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月亮》——有无婚姻,爱情最终都要走进坟墓?
最初不明白,《苦月亮》为何这样命名,直到看到“蜜月”二字,才知,与蜜月相对。
有一句老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苦月亮》告诉我们,没有婚姻,爱情也最终走向坟墓。爱情似乎只在梁祝的旋律中永恒。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爱情,爱情是两个人的世界,二元世界,是共生期。玛勒的观点:婴儿在0-1个月的时候,是自闭期,这个时候,婴儿的世界里没有母亲,他还是混沌的、全能的。从1-8个月的时候,婴儿感知到了母亲的存在,完全依赖于母亲,而这个时候的母亲,全然地被她的婴儿吸引,似乎这个世界只有她和婴儿。
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婴儿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看到一个婴儿时,一定也就同时看到了照顾婴儿的人。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婴儿,婴儿身上,总是深深映着照料者的痕迹。
所以注定处于共生期的婴儿,全然地依赖于母亲,而母亲也全然地把母爱贯注于婴儿,谁也离不开谁。
但是到婴儿8个月大以后,开始爬离母亲,开始站立、行走,不再完全的需要母亲,他开始探索外部的世界,他只在感觉不到母亲的时候,会回头看看母亲。只要母亲在那里,孩子便安心的玩耍。需要母亲的时候,会回到母亲的怀抱。这个时候,共生期自然慢慢结束,开始了“分离个体化”时期。之后完成分离个体化之后,进入三元的俄狄浦斯期。
然而,有一些人,在共生期会出现创伤,他们的心理会固着于“共生期”,这类型的人,对于亲密关系有强烈的渴望。我们在影片《苦月亮》奥斯卡和咪咪的爱情中看到了强烈的“共生期”人格。
前面讲到,成功的分离个体化之后,个体会发展到俄狄浦斯期,进入三元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中,有了成人世界的身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爱。但是有一部分人分离个体化失败,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挫,未能成功成为社会人,会退行到身份认同混乱,甚至退行到二元关系的共生状态中寻求安慰。
影片中男主奥斯卡,他是一位作家,但从未发表过作品,作家本就容易生活于情感世界,再加上未被社会所认可,严重受挫。他离开美国来到巴黎,一个人游荡于巴黎,没有身份,没有激情,失去了写作的基础,自身的存在感也在破碎。
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咪咪,咪咪身上的天然性感,激发了他的欲望,苦苦追寻之后,他终于求而得之。拥有了咪咪,他完全沉溺于二人世界,退回到共生状态。写作、社会地位都抛于脑后,他在共生状态中,彼此强烈的依恋中找到了存在感。有一段时间,他乐此不疲,“每天吃着发霉的羊角面包和咪咪”就够了。
而咪咪的职业是舞蹈,她被奥斯卡吸引之后,用各种身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淋漓尽致,高潮迭起。她很快辞去了工作,完全沉迷于与奥斯卡的性爱之中。
在他们二人的蜜月后,奥斯卡开始厌烦这样的关系,就好比孩子要离开妈妈,去看更精彩的世界。
而咪咪眼里没有世界,她的世界就只有奥斯卡。她想把这种二人世界永远保持下去。她用了各种性角色扮演去留住奥斯卡,未能成功,之后,想尽办法去讨得奥斯卡的欢心,做饭、做清洁工,各种低声下气,反而让奥斯卡越来越轻贱她。
虽然奥斯卡也没有发展到俄狄浦斯期,他离开咪咪并非去完成他的写作,去完成一个男人的社会化,但他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呆不住了,他要向外走。而咪咪,只想呆在这段关系中,只想永远保持这种二元关系。不管奥斯卡是否曾经把她送到不知名字的地方,抛弃她,她总归是回来,要呆在这段关系中。
共生期,在婴儿的发展阶段,也就是那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必定会因父亲的介入,以及婴儿自身内部朝外的动力,而打破母婴关系的平衡,进入与母亲的“分离个体化”时期。经历个体化之后,孩子自然地成为三元关系中的一员。为青春期脱离家庭,进入成人世界打好基础。
咪咪无意进入社会关系,她的眼里只有奥斯卡。她容不下别人,虽然她说奥斯卡有别的女人也可以,只要让她别离开。这是她为了拥有奥斯卡而做出的现实的妥协,在心理上,她只有奥斯卡,只有他和她两个人。
两个人的关系空间如此狭窄,狭窄到只有性,另外一方被这种狭窄卡得喘不过气来,想要出去透透气。想要逃离。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婚姻中,时间长了,女人会觉得男人经常晚回家,经常加班,没有恋爱时那么爱自己了。一些女性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打扮上,期待丈夫能被自己的打扮所吸引,因为人家说了“男人都会喜新厌旧”,所以要常扮常新;一些女性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做饭上,因为有人说了:“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所以要有一把好手艺。但是还是发现,不管怎样努力,男人总归是没有当初追自己的时候那么爱自己了,所以女性会哀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人都需要从二元世界向三元世界的过渡,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离开二人世界,进入成人社会,获得成人社会的认同,你不只是一个男性,还是担负着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工作。虽然女性也一样,但女性比男性多了一个社会角色,母亲,养育孩子的职责,是天然的社会角色,为女性不去承担其他社会角色有了一个理由。
正因为这样,男性获得社会认可的愿望就更为迫切,走向社会化的动力也更大。
当奥斯卡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激情,想要重新开始写作,重新获得社会身份的时候,一方面,他的作品得不到社会认可,说明他并不了解成人社会,很难进入成人社会。另一方面,咪咪一心想要他呆在二人世界中,他便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咪咪。
咪咪如果此时有能力与奥斯卡分离,进入成人世界,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那么她就不会停留在这段关系中,虐恋至死。咪咪对于奥斯卡的依赖,象极了婴儿对于母亲的依赖,她的心理上完全是婴儿状态。无法做到分离。表面上,她是恨奥斯卡,报复他,实际上,是依附于他。
在有些婚姻中,早已名存实亡,但一方宁愿拖死对方,拖死自己,也不愿意轻轻松松离婚,去过轻松的自己的日子。表面上说不想便宜了对方,不想让别人轻松得到好日子,实际上是自己无法在心理上独立,离开对方第一个要死的是自己。所以连在一起,可能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吧。就象咪咪。最终,离开了,是用双双饮弹身亡的离别方式。
他们的爱情,没有婚姻,也进入了坟墓。
爱情是二元世界的极致,极致之后,要前进必然有分离的痛楚,痛楚如胶似漆的亲密的渐渐淡化,痛楚是二人的眼里不仅仅有对方,还要容纳更多不属于二人世界的东西,担负起工作、孩子、责任。痛楚是放弃依赖,放弃幻想,接纳生活的无常,完成独立。
所有的痛,都要经历哀悼。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最终都要进入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