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毛泽东谈忠孝:把忠孝讲到极点,国家自然强盛
![]() |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安宁的保障。
儒家十三经的第一经--《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孝”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善爱和礼敬。推己及人,皆加礼敬,善待他人,感恩奉献,成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道德品格的教育由此逐步扩展开来,起到教化民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代都有表彰孝子事迹的记载,官修正史上也都立有《孝义传》,使忠臣孝子能名垂青史。
儒家思想中,孝被认为是儒家仁学的基础,孔子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社会伦理关系也是由“孝”为基础的家族伦理自然扩展而来。“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悌”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孝道文化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
![]() |
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提出“三德”:“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
《吕氏春秋·孝行》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人为人兄者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忠是孝的延伸。“古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说明忠与孝是统一的。古人云:“大孝即忠”,这一说法来源于孝文化的三个层次。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明确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所谓孝,初始境界是事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尽忠于自己的祖国,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在这里,孝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应用到了爱国家爱民族乃至大爱天下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至高境界。
《礼记》云,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意思是,孝有三种情形:小孝奉献气力,中孝建立功劳,大孝无穷无尽。贯彻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纲之中,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包含了孝的三个层次: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 |
孙中山说:“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提出忠孝问题,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不独老吾老”的传统美德,提炼、升华为革命大无畏牺牲精神。在这种移孝作忠的道德观指导下,许多革命先烈通过尽“忠”来实现尽“孝”,抛头颅洒热血,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使全中国的父老乡亲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过上幸福生活,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做人有义,做事有信,是关公孝义文化的具体行为体现。
关公的孝义文化就是由事亲之孝,扩展为忠孝一体,又扩展为五伦之义,不仅要在家里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在学校里尊敬师长,在工作岗位上尽忠职守,在商业经营中诚实守信,在人际交往中有情有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也要有忠有义,气节不亏。
关公孝义文化以传统儒家孝文化为基石,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这是当今时代孝文化新理念的重要一环。对于构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社会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道德精神基础。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