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艰难和读者评委这件事
我语文成绩不好,字也写得潦草。从上学伊始,在考场上写作文就是很痛苦的体验。每每想起,都不知道自己最后是怎样凑够了字数。我也不喜欢看别人的作文,全国优秀作文选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看小说倒是挺来劲,初中时候痴迷于武侠,高中也陆陆续续地看。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陈青云笔下的白面书生,威逼利诱不松口,美女面前不低头,简直傲娇至极。另外一个是李凉笔下的《会醉才会赢》,杨小邪等,路数都差不多,有点搞笑。不明白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搞他的IP。
名著基本上全读不下去,《三国演义》也是在课堂上半迷楞着看完的,前半截还有点印象,后面基本都在记忆里消失殆尽。大学的时候,才算找到适合自己路子的小说,《呼啸山庄》、《飘》都很感动,不过更让我心水的是美国的两位作家,塞林格和菲茨杰拉德——顺着村上春树的指引找到的。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作品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阅读经历中最醍醐灌顶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还看过这两位作家的其他中短篇,也喜欢得不得了。
工作以后,全国文章一大抄,写什么材料基本上靠度娘,摘摘减减,当时的领导还亲手教导过搜索的技巧。不过,那一家单位出过内刊,不知道大领导怎么想的,让我这个毛头小伙子做。当时压力很大,眼皮子底下就这几个人,自己给自己看的,还怎么好意思抄。每个月磨磨唧唧写两篇文稿比上班还费劲,尽管这样,自己倒是真写了几篇文章,居然还赢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称赞。不过最后,懒惰终于战胜了毅力,出了两年多后我自己把内刊的工作停了——真是人生中的耻辱。
如果不是豆瓣的征文,我估计自己坚持不了写完参赛的小说。虽然对小说中的悬疑点一直有个模糊的概念,前面开篇也还算顺利,但到华云家人以及最后的赎金那里,我碰到了和上学时候写作文差不多的情形。那些部分搁置了许多天,直到最后截稿临近,才又打起精神匆匆地完结。那段时间工作上不是很忙,脑子里阴云一片一片,打结,就是不肯化成雨滴掉下来。我最后找到了构思,但再也没能好好地驾驭,应该舒缓的地方疾驰而过,应该高潮的部分蜻蜓点水。我文思贫瘠,在没有落脚的孤岛上蹒跚而行。村上春树说他的写作曾是艰难地凿壁,直到凿出泉水。我也拿起了斧子,凿出的却是一片泡沫。写到这里,我想起自己脑子里还有几处泉水,但不知道还有没有力气拿起斧头。
如果早知道有读者评论这种事情,我应该就不会参加征文了。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体重慢慢地增加,我发现自己在心理脆弱和虚荣心方面毫无改观,甚至愈演愈烈。晚上下班后,在家里沙发上被动观看弱智虐恋题材剧集时,真是又别扭又膈应,但又说不出什么话来。一方面自己过了那种随口就喷,张口就骂的年纪,在那个年纪我才不会想什么著名编剧演员导演幕后调度指挥等等一大堆他们是否进行了努力工作是否知道剧集问题是否有思想内涵,只会脱口而出这都是什么狗屎然后举手关掉转身视而不见,那个年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这么无所顾忌地批评任何事情在良心上也没有丝毫不安。另一方面,当你自己想到去创作一个自认为多么伟大的剧集时,却发现,哦,原来从前批评的那批人是有套路的,原来他们身经万众批评而自巍峨不倒也是蛮厉害的。更重要的是,当你创作的剧集上映后,观众一样对你飞来了香蕉鸡蛋臭玛丽苏,对,你最最讨厌的玛丽苏。
有人在评论里就说了玛丽苏这件事。这真是糟糕透了。当被批评写得糟糕已经是不可避免,这就像上天又额外赏赐的一刀。开始我装模做样地回复:可以。后来想想何必呢,就修改为:带上脑子是件好事情。
看看,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愿意,它就可以又残酷又热烈。不过再想一下,这和带不带脑子也没什么关系,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参加征文活动又写得差这件事实。好吧,也有好消息。我也看到了几个理解文字的读者。在下一次拿得动刀之前,他们是最大的慰籍。
我自己作为读者评委也评论了十篇小说,真正好的差不多两篇?或者说也就一篇。基于自己写作时的痛苦,以及担心其他作者像我一样小肚鸡肠。我给的一般是三分,较好四分 ,五分两个。想来这样的评价有很大的问题,对真正好的作品会严重不公,也容易导致一堆稀烂的作品会超过一些其他大家甚至名著。虽然知道这样做真的站不住脚,但我也不想去改了。一分的作品,其他两分给予写作的勇气和鼓励,不好的方面写在评语上——评语经常显得刻薄,仿佛是很天然的事情。
我觉得写得好的那篇是《女人依梅》,写得很成熟,无论从语言、情感或者心理等多个方面,都要较其他的小说强,甚至强的地方已经盖过了这篇作品有脱离职业故事这一主题写作的嫌疑。不过,这部作品的打分并不高。豆瓣阅读上的打分有时会让你惊讶,如果仔细去研究,肯定能发现一箩筐有趣的事。
