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中转站和夜空
![]() |
圣诞将近,又到了每晚都要从如潮水般的游客间挤回家的季节。每年年末,在纽约中城的街头总能观赏到全世界人民蜂拥而至的盛况。雨雪过后的纽约依然是乱糟糟、脏兮兮的。但游客们仍然会兴致冲冲甚至大呼小叫地在街上游览、拍照,并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向他们遍布世界的亲友分享炫耀这真实或经过粉饰的纽约城。甚至上周在这条街上发生的爆炸案件都不能丝毫影响他们的兴致。
毋庸讳言,这对于心里只想着早点回家的我而言多少造成了一些麻烦。以至于被那些打扮成超级英雄的表演者拉住要合影时,我都会没好气地反问一句:“Do I look like a traveler?" 话虽如此,尽管有安全上的顾虑,我却并不讨厌游人如潮的纽约。有时看到那些游客们对着我司空见惯的街景兴奋不已的样子,我到有些羡慕这种新鲜感了。或许快乐确实是会传染的吧,每天从如此欢欣雀跃的人群中穿过,自己的心情也很难会特别坏。
街上当然并非只有游客。纽约街头本来就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行人。除了时代广场这样的景点,曼哈顿中城更多的是星罗棋布的车站、公寓和写字楼。因此每到傍晚如我这样行色匆匆急着回家或去赴约人也不在少数。那么,这些不是游客的行人,就该称之为纽约人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大约一百年前,美国作家John Passos写过一本叫做Manhattan Transfer的小说,中文名翻译成《曼哈顿中转站》。因为这本书曾被法国《读书》杂志评进过美国小说Top 10,所以在学校时我也附庸风雅地借来读过。小说里叙述了一些来纽约打拼的异乡人的经历,并将纽约描绘为一个充满活力、不眠不休,但也充斥着冷漠与不公的城市。作者将纽约称为“曼哈顿中转站”,大概是因为对书里的人物而言,这个城市既不是故乡,也非归宿,只是他们人生路上不得不经过的一个中转而已,而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命运在此交汇。不可否认,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城市有时难免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42街上浮现着全世界的面孔,你很难想象这些人都是在这个城市出生,或者会在这里终老。有时你不禁想拦下身边的路人,问问他或她从哪里来,要待多久,是放弃了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是为了寻找什么才来到纽约的。这大概也是《Humans of New York》这种书能爆火的原因所在吧。或者,更该问的是来纽约之前以为这里是怎样的城市,而来了之后又发现和想象的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更有意思的多。“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这种陈腔绝非中国人的专利。马尔克斯的小说《苦妓回忆录》里,那位九十岁的老人用“去纽约”来指代那些老朋友的逝世,“因为我觉得有罪的灵魂都去了那儿,为的是不承受自己已逝生命的真相。” 当然,这些问题可能都让回答者感到无所适从,况且即便得到一万个答案,也未必能对提问者的生活提供多少参考价值。毕竟,纽约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也许那些有了明确答案的人,都已经离开了纽约;而留在这里的,都无法回答。
“谁让它是纽约呢?”
最近几天回家的路上喜欢听Jo Blankenburg的Villanelle。虽然夜空在城市灯光闪耀之下见不到星河的半点痕迹,但听到音乐时脑中却浮现出群星运行的图景。每天晚上听着这支曲子,穿过42街的车水马龙快步回家,在夜色中像游戏般地猜想着擦肩而过的人来自哪里,想起一天的工作,想起最近在读的书,想起思念的人们,感觉像是在银河的缝隙间巡游了几万年。
2017年12月20日于曼哈顿
照常给公众号打个广告:nilvzhi(逆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