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不动就“佛系”了|我和一个真正出家的90后聊了聊
文:鸡血小P孩 图:来自Q姑娘的慷慨提供
在满屏都是“佛系追星”“佛系90后”“佛系恋爱”“佛系上班”甚至还有“佛系卖保险”时,我没忍住一个电话砸去正在某个海拔3000米的千里之外的山头上学佛的Q姑娘:“喂,你知道最近有篇出家90后的文章很火吗?”“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懒洋洋的声音“我好像有翻到啊,没仔细看啊。我在忙着背经啊,,要考试了啦。。。”
“你这大概就是名副其实的‘临时抱佛脚’了吧,”我和她开玩笑说。
Q姑娘一如往常的懒散,她完全不关心山下有一大群和她同年龄段的年轻人们正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系文化”。尽管在两年前,她向旁人说出自己要出家的想法时——正是现在这群标榜自己佛系的年轻人,都纷纷向她投以异样的眼光。
而我作为几乎是她出家前认识的最后一个朋友,并没有办法去为她解释些什么。
这是一个90后出家的故事,她在大多数世人的不理解中走入佛学,只是为了寻找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相。
愿我这篇极其私人化的,完全够不上专业的文章,能带来一些其他的想法。
1
我妈和我说:你少和Q来往
我和Q缘起于上海的某次英语交换活动。说实话,我俩在那次活动上并没有练出什么像样的英语,倒是相见恨晚,噼里啪啦的用中文聊了不少。一个月后我被房东赶出家门,立志要怀抱一颗慈悲心的Q(不夸张,这确实是她的理想)立马伸出了橄榄枝。于是乎我连着我的十二个大箱子住进了她位于五角场的住所。
搬进她家后,第一眼就看见了她的佛台,以及一个褪色了瑜伽垫。“我是个佛教徒,我每天都在这里做礼拜。”她比了一个电影里藏民们跪拜的姿势。“我不吃肉,蛋,葱,姜,蒜,辣。可以吃咖喱,而且我做的咖喱很好吃。”
那时候的我刚好处于两份工作的中间期,而Q,没有工作。她本科在湖南,英语专业毕业后来上海全职复习考同声传译。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几乎度过了我在上海最快乐的一段生活。每天上午闻着咖喱的香味起床,我俩一般扒拉着咖喱饭一起刷上一集波士顿律师(美名其曰学英语)。晚上她颂经做礼拜,我则在一旁看书上上网。
她曾尝试和我说过不少佛教理论,我都听的晕晕乎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偶然我会谈一谈我极其有限的佛教经历(无非也就是住宿过几个寺庙之类的)和人生感触,她就特别欣喜,觉得我上辈子一定是佛教中人。
一个月后,我离开了上海。和她继续保持的零星的联系。她陆陆续续着和我说她不想考同传了她想去学真正的佛法。“我的人生最大目的就是拥有一颗慈悲心。”她又坚定了一次。
我有次把Q君的想出家的想法告诉我妈。
我妈,一个见到不管是啥佛都要无比虔诚拜一拜的人赶紧在电话那头尖叫起来:“黄X金你赶紧别和她联系了!这样的人有负能量会传给你的噢!!!你听见没!!!?”
“哎哎哎你声音不要这么大!很吵的啊!负能量的是你吧!!”
我很气愤,一把摔了电话。
但这也不怪我妈。在大多数人心里,出家的一定是受过什么感情上的巨大伤害,遭遇过什么彻底的打击的人,或者是抗压能力弱爆了的loser才去干的事情。用我妈的话说,就是“想不开了”。
但是我完全不觉得Q想不开啊,我们住一起的时候她一边学着佛,一边还和印度的一个萌系少年谈起了远洋恋爱。所以我每天不仅要陪她吃咖喱,还要听见Skype那边充满了咖喱味的英语。。。
简直就是,咖喱味的狗粮,喂饱了一肚子。
2
信了佛教,老公就能不出轨,婆婆就能对我好,小孩就能好好学习吗?
