格的淘洗和对理想的幻灭使得影片的格局和格调为之进一步升华。 看完电影,心绪久久不平。但仔细一想,其实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的人性在本质上并无多少差别,只是时穷节乃现,在战争和动荡年代人性往往被扭曲和放大了而已。最后说说主角刘峰。很感恩,影片对他的处理也没有失之于脸谱化。一方面,如果在命运重压下,他一直是一个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未免就太单薄了。刘峰这样的人物并非理想化的圣徒,生活中的确会有这样的人。以前说过,一直惊叹于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本质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星球上,总有少数人笃定奉行利他主义的反逻辑行为,堪称世界和人类最伟大的奇迹。对于刘峰这样的人我是有体验的,所谓热心热情换冷淡冷漠。另一方面,影片的妙处又在于刘峰在命运的嘲弄下并没有被打垮,最后他与心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而且抛下感人至深的那句话:过得好不好要看跟谁比了,跟死去的战友相比我敢说不好吗。这句话看似苍白,多少抚慰了观众隐隐作痛的心。再说说女主角何小萍,她简直就是时代悲剧的缩影,从始至终遭人唾弃,心理重建举步维艰,以至于因无法承受造化作弄,适应不了翻身做主而精神崩溃,让人好生怜惜。好在她与刘峰这两个被命运遗弃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为影片平添了一抹亮色。观众看到这里就足以告慰自己,说好了总算看到点希望了,人生还是美好的。 仓促下笔,不知所云。最后一个体会是,下次看好电影前千万别喝咖啡,否则总想上厕所影响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