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觉醒
我们的社交行为靠感性引导,还是靠理性引导?社交行为中,靠理性引导的具有清晰理念的部分就是觉醒的,靠感性引导的发自本能的懵懂部分就是未觉醒的。
社交觉醒是人们对有效社交的理性认知,人们解决社交问题的需求促使人们追求完全的社交觉醒。社交觉醒程度取决于个体以下几方面能力:
第一个层次:对社交的理性认知
1、对人类个体生物机制的认知。虽然人类的意识活动已经非常丰富,但对人类个体起根本主导作用还是生物机制,生物机制决定了人的状态、感受、欲望、行为,产生了个体最根本的内在需求。人的意识活动围绕着人的生物机制运转,基本上是满足个体内在需求的工具。对这一方面的认知来自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2、对人性在社会中价值效应的认知。这一效应即是我们看到的人在社会中行为的取向,它可分为多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上会有不同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他人行为对于自己的价值趋势,进而决定我们的行为取向。对于这一方面的认知,目前主要来自于哲学对人性的讨论。事实上,也许在认清第一点之后,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已经很明显了。
3、对社交行为根本准则的认知。对以上两点有充分认知之后,社交行为的根本准则也就浮出水面。个体生物机制决定了个体社交行为源自于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因而个体不会做任何一件与自己没有根本关系的事情。所以,在相互尊重的社交行为中,根本准则就是:如果想要通过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就要以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为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和他人建立持续的社交联系。在不相互尊重的社交行为中这一准则不适用。
第二个层次:对社交情势的判别
4.对自己情绪的认知。情绪是人生物性的表现,是一个人的根本状况和行为取向。情绪是未经过思考的,它没有对个体面临的社交场景的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因而常常是愚蠢的,会破坏个体社交目的的达成,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合理的管控。管控的前提是认知它。
5.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包括对他人情绪的感受和理性认知。认知他人情绪是对他人基本状态、行为趋势和根本需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建立有效的联系。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这是感性的,需要运用同理心,二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理性认知。
6.对他人理性的认知。
第三层次:采取有效行为的能力
6.理性思维能力。在对社交环境进行判别后获取正确策略的能力。它决定个体管控情绪的目标和行为的取向。这方面能力取决于个体的智商和相关的理性获取成果——知识。
7.情绪控制和表现能力。总体来说,就是向社交对象呈现最有利于达成自己社交目的的情绪。人们在社交中,往往是一方面接收对方的言语信息,另一方面接收对方的非言语信息,有时候需要明确的言语信息,有时候则非言语信息显得更加重要。有些信息无法通过非言语信息表达,比如做事的方法、理念。
一方面是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控,另一方面是要对自身不利于社交目的的情绪进行管控,并向社交对象呈现有利于达成社交目的的情绪。情绪的交流是社交的核心,一个人的情绪表明其真实状态和意图,人们相信一个人的情绪胜过相信一个人的言语。向别人呈现一个有利于达到社交目的的情绪是社交成功的基础。
8.理性表达能力。将自身意识的内容传达给社交对象的能力。使双方的意识形成充分的交流。
觉醒程度
觉醒是理性意识的觉醒,是理性认知逐渐清晰的过程。对同一个社交问题的处理,觉醒之后的行为是理性有意而为,觉醒之前的行为是感性本能而为。对于一个人而言,往往是觉醒和未觉醒的复合体。由于理性认知没有尽头,因而严格地说不存在完全觉醒的人,只有相较而言更接近于完全觉醒的人。由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因而也没有完全未觉醒的人。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存在觉醒与未觉醒之间的分水岭。
在社交没有觉醒的层面,人基本是在本能的引导下与人交往,当他和自己脾性、三观差不多的人时,他与人的交往不成问题,但遇到不同的人时,他就无法应付,不知该如何应对。
在社交没有觉醒的层面,人只在自然状态下与人交往,而不会主动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比如在恋爱中基本不会采取主动行为,与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基本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改善修复。
在社交觉醒的层面,人会有意识的维护自己的社交价值,有意识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在社交中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性意识主动作为。人在社交中自信、果敢,不会犹豫不决。
现实中的表现
与自己家人关系出现问题而束手无策的人,大部分没有觉醒;在恋爱中,完全靠感觉和缘分的,大部分没有觉醒;在工作中,不懂得和上司沟通的,大部分没觉醒
社交觉醒和性格没有关系,它能够弥补性格缺陷。有些人很主动主要是因为性格,而不是觉醒。
社交觉醒有助于让你达到社交目的,所以,它不让你爱上谁,而是让你更好的恋爱,得到自己想要的恋爱。
(待续)
-
思源致远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8 1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