我曾去参加过一个某某团体的分享会。在一个100平左右的房间里,坐了一大群阿妈阿嫂们,台上有个自称美国某大学的博士生兼,大师。分享会的开始,这个大师开始放一段影片,内容就是某世界某地区的一个弟子因为心诚感动了佛主最后完成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壮举,接着这个大师又开始介绍自己的学佛之路中和众多世界级权贵合影留念的故事。
再接着,魔幻的时刻到了:一些不知道是工作人员还是热心群众的阿妈开始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个个激情昂扬,一边雨泪俱下的诉说自己以前有多惨多惨,丈夫出轨家暴,婆婆嫌弃,孩子不听话天天叫家长,而加入了这个团体后天天念经行善一切都慢慢好了起来。更加可怕的是一个阿妈说自己家里曾突然出现过3米长的蟒蛇,后来才了解是自己年轻时堕过胎的因果循环。。。
我逃难般的离开了那个分享会,因为我确信在最后肯定是一个超过四位数的修心课程,如果我不掏钱,周围的阿妈们可能会吃了我。
“哈哈哈哈哈。”Q姑娘听到我这一段陈述回了一个抱抱的表情给我。
“你是怎么接触到佛教的?”我突然问她。
“我妈逼我学的。”一个笑哭的表情。
“也让我看什么现实因果的光盘,我后来自己开始看佛经,然后接触南怀瑾的书。其实一开始就还挺迷信的,而且主要是我看了那些因果的例子有点害怕,我一看就相信了,但是我还是想闹明白背后的道理是啥。”
“然后开始加入某佛学会,正是开始接触藏传佛教, 再然后我定下决心决定出家。”
她慢慢的语音回复我,突然停顿了一会儿,又继续解释道。
“所谓的因果,并不是那些迷信。其实就是每一个ACTION都有一个RESULT。你起身,就可以站起来;你吃饭,就可以不饿肚子。当然啦,内地也有好多的团体打着因果循环的幌子去骗钱,你就要特别小心啦。”
“佛教与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宗教或者文化都一样传播善行。但是佛教中最大的特别就是有一个无我的概念。让你做善行时亦要放下我执。现代人可能就是太自我了吧。只要自己稍微有什么不满足就容易焦虑与愤怒。太大的自我就容易带来太多的悲伤与愤怒,每个人都追求真正的快乐,避免痛苦,而我,只是选择了另一个方法论而已。”
她接着补充了一句,
“信念就好像人的眼睛,没眼睛了,能好好走路么?”
3
Q现在住在山上。
每天八点半有早课,她要提前半个小时赶到,替上课的堪布(也就是我们的老师)调好音响与多媒体。
“你知道现在山上冷啊,我又懒,每次就提早个十分钟起床,实在起不来啊啊啊啊啊。”
按照我们的概念,Q现在属于佛学院的大二。除了上课,她其实还在学院里负责一些行政工作。
“我现在学的呢,是基本的五部大论,之后呢,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去选择要不要修某项密宗。”(*我猜就是类似于研究生的课程,当然就是本科毕业也是可以的)
我问:“那你那些考试是怎么回事啊?”
她兴奋的给我看了一个佛学考试第一名的证书。
“我去年那真是满堂红,基本上所有的考试都是第一,我其实挺喜欢我自己那样的。不是啥都不在乎,就是为了目标去好好努力的那样。”
但其实,她刚刚入佛学院时,并没有现在那么开心。
除去以前所有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即使是到了佛学院里面,她也觉得周围的同学不是她想象的那样。佛学院里有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通常情况下,藏族学生更加虔诚,而汉族学生,总的来说比较功利。
“要是在世间,这些人多少还有公司,领导,父母可以管管,你说出家了之后,谁能管他们?!”这让曾经执着于慈悲心的Q特别反感。
她第一年来佛学院,就去了谁都不愿去的锅炉房。一个在家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充满热血的干上了天天烧锅炉的活,后来还被锅炉部门派下山去外地出差,学习最新的锅炉怎么使用。再后来由于原来的专业经验她去了英语组。这反而给她带来不少困扰。
“要么就是文件纸不能弄皱啦,要么就是抬头写错啦, 行政部门相比起锅炉房里,也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从来没去过正规的公司里干过,我觉得那段日子里自己啥都干不好。特别特别沮丧。”
“但现在想想,也就是一种修行吧。其实出家与在家,都是一种修行。很多修为很好的人,即使没有出家,他的行为举止和责任感都非常非常好。我出家只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不是为了出家而出家,也不是为了逃避或者其他什么目的出家,我是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去尝试追寻世界的真理。”
这两天来,“佛系”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佛系’意味着一部无所谓的生活史,一部放弃抵抗史或者一部妥协生活史。年轻人之所以自称“佛系”。试着看开一切,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自己看不开,事情也依旧解不开;他们自觉放弃抵抗,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会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那还不如假装豁达,让自己好过一些。”
而我的这位真正出了家的朋友Q,反倒表现出了一种与之不同的乐观与积极。一般来说,按照她所在的佛学院的惯例,学成毕业,至少需要十一年左右的时间。许多人学着学着,就坚持不下去了。一个个离开了学院,有的要么还俗,有的或许就去当了个半桶水平的“大师”。
她并不是没有担忧过这段漫长的岁月是否会磨灭自己的发心。但佛台上微弱的酥油灯,散发着一阵阵檀香,最后令她安心下来。
“我以后啊,想去日本,我觉得那里的人特别需要佛法。”(*Q姑娘内地的本科求学中二外是日语)
一些其他小问题
A:出家以来,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啊?
