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 假装我是分镜头导演
![]() |
中国观众有个坏习惯,看到电影片尾字幕一出来就起身走人,我猜是单一影院年代散场缓慢,找自行车赶公交车不易留下的传统。时至今日,好莱坞大片再多彩蛋也还留不住人,所以有时影院字幕没放完就息了屏幕。
感谢放映员(如果还有的话)从那小小的窗口看到偌大的影厅里还有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就坚持放完《绒花》的最后一个音符,让我有时间揉揉红肿的眼睛,在走入人群时不至于太过突兀;也让我有机会从快闪画面中对被删的《草原女民兵》惊鸿一瞥。
可能因为片长,或者考虑到何小萍后面还会有一段独舞,所以冯导删了《草原女民兵》舞蹈,可惜了。本来在雪山草原的背景下的一段舞蹈该是如何震撼,而且这是女一何小萍命运的重要转折点,留下三分钟又何妨,三分钟随便哪里裁裁就有了。
当然即使留下了,还是有遗憾,画面中观众一侧太弱化了,一个近景都没有,隐约有战马,在远处更看不清。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有一列健硕漂亮的战马,马背上有身杆笔挺手扶战刀的骑兵,特写一张张粗糙而刚毅的脸,与姑娘们的柔美形成对比,因为骑兵部队将要被解散而愤懑僵硬的表情被慢慢融化...
对比,强烈的画面对比是重要的电影语言之一。
战地医院那场,满身血污的护士与断肢残臂的战士是一起出现的,够残酷够突然,但缺少对比效果。
而我的想象是这样的:干净整洁的医院,飘着洁白的床单,周围还有花花草草,医生护士们整齐地站着,面庞清爽而严肃,除了床单在风中的哗哗声,没有其他声音。三辆军车开到护士们面前,车身破烂肮脏,在一尘不染的水泥坪上留下一滩滩黄泥。车厢盖板翻下,车厢里装满伤员和尸体,地狱一般,众人开始忙碌,何小萍楞着,直到一股鲜血喷洒在她雪白的大褂上,她才惊醒加入抢救队伍,音效起...
后面何小萍对着一车烧焦伤兵呕吐的那段完全可以并在一起。
一上来就提了两条意见不是我对《芳华》不满意,而是希望画面能更好,更有冲击力。烂电影我连朋友圈发几个字嘲笑都嫌累,更别说写文章了。
网上有人说:把人弄哭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
错得离谱:把人逗笑的不一定是好喜剧,但把人弄哭的一定是好电影。
当然我没说看《芳华》必须得哭,或者要每个人都觉得是好电影,经历各有不同,泪点各有高低,观感自然不同,但如果都哭得稀里哗啦了还说不是好电影,那是狡辩。
笑易哭难,演戏如此,看戏亦然,影院又没购票附赠风油精。
电影中最叫人泪崩的当然是精神病人何小萍在草坪上独舞的那场,这是小说里没有的,加得相当精彩。小说对何小萍如何康复的交代比较含糊,有了这场《沂蒙颂》,转变就扎实了。
这场戏即使小说写了也不会有那样的震撼力,这是电影艺术的优势,文字比不了的。
这场戏够好了,但还可以更好:舞台演员都是趋光的,应该让何小萍在路灯下起舞,配上《草原女民兵》的画面闪回,一个装病的和一个真病的一起腾跃舞蹈,曲终时,灯光打在她满是汗水的脸上,颗颗曾让人避之不及的汗珠晶莹剔透。完美!
路灯下的空间没有草坪那么宽阔,但,一个精神病人又需要多大的舞台?
