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今年大概读了五十本书左右,成功完成了年初的阅读计划。并且意外的完成了六本英文原版书的阅读。10月底之前主要是以喜好为主选的书,11月开始主要是以学习输出为主选的书。2018希望多读一些社科书。今年读过的书中,下面的11本给我的感触最多。
好看的故事,关键词(伊坂幸太郎、埃特加·凯雷特)
1、《死神的精确度》——所有的迷茫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念
伊坂幸太郎真的是个有趣的冒烟的家伙。
看这本的时候脑子里常常出戏,想到韩剧《鬼怪》中的死神:穿着一身黑,总是下雨,徘徊在书店(书里是CD店)。一本正经,却又总让人捧腹。
声音好听却其貌不扬的投诉处理员藤木一惠、爱好正义却偏处黑道的藤田、认出死神身边的亲人接连意外去世的七十多岁却有颗少女心的新田奶奶、带着眼镜遮掩自己帅气的服装店员。在生活的极小场景里,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身后都背负着属于他的传奇。
看着死神一边说着“你们人类你们人类”一边填着是否执行死亡的调查报告书,忽然有种跳脱现实的开阔感。人啊,一旦站在一个不涉及自身的地方,认知就会瞬间清晰起来,哪还有什么迷茫,想要的答案都在眼里、心里,之所以痛苦,终究还是因为内心的执念没有翻篇。
有限的生命,尽可能的有趣些吧,谁知道哪天会遇上哪个怪家伙来调查。
2、《金色梦乡》——真相只有一个,但是我们通常看不到
日本的作家好像都挺喜欢音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所以看他们写的书时心里总会忍不住单曲循环一首曲子。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不停的响起披头士《golden slumber》,还有不知为什么会出现的堺雅人头像。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因为首相被刺,成为日本的奥斯瓦尔德,唯一不同的是他活了下来。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视角,会看清很多事情。
有三个特别深刻的感受:
1、涉及重大事件,网络八贴比新闻更靠谱,更接近争相,毕竟越正式的传播通路受限制就越大;
2、信任和依赖,人啊,总归是没有办法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相信直觉,相信内心的感受,他比理性更快拨乱反正。
3、勇气不是武器,智慧才是,永远记得准备一个plan B。
3、《一首小夜曲》——关于邂逅,关于爱
日式的爱总是这样,平凡、细腻,就好像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一样,少有大起大落、缠绵悱恻,大多是日常的的琐碎细节。
当别人在讲一眼万年的时候,他只是说,习惯了她下班开门递来的那一双拖鞋。
生活就是这样,热烈的好像烟火一般的存在,但终究也只能是局外人才能享受的热闹,只要入局的人,看到的尽是那些忙乱前奏和慌杂的尾声。但唯有这样的时刻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透过几张社交网络Po图就想了解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实在太过肤浅。所以,自己的人生,最清楚的还是自己,那些最深刻的感受只能存在于心里。
只要出口、成文,我们都会变成一个高明的剪辑师。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人自知,而有人不自知。
记忆深刻的一句话,织田美绪:一想到为人父母都不需要经过考试,实在太可怕了!
4、《重力小丑》——人总会被最在意的东西所伤害
涂鸦与纵火之间的基因联系,光是这样的一个介绍,或许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但对于春、泉水,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来说,确实关于家、关于命运、关于羁绊的一段追寻之路。
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对于人来说,相互之间的羁绊靠的从来就不是生物学里的基因、端粒,而是那些相濡以沫的情谊,吵吵闹闹的生活,才是最深的羁绊吧。
5、《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啦》——送你一只万花筒
埃特加·凯雷特,感觉他的大脑里一定每天都有烟花表演。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每一个故事,都好像是把人生中的某一刻情绪,以很怪诞、离奇的方式传达出来。比如书中提到的月球的故事,原来人们的念头会形成实物,五彩纷飞,异彩斑斓,大家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念头,渐渐的有了规定,什么样的念头长什么样子,最后有不同表达方式的成为了异类,最终绝望这个念头也被确定,于是月球不再有人。