B:当然是遇到了上师啊,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如果没有他,我甚至不会去想要考第一名,也不在乎那个第一名背后可能存在的缘起与意义。
我们上师在微博上的粉丝跟周杰伦差不多呢。
A:你现在还看美剧吗?
B:不太看啦,但是上周还重温了林肯公园的08年演唱会。艾玛,那神剪辑太梦幻了,我实在太喜欢林肯公园啦。我后来还买了官网的手环,还缝在本子上当做书皮送给我一个老师。
A:哟你还会这手艺?
B:那当然啦,我有一次买了一些粉色红色包装的糖果零食摆了摆当贡品,取名叫烈焰红唇。
A:最后一个问题,新年愿望是啥?
B:愿证空性.
*这是一篇极其私人化的文章。我想说明的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懂多少佛。
我也可以百分之百确信一点,文中Q的观点并不能真正代表她的观点,一定加入了我自己太多的臆想进去。
从朋友的角度而言,我尊重,以及支持Q的一切选择。
首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黄大金 ID:HuangDaJin-9PM
原文链接在这里,你可以点进去看看其他的https://mp.weixin.qq.com/s/m3gT4VI9473NI8Tv4QDCtw
![]() |
*据说见到此图景象的功德很大 |
在满屏都是“佛系追星”“佛系90后”“佛系恋爱”“佛系上班”甚至还有“佛系卖保险”时,我没忍住一个电话砸去正在某个海拔3000米的千里之外的山头上学佛的Q姑娘:“喂,你知道最近有篇出家90后的文章很火吗?”“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懒洋洋的声音“我好像有翻到啊,没仔细看啊。我在忙着背经啊,,要考试了啦。。。”
“你这大概就是名副其实的‘临时抱佛脚’了吧,”我和她开玩笑说。
Q姑娘一如往常的懒散,她完全不关心山下有一大群和她同年龄段的年轻人们正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系文化”。尽管在两年前,她向旁人说出自己要出家的想法时——正是现在这群标榜自己佛系的年轻人,都纷纷向她投以异样的眼光。
而我作为几乎是她出家前认识的最后一个朋友,并没有办法去为她解释些什么。
这是一个90后出家的故事,她在大多数世人的不理解中走入佛学,只是为了寻找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相。
愿我这篇极其私人化的,完全够不上专业的文章,能带来一些其他的想法。
1
我妈和我说:你少和Q来往
我和Q缘起于上海的某次英语交换活动。说实话,我俩在那次活动上并没有练出什么像样的英语,倒是相见恨晚,噼里啪啦的用中文聊了不少。一个月后我被房东赶出家门,立志要怀抱一颗慈悲心的Q(不夸张,这确实是她的理想)立马伸出了橄榄枝。于是乎我连着我的十二个大箱子住进了她位于五角场的住所。
搬进她家后,第一眼就看见了她的佛台,以及一个褪色了瑜伽垫。“我是个佛教徒,我每天都在这里做礼拜。”她比了一个电影里藏民们跪拜的姿势。“我不吃肉,蛋,葱,姜,蒜,辣。可以吃咖喱,而且我做的咖喱很好吃。”
![]() |
*此图为Q在山上自制的伙食 |
那时候的我刚好处于两份工作的中间期,而Q,没有工作。她本科在湖南,英语专业毕业后来上海全职复习考同声传译。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几乎度过了我在上海最快乐的一段生活。每天上午闻着咖喱的香味起床,我俩一般扒拉着咖喱饭一起刷上一集波士顿律师(美名其曰学英语)。晚上她颂经做礼拜,我则在一旁看书上上网。
她曾尝试和我说过不少佛教理论,我都听的晕晕乎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偶然我会谈一谈我极其有限的佛教经历(无非也就是住宿过几个寺庙之类的)和人生感触,她就特别欣喜,觉得我上辈子一定是佛教中人。
一个月后,我离开了上海。和她继续保持的零星的联系。她陆陆续续着和我说她不想考同传了她想去学真正的佛法。“我的人生最大目的就是拥有一颗慈悲心。”她又坚定了一次。
我有次把Q君的想出家的想法告诉我妈。
我妈,一个见到不管是啥佛都要无比虔诚拜一拜的人赶紧在电话那头尖叫起来:“黄X金你赶紧别和她联系了!这样的人有负能量会传给你的噢!!!你听见没!!!?”
