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创新,强大的战略——从互联网闲扯到iphone
![]() |
写于2008年2月
参考阅读Morgan Stanley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报告: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4761412/
经过这几天随时随地对iphone的试用。
我强烈的感受到,战略多么重要,创新又是多么的牛逼。
互联网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所有人的生活都开始了深远的变化。
当96年国内刚刚兴起telnet BBS(现在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和Email时,国外的Web网站已经大行其道,Yahoo!等门户网站和Amazone等电子商务网站已经热至掉渣,但是国内电话才刚刚普及,初装费都还要1000多元,人们对尚在未来的互联网模式当然更加然无知,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发展,甚至根本不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而那些在海外留学的人则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有个叫张树新的家伙,也发现了这个机会,义无反顾的投入进来,搞了第1家互联网公司“赢海威”。不过她醒得实在太早,远远走在了时代前面,成为了早起而被鸟吃掉的虫子。
当时我对此也没有什么感觉,认为互联网除了给人上上BBS,发发邮件之外,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部分原因是当时我还年幼无知,部分是因为也没什么知识,既不理解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就更加理解不了互联网能带来什么。
不过,现在总结起来,如果大家都使用网络,工作的效率提高将是非常非常惊人的:
需要邮寄的文件,完全可以通过Email、FTP传送!
以前需要几天(国内)、几十天(国际)才能完成的传递过程,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行了!
费用也降低为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
回想一下电话还不普及的时代,这一切都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才能做到。
互联网这样伟大的发明,虽然不能打动我这类第三世界的无知群众,但是却能让很多有眼光的人迅速发现它的价值。
早在1993年底,克林顿就提出了提出了发展Internet的战略决定,很快美国就出现了非常强大的互联网公司,比如Yahoo!,成为了第1代互联网公司中最持久出众的公司。
为了保护相应的商务活动,美国立法将Email作为合法依据,大大的促进了这一过程。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战略眼光和极高的效率。
手机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正好也手机普及的同时发生,移动电话的出现,让以前信息无法移动传递的缺点完全被消除了。
想像一下,在手机和BP普及之前,要想约人见面,一旦离开了家,基本上就无法找到人,除了死等别无他途。
这给人们沟通造成了巨大的不便,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出差,家里也没有电话,一但离开家就几乎无法联系,只有白天偶尔父亲能用出差地的办公电话打到母亲工作单位去,如果母亲在办公室,才能说上几句。我也曾经因为临时有事而无法赴约让朋友大发雷霆。
如果放到现在,有手机根本就不会是问题。
后来,BP机的出现,帮人们解决了这个困境,作为一个单向的沟通工具,人们虽然不能像手机那样双向沟通,但是至少解决了一半问题:能够传送消息给对方了。
当手机出现之后,以前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方式,被完全颠覆了。
双向、即时的无线沟通,打破了所有的局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沟通。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互联网让人类精神上的沟通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手机则第一次解放了人类被信息禁锢的身体。
所以,当能够双向沟通的GSM手机大规模提供服务之后,BP机的陨落就是必然的了。不过当时我又是对产业趋势毫无概念,只是觉得很多人用BP机,想必这个产业还能持续繁荣很长时间吧。结果2年之内这个产业完全消失,给我的震撼还是很大的。
融合
有了快速发展而伟大的互联网,又有了迅速普及并且同样伟大的移动电话,
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呢?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必然的
但是,其实很多种应用都是可以结合的,但为什么偏偏是互联网和移动电话?
而不是移动电话和传真?互联网和电视?或者其他东西呢?
从商业角度来看,将两个最热的应用结合起来,成功率是最高的。
比如加拿大的RIM公司,把互联网上的第一应用Email与手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股价107美元,总市值高达600亿美元,超过了Yahoo!和老牌电信生产商Nortel。
相比而言,互联网和电视看起来都是很热的应用,为什么却不能结合?
这是因为双向、没有时间限制、有选择性的互联网,与仅仅是单向时间受限的电视是有替代作用的。
也就是说,你上网的同时,看电视的时间就会下降。所以虽然有很多人尝试过,这两者的结合也没有成功。
由于互联网的巨大成功,以及对人类深远的影响(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所有人都已经能看出,移动互联网绝对是下一个超级金矿。
iphone
终于,到了说iphone的时候了。
iphone一上市,所有手机厂商的产品设计部门,从诺基亚、moto到三星,都被煽了上百万次的耳光。
原因很简单:这么创新、牛逼、革命性设计,为啥你们这群号称业内专家的人没有设计出来?
我用iphone的时间也不长,又和以前一样,我固执的人为Iphone不是什么特别好的玩意儿,就是个普通手机+mp3+mp4而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但是当我真正用上的时候,我确实被它的精心设计的用户体验雷到了!
iphone集成的音乐、视频都是ipod的老套路老应用,不值一提。
新增的访问互联网太牛逼了。
结合iphone的多点触摸技术,用两根手指往外一拨拉,就能放大网页,使用起来感受非常好。
并且对网页采用的是矢量图的方式,可以无限放大。
iphone还同时支持wifi和GPRS/EDGE,我使用了一下,在EDGE网络下,速度可以接受,上豆瓣和新浪都不存在问题,现在我一有闲暇,就会拿出iphone来上豆瓣。
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豆瓣简洁的界面在iphone上看起来非常好看。
豆瓣提供的信息也是有启发性,想来豆瓣恐怕是最符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网站之一了。
也希望豆瓣能够把这种风格保持下去。
为什么做手机?
苹果公司为什么要做手机呢?为什么要做一款这样具有颠覆性的手机呢?
这要从商业目标上说起
对于任何一个生产消费品的公司来说,制造出用户永远会随身携带的东西是成功的要诀。
RIM公司就是将自己的PushEmail加入到了手机中,成为了商务人士随身携带的必备品而大获成功。成为了美国3大智能终端厂商之一。
而关于iphone的来历,有个小故事是这么讲的;
Jobs在与手机业界的领袖的交流中,听到这么一个调查:
消费者如果出门只带3样东西,会是什么?
答案是:钥匙、钱包、手机。
这里面没有ipod!
所以,要想做到人们离不开它,手机是苹果必须进入的战场!
以苹果公司这么多年的积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出颠覆性的产品(ipod就是这么做的)。
于是,经过2年时间,iphone做到了颠覆世界。
其实它的外形见仁见智,不见得人人都喜欢,但它杰出的使用体验散发出了巨大的魅力。连我这样无趣的顽固分子都被雷到了。
而这样杰出的体验并不是在苹果传统的音乐视频方面,而在时代下一个台阶:移动互联网上!
根据google的报告,从iphone上发起的google应用,要比其他终端高50倍!
这意味着,恐怕其他所有手机加起来对互联网的访问,都比不上iphone!
在战略上,苹果iphone根本就不是一款音视播放器,也不是一部手机
而是一部占领移动互联网制高点的“个人移动互联网终端”
有了这部终端,iphone到目前共销售400万部,公司总市值在08年初达到了惊人的1700亿美元。华尔街认为,苹果的股价还能翻番,因为他们已经在下一代应用中,占有了压倒性优势。
就连我本人也觉得,如果要用手机上网,没有比iphone更合适的。
依靠杰出的创新,和强大的产品战略。
苹果刚一出手,就把其他所有终端厂商都远远拉在了后面
第一个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