我不是原著党,小说变成电影必然有所改编增减,有失败也有成功。《芳华》基本是三分之一的冯小刚加三分之二的严歌苓。
小说的跨度更长,人物身世交代更多,电影简化了不少,想了解可以都去看一下,我只捡些和电影有关的重要环节说说。
“触摸事件”增加了听邓丽君歌曲的环节,似乎是要替刘峰开脱一下,是靡靡之音让他冲动了,而不全部是压抑已久人性的爆发。同时“事件”暴露的方式变了,变成被经过的战友撞见,而不是林丁丁的一声“救命啊”,有点不合理,如果不是一个偏僻可靠的场所,刘峰那样性格的人是决不会出手的,哪怕当时激动到爆。
《芳华》的小说英文名叫“You touched me”,“触摸事件”是故事的核心,这两处改变削弱了核心的张力,不好。
前面说了何小萍康复转折的过程强化了,但电影却模糊了她得病的过程,这正好与小说倒了个个儿。
小说里,何小萍背了受伤的战友走了十几公里回包扎所,被战地记者报道于是成了模范,电影就简单用保护烧伤小战士的一扑代替了,省去了后面带大红花做报告的环节。
何小萍不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而疯的,而是巨大的落差:在家庭,企爱的方式只有把自己冻出病,反抗的方式只是把妹妹的红毛衣染成黑色;在文工团,对战友的嘲笑排挤极尽忍耐,甚至对朱克当众的羞辱也不发一声,唯一的反抗只有“海绵胸罩”事件后的一声“啊”,以及刘峰要离开时,当众人面大声说的那句“明天我去送你”,这一切和后面汹涌而来的光环荣誉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她无法承受,最终精神失常。
另外,何小萍在书中的名字是何小嫚,这是主角中唯一改了名字的,大概冯导觉得嫚字不符合时代特征,所以改成了平凡的萍字,当然应该也有“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吧。
![]() |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就完全是冯小刚的男性视角了,《集结号》之后难得有机会炫一下自己长镜头的技巧,又可以给一些热血观众多点走进影院的理由,冯导当然不会放过,于是一段少儿不宜的画面后,刘峰失去右臂的原因成了:为保护战友遗体不被侵犯。
小说根本没有交代刘峰受伤的经过,只说他是被迷路的补给车发现倒在草丛中,司机要他指路去包扎所,他却“故意带错路”把人先带去前线送弹药补给,导致自己失血太多而截肢。
前者更壮烈一点,后者更深沉一些,分别放在电影和小说里,各自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于这段话:
“这就是他想要的,他的死将创造一个英雄故事,这故事会流传得很远,会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生有甜美歌喉的林丁丁最终不得不歌唱它,不自禁地在歌唱时想到他,想到他的死是跟她有关系的,有着细细一根纤毫的关系,但他脱不了那关系。”
这是泪点之一,怎么引入不重要。
严歌苓是亲自参与了剧本改编的,所以以上变化也有可能是她的再创作,当然是和冯导一起。但有些内容一看就是冯导硬塞进去的,比如文工团解散那场,纯粹是导演自己的一种缅怀,《送战友》估计是冯导进歌厅必点的吧。这场戏看得有些尴尬,真不如用一两个破败景象的镜头代替,把时间留给《草原女民兵》。
另外硬加进去的是一句话,更加没缘由无厘头,但却让我虎躯一震:红色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溅你身水怎么了?
这句话是表现郝淑雯的傲气的,但对推动情节没什么用,删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这句话前半句之宏大与后半句之微渺,差距大到荒谬,想要差距别那么大别太荒谬也简单,把“溅你身水怎么了?”换了,换成“挑个漂亮老婆怎么了?”或者“拿块小地皮怎么了?”“欠银行一点钱怎么了?”...
在走过我们都懂的长长的发行审查程序,控制片长,遭遇撤档等等一切后,这句话还能保留,一定是冯小刚导演硬生生扛下来的。
听到这句话,我跳了会儿戏,出现了老炮儿一个人提着军刀走在冰湖上的画面。
另外还有一个变化无关内容,就是主力海报变了,从展示大长腿变成普通的群体照。
![]() |
不排除有人为了大长腿走进影院,不过可能会失望了,电影里除了一小段排练和泳池镜头有些裸露,几段舞蹈都是穿着密不透风的演出服;有些更衣室画面,那是冯小刚姜文们青春的向往,不是现代青年的;还有就是何小萍洗澡的镜头,不过那远景虚化得放个最劣质的充气娃娃都看不出,随便哪里找本现代网剧露得也比这多。而且如果沉浸到了情节,啥大长腿凝脂肤,都是浮云。
也不排除冯导早期有用那几张海报来吸引部分观众的心理,高票房不是那么容易的,用怀旧吸引一大批,用战争吸引一小批,用大长腿吸引一小撮,无可厚非,蚂蚱也是肉么。
换海报大概是冯导后来感觉对待这么严肃的电影以及自己所缅怀的青春应该稍微正行一点吧。
Ps
文章写完后从网上看到电影被删掉的几处情节:
![]() |
有些情节是小说里没有的,电影可有可无,有些的确不应该删,比如何小萍的《草原女民兵》舞蹈及受表彰片段。
如此大幅度裁剪最后片长136分钟,可见冯导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很多人觉得没有高潮。
好文章都是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涵,电影也一样,有时一个镜头完全可以叙说更多:
比如:刘峰在海口的生活冯导拍了两段,一是潦倒的状态,二是去城管要车被欺负,结果删了一,
导致对他在海南的状态交代不清晰,看刘峰利落的装扮,潇洒地骑车,没看过小说的还以为他混得不错。
![]() |
用这套衣服就不错 |
这两个场景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只要变一下刘峰出现在街角时的衣着神情,或者加一个他买烟时的窘迫镜头(买烟贵的下不了手,便宜的又怕拿不出手),齐活!
要不冯导下部电影考虑一下请我当分镜头导演吧,O(∩_∩)O~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