“哎哎哎你声音不要这么大!很吵的啊!负能量的是你吧!!”
我很气愤,一把摔了电话。
但这也不怪我妈。在大多数人心里,出家的一定是受过什么感情上的巨大伤害,遭遇过什么彻底的打击的人,或者是抗压能力弱爆了的loser才去干的事情。用我妈的话说,就是“想不开了”。
但是我完全不觉得Q想不开啊,我们住一起的时候她一边学着佛,一边还和印度的一个萌系少年谈起了远洋恋爱。所以我每天不仅要陪她吃咖喱,还要听见Skype那边充满了咖喱味的英语。。。
简直就是,咖喱味的狗粮,喂饱了一肚子。
2
信了佛教,老公就能不出轨,婆婆就能对我好,小孩就能好好学习吗?
我曾去参加过一个某某团体的分享会。在一个100平左右的房间里,坐了一大群阿妈阿嫂们,台上有个自称美国某大学的博士生兼,大师。分享会的开始,这个大师开始放一段影片,内容就是某世界某地区的一个弟子因为心诚感动了佛主最后完成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壮举,接着这个大师又开始介绍自己的学佛之路中和众多世界级权贵合影留念的故事。
再接着,魔幻的时刻到了:一些不知道是工作人员还是热心群众的阿妈开始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个个激情昂扬,一边雨泪俱下的诉说自己以前有多惨多惨,丈夫出轨家暴,婆婆嫌弃,孩子不听话天天叫家长,而加入了这个团体后天天念经行善一切都慢慢好了起来。更加可怕的是一个阿妈说自己家里曾突然出现过3米长的蟒蛇,后来才了解是自己年轻时堕过胎的因果循环。。。
我逃难般的离开了那个分享会,因为我确信在最后肯定是一个超过四位数的修心课程,如果我不掏钱,周围的阿妈们可能会吃了我。
“哈哈哈哈哈。”Q姑娘听到我这一段陈述回了一个抱抱的表情给我。
“你是怎么接触到佛教的?”我突然问她。
“我妈逼我学的。”一个笑哭的表情。
“也让我看什么现实因果的光盘,我后来自己开始看佛经,然后接触南怀瑾的书。其实一开始就还挺迷信的,而且主要是我看了那些因果的例子有点害怕,我一看就相信了,但是我还是想闹明白背后的道理是啥。”
“然后开始加入某佛学会,正是开始接触藏传佛教, 再然后我定下决心决定出家。”
她慢慢的语音回复我,突然停顿了一会儿,又继续解释道。
“所谓的因果,并不是那些迷信。其实就是每一个ACTION都有一个RESULT。你起身,就可以站起来;你吃饭,就可以不饿肚子。当然啦,内地也有好多的团体打着因果循环的幌子去骗钱,你就要特别小心啦。”
“佛教与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宗教或者文化都一样传播善行。但是佛教中最大的特别就是有一个无我的概念。让你做善行时亦要放下我执。现代人可能就是太自我了吧。只要自己稍微有什么不满足就容易焦虑与愤怒。太大的自我就容易带来太多的悲伤与愤怒,每个人都追求真正的快乐,避免痛苦,而我,只是选择了另一个方法论而已。”
她接着补充了一句,
“信念就好像人的眼睛,没眼睛了,能好好走路么?”
