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哲学的渊源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厘清目前自己对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为之后的哲学学习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是想梳理一下自己与哲学的渊源,回顾自己是如何喜爱上哲学和走上学习哲学的道路的。虽然就现阶段来看,我尚不能说自己已经完成了哲学的入门道路;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外在时机还不是特别恰当,因为有很多哲学思想和哲学术语我还不是很了解,但从内心来讲,却有些迫不及待了。
回顾自己与哲学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高中时期的英语课堂。英文老师讲解了语言的指代性和语义的关系(这样说是基于自己对语言哲学的粗浅认识,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术语)。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有醍醐灌顶之感(桌子一词也可用来指代实际的椅子)。第一次感受到在语言世界里,约定俗成的巨大影响力。虽然当时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不过这种模糊的理解或者说思绪,却在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粒种子。直到现在,每当我思考哲学的时候,脑中还会时不时浮现这一想法,还会想起带给我哲学启蒙的那位英语老师。
人对于第一次的印象,总是格外深刻。启蒙之后,我与哲学的接触,印象就不是那么清晰了。尚能回忆起的模糊记忆是大学三年级的西方文论课堂。张江南老师所讲解的康德的三大批判,在当时的我看来,同样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因为那是自己第一次体会到与哲学先贤的对话之感,体会到那种能够“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口与手”的震慑与无力感。
这之后可能因为经常与语言(中文、英文)打交道的原因,对语言的思考,貌似偏多一点。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如果没有语言,我们还能思考吗?思考语言之间的交际,两种语言在最初是如何实现交流的?思考话语的权威和政治意义。
这之后思考过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想过如果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导,会怎么样?思考过战争的本质,想过欲望对人的影响或者说侵蚀。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自然的永恒,甚至想过大自然不再遵守承诺会怎么样,如果现实世界再没有春天会怎么样,我们会一直生活在凛冽的寒冬吗?如果明天的太阳不再升起,我们要如何应对无休无止的黑夜呢?如果仁慈无私的土地,再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再不能长出嫩绿的麦苗,作为人类的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些都是自己在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哲学学习之前,所做的一些漫无目的的粗浅思考。 自己阅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是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哲学的邀请》,译者是林经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目前这本书还没有阅读完,不过就现有的阅读体验而言,自己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这本书没有按西方哲学的历史脉络来讲述,而是用哲学中的几个大问题来引领读者思考,并且这一思考的脉络又与作者的哲学思考历程暗相吻合。这一写作手法的益处就是可以带领读者由浅入深的思考哲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而不至于有隔阂和疏离之感。
从目前所接触到几个主题来看,感触最深的是对于死亡的思考,大概是因为死亡这件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吧。关于理性和人的本质的思考,现在还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学习。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作者对于时间意义的阐释,让我对时间的本质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和思考。
从目前我的认知实际来说,对本体论、认识论而言,我的兴趣并不是特别大,我更感兴趣的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写于2017年12月20日
回顾自己与哲学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高中时期的英语课堂。英文老师讲解了语言的指代性和语义的关系(这样说是基于自己对语言哲学的粗浅认识,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术语)。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有醍醐灌顶之感(桌子一词也可用来指代实际的椅子)。第一次感受到在语言世界里,约定俗成的巨大影响力。虽然当时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不过这种模糊的理解或者说思绪,却在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粒种子。直到现在,每当我思考哲学的时候,脑中还会时不时浮现这一想法,还会想起带给我哲学启蒙的那位英语老师。
人对于第一次的印象,总是格外深刻。启蒙之后,我与哲学的接触,印象就不是那么清晰了。尚能回忆起的模糊记忆是大学三年级的西方文论课堂。张江南老师所讲解的康德的三大批判,在当时的我看来,同样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因为那是自己第一次体会到与哲学先贤的对话之感,体会到那种能够“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口与手”的震慑与无力感。
这之后可能因为经常与语言(中文、英文)打交道的原因,对语言的思考,貌似偏多一点。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如果没有语言,我们还能思考吗?思考语言之间的交际,两种语言在最初是如何实现交流的?思考话语的权威和政治意义。
这之后思考过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想过如果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导,会怎么样?思考过战争的本质,想过欲望对人的影响或者说侵蚀。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自然的永恒,甚至想过大自然不再遵守承诺会怎么样,如果现实世界再没有春天会怎么样,我们会一直生活在凛冽的寒冬吗?如果明天的太阳不再升起,我们要如何应对无休无止的黑夜呢?如果仁慈无私的土地,再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再不能长出嫩绿的麦苗,作为人类的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些都是自己在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哲学学习之前,所做的一些漫无目的的粗浅思考。 自己阅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是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哲学的邀请》,译者是林经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目前这本书还没有阅读完,不过就现有的阅读体验而言,自己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这本书没有按西方哲学的历史脉络来讲述,而是用哲学中的几个大问题来引领读者思考,并且这一思考的脉络又与作者的哲学思考历程暗相吻合。这一写作手法的益处就是可以带领读者由浅入深的思考哲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而不至于有隔阂和疏离之感。
从目前所接触到几个主题来看,感触最深的是对于死亡的思考,大概是因为死亡这件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吧。关于理性和人的本质的思考,现在还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学习。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作者对于时间意义的阐释,让我对时间的本质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和思考。
从目前我的认知实际来说,对本体论、认识论而言,我的兴趣并不是特别大,我更感兴趣的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写于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