还有一些小说简直是捏着鼻子读下去的,想到有些读者读自己啃啃巴巴写的小说时也是这样,我就有些忍俊不禁。没有办法,这个世界对于天资平庸的人就是那么残忍。豆瓣上有位我挺喜欢的作家,我也以为他是很厉害的小说家。前段时间他写了一本非严肃小说,我兴冲冲地买到书,然后发现哎呀好扯,真想朝他丢个臭鸡蛋。这并不是我对上上一段的佐证,而是想要告诉自己,还是去玩玩别的吧,傻瓜。
名著基本上全读不下去,《三国演义》也是在课堂上半迷楞着看完的,前半截还有点印象,后面基本都在记忆里消失殆尽。大学的时候,才算找到适合自己路子的小说,《呼啸山庄》、《飘》都很感动,不过更让我心水的是美国的两位作家,塞林格和菲茨杰拉德——顺着村上春树的指引找到的。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作品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阅读经历中最醍醐灌顶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还看过这两位作家的其他中短篇,也喜欢得不得了。
工作以后,全国文章一大抄,写什么材料基本上靠度娘,摘摘减减,当时的领导还亲手教导过搜索的技巧。不过,那一家单位出过内刊,不知道大领导怎么想的,让我这个毛头小伙子做。当时压力很大,眼皮子底下就这几个人,自己给自己看的,还怎么好意思抄。每个月磨磨唧唧写两篇文稿比上班还费劲,尽管这样,自己倒是真写了几篇文章,居然还赢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称赞。不过最后,懒惰终于战胜了毅力,出了两年多后我自己把内刊的工作停了——真是人生中的耻辱。
如果不是豆瓣的征文,我估计自己坚持不了写完参赛的小说。虽然对小说中的悬疑点一直有个模糊的概念,前面开篇也还算顺利,但到华云家人以及最后的赎金那里,我碰到了和上学时候写作文差不多的情形。那些部分搁置了许多天,直到最后截稿临近,才又打起精神匆匆地完结。那段时间工作上不是很忙,脑子里阴云一片一片,打结,就是不肯化成雨滴掉下来。我最后找到了构思,但再也没能好好地驾驭,应该舒缓的地方疾驰而过,应该高潮的部分蜻蜓点水。我文思贫瘠,在没有落脚的孤岛上蹒跚而行。村上春树说他的写作曾是艰难地凿壁,直到凿出泉水。我也拿起了斧子,凿出的却是一片泡沫。写到这里,我想起自己脑子里还有几处泉水,但不知道还有没有力气拿起斧头。
如果早知道有读者评论这种事情,我应该就不会参加征文了。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体重慢慢地增加,我发现自己在心理脆弱和虚荣心方面毫无改观,甚至愈演愈烈。晚上下班后,在家里沙发上被动观看弱智虐恋题材剧集时,真是又别扭又膈应,但又说不出什么话来。一方面自己过了那种随口就喷,张口就骂的年纪,在那个年纪我才不会想什么著名编剧演员导演幕后调度指挥等等一大堆他们是否进行了努力工作是否知道剧集问题是否有思想内涵,只会脱口而出这都是什么狗屎然后举手关掉转身视而不见,那个年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这么无所顾忌地批评任何事情在良心上也没有丝毫不安。另一方面,当你自己想到去创作一个自认为多么伟大的剧集时,却发现,哦,原来从前批评的那批人是有套路的,原来他们身经万众批评而自巍峨不倒也是蛮厉害的。更重要的是,当你创作的剧集上映后,观众一样对你飞来了香蕉鸡蛋臭玛丽苏,对,你最最讨厌的玛丽苏。
有人在评论里就说了玛丽苏这件事。这真是糟糕透了。当被批评写得糟糕已经是不可避免,这就像上天又额外赏赐的一刀。开始我装模做样地回复:可以。后来想想何必呢,就修改为:带上脑子是件好事情。
看看,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愿意,它就可以又残酷又热烈。不过再想一下,这和带不带脑子也没什么关系,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参加征文活动又写得差这件事实。好吧,也有好消息。我也看到了几个理解文字的读者。在下一次拿得动刀之前,他们是最大的慰籍。
我自己作为读者评委也评论了十篇小说,真正好的差不多两篇?或者说也就一篇。基于自己写作时的痛苦,以及担心其他作者像我一样小肚鸡肠。我给的一般是三分,较好四分 ,五分两个。想来这样的评价有很大的问题,对真正好的作品会严重不公,也容易导致一堆稀烂的作品会超过一些其他大家甚至名著。虽然知道这样做真的站不住脚,但我也不想去改了。一分的作品,其他两分给予写作的勇气和鼓励,不好的方面写在评语上——评语经常显得刻薄,仿佛是很天然的事情。
我觉得写得好的那篇是《女人依梅》,写得很成熟,无论从语言、情感或者心理等多个方面,都要较其他的小说强,甚至强的地方已经盖过了这篇作品有脱离职业故事这一主题写作的嫌疑。不过,这部作品的打分并不高。豆瓣阅读上的打分有时会让你惊讶,如果仔细去研究,肯定能发现一箩筐有趣的事。
还有一些小说简直是捏着鼻子读下去的,想到有些读者读自己啃啃巴巴写的小说时也是这样,我就有些忍俊不禁。没有办法,这个世界对于天资平庸的人就是那么残忍。豆瓣上有位我挺喜欢的作家,我也以为他是很厉害的小说家。前段时间他写了一本非严肃小说,我兴冲冲地买到书,然后发现哎呀好扯,真想朝他丢个臭鸡蛋。这并不是我对上上一段的佐证,而是想要告诉自己,还是去玩玩别的吧,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