3
Q现在住在山上。
每天八点半有早课,她要提前半个小时赶到,替上课的堪布(也就是我们的老师)调好音响与多媒体。
“你知道现在山上冷啊,我又懒,每次就提早个十分钟起床,实在起不来啊啊啊啊啊。”
按照我们的概念,Q现在属于佛学院的大二。除了上课,她其实还在学院里负责一些行政工作。
“我现在学的呢,是基本的五部大论,之后呢,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去选择要不要修某项密宗。”(*我猜就是类似于研究生的课程,当然就是本科毕业也是可以的)
我问:“那你那些考试是怎么回事啊?”
她兴奋的给我看了一个佛学考试第一名的证书。
“我去年那真是满堂红,基本上所有的考试都是第一,我其实挺喜欢我自己那样的。不是啥都不在乎,就是为了目标去好好努力的那样。”
但其实,她刚刚入佛学院时,并没有现在那么开心。
除去以前所有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即使是到了佛学院里面,她也觉得周围的同学不是她想象的那样。佛学院里有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通常情况下,藏族学生更加虔诚,而汉族学生,总的来说比较功利。
“要是在世间,这些人多少还有公司,领导,父母可以管管,你说出家了之后,谁能管他们?!”这让曾经执着于慈悲心的Q特别反感。
她第一年来佛学院,就去了谁都不愿去的锅炉房。一个在家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充满热血的干上了天天烧锅炉的活,后来还被锅炉部门派下山去外地出差,学习最新的锅炉怎么使用。再后来由于原来的专业经验她去了英语组。这反而给她带来不少困扰。
“要么就是文件纸不能弄皱啦,要么就是抬头写错啦, 行政部门相比起锅炉房里,也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从来没去过正规的公司里干过,我觉得那段日子里自己啥都干不好。特别特别沮丧。”
“但现在想想,也就是一种修行吧。其实出家与在家,都是一种修行。很多修为很好的人,即使没有出家,他的行为举止和责任感都非常非常好。我出家只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不是为了出家而出家,也不是为了逃避或者其他什么目的出家,我是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去尝试追寻世界的真理。”
这两天来,“佛系”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佛系’意味着一部无所谓的生活史,一部放弃抵抗史或者一部妥协生活史。年轻人之所以自称“佛系”。试着看开一切,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自己看不开,事情也依旧解不开;他们自觉放弃抵抗,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会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那还不如假装豁达,让自己好过一些。”
而我的这位真正出了家的朋友Q,反倒表现出了一种与之不同的乐观与积极。一般来说,按照她所在的佛学院的惯例,学成毕业,至少需要十一年左右的时间。许多人学着学着,就坚持不下去了。一个个离开了学院,有的要么还俗,有的或许就去当了个半桶水平的“大师”。
她并不是没有担忧过这段漫长的岁月是否会磨灭自己的发心。但佛台上微弱的酥油灯,散发着一阵阵檀香,最后令她安心下来。
“我以后啊,想去日本,我觉得那里的人特别需要佛法。”(*Q姑娘内地的本科求学中二外是日语)
一些其他小问题
A:出家以来,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啊?
B:当然是遇到了上师啊,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如果没有他,我甚至不会去想要考第一名,也不在乎那个第一名背后可能存在的缘起与意义。
我们上师在微博上的粉丝跟周杰伦差不多呢。
A:你现在还看美剧吗?
B:不太看啦,但是上周还重温了林肯公园的08年演唱会。艾玛,那神剪辑太梦幻了,我实在太喜欢林肯公园啦。我后来还买了官网的手环,还缝在本子上当做书皮送给我一个老师。
![]() |
A:哟你还会这手艺?
B:那当然啦,我有一次买了一些粉色红色包装的糖果零食摆了摆当贡品,取名叫烈焰红唇。
A:最后一个问题,新年愿望是啥?
B:愿证空性.
![]() |
*这是一篇极其私人化的文章。我想说明的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懂多少佛。
我也可以百分之百确信一点,文中Q的观点并不能真正代表她的观点,一定加入了我自己太多的臆想进去。
从朋友的角度而言,我尊重,以及支持Q的一切选择。
首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黄大金 ID:HuangDaJin-9PM
原文链接在这里,你可以点进去看看其他的https://mp.weixin.qq.com/s/m3gT4VI9473NI8Tv4QDCtw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