整本书,更像是一本碎碎念。有一个怪怪的老头,嘴里念念有词,每一段都值得端起来仔细琢磨,而且不仅如此,更奇妙的是,这本书,走马观花你能看到走马观花的好,细细品读,你又能了解到细细品读的好,好像一块切割了很多面的钻石,一看晃眼、绚丽,再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亦很有趣。
6、《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一个偶然背后的可能性
短篇小说需要强大的偶然性,所以灵感天马行空,基于某一瞬间的幻想或情绪,衍化成为一个故事,甚至有点像书中那个逐渐长大的痔疮的故事一样。
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讲一个作家依次被三个不速之客用枪逼迫讲故事,说不出的滑稽和冲突感,后两位都是伴随着他故事开头出现的,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第二个故事《一年到头,天天都是九月》,讲的是模拟天气系统的西北公司,萧条之下一个客户的故事。记忆深刻是因为,其中西北公司的这条广告,很有视觉化,想起了《朋友圈中的尖子生》李叫兽的故事,知识点,爬行脑对于可视化的信息记忆程度更高,并因此出产了XY型文案之别。
第三个故事《额外的生活》,其中两个人表达了对于额外生活的平行体验,一种来自双胞胎兄妹的体验,一种来自偷情,人,总是倾向于可能性的,为了尝试犹如薛定谔的猫一样的可能性,往往会毅然的打开那个盒子,原本对可能性的好奇,最后总会坍塌成为现实。
隐隐错错,道尽人生百态。
二、亲情的模样(关键词:威尔·施瓦尔贝、是枝裕和)
7、《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堂生命课
这本书记录了的是作者与查出癌症的母亲历经两年的读书会。
人常说你的气质藏着你走过的路,遇过的人,看过的书,在这个读书的的主线下,其实更多的是母子之间的互动交流。
读书真是件奇妙的事情,比如我问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大概就会将你的性格了解的七七八八,纵然人性再多复杂,可是这些主观的选择上面全是我们自我性格的蛛丝马迹。
看到最后的时候,心脏像被加了一个枷锁,关的紧紧的。犹如上了一堂生命课,可是还远远不够。对于生死,我们岂是可以轻易释怀的,无论生命的尽头是什么,因为那些有温度有情绪的回忆,我们始终是无法轻松说再见的。
这本书,可以是一本亲子相处的指导手册,也可以是本书单,甚至还可以是社会工作慈善工作指南,你看到的你感受到的就是你自己。
我们的情绪永远比我们的大脑更敏感,更了解自己和他人。
8、《步履不停》——亲情的微妙
亲情总是这样,总在来不及的时候才会心生后悔,但是那时已然来不及。
那些曾经鄙视的琐碎细节,却成为日后细嚼慢咽的哀伤;那些曾经近在迟尺唾手可得的温情幸福,当时却都是小脾气,充满撒娇式埋怨和赌气,最后变成了不可追的遗憾。
小良因为哥哥忌日的原因,带着新婚的妻子、继子回到老家。虽然只是两天一夜的时间,却道出了大部分非独子成年之后的状态:粗枝大叶对长子念念不忘的母亲、心思细腻沉默寡言还有点小骄傲的爸爸、算尽柴米油盐的姐姐、努力融入表现的妻子、还有工作不顺的男主、心宽体胖的姐夫、敏感的继子,会因为父母对于婚姻、工作的关心而焦躁或不耐烦;会因为父母记错了小时候自己说的而非哥哥说的机智话而计较;会与姐姐针锋相对,相互嫌弃,还夹杂着传统家庭对于二婚加继子的儿媳的客气与不满。
人生总是这样有些来不及的吧。就因为这些来不及,才会让人生深刻而又无奈。或许这也是书名《步履不停》的来源。
没有完美的家人,而我们常常又对他们期待过高。
这就是人生啊……
9、《奇迹》——生活之光
航一因为爸妈离婚而与妈妈希美一起搬到了鹿儿岛,因为距离樱岛很近所以经常家里会有打扫不完的火山灰。渴望与搬到福冈的爸爸和弟弟龙之介重新一家团聚回到大阪的航一,因为听闻新干线开通时,如果在两条路线火车相遇的地方许愿,则会产生奇迹的传言,而与弟弟、伙伴们的冒险。
一直主张希望樱岛大喷发好让全家团聚的航一在许愿的那一刻想到了细碎的薯片、清羹、点点滴滴现在生活的美好而放弃许愿,只是在交错的喧嚣声中喊出了不能称之为愿望的唔理哇啦;而原本想和哥哥一起许同一愿望的龙之介也喊出了希望爸爸乐队大卖。
七个孩子的奇妙旅行中遇到的路上的大波斯菊、留宿并给他们定炸猪排和亲子饭的爷爷奶奶、坚持护送他们回家的巡警、甚至是温柔的保健科老师青木、在阳光里听着铃铛响的小幸老师、认真告诉孩子要寻找到处了自己生活以外的意义的爸爸,真实而细碎,温柔妥帖。
一气儿读完,仿佛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那些小伙伴们少不更事的玩耍在田野上,躺在麦浪里捉迷藏,蹲在河边抓泥鳅,小心翼翼的葡萄架下等着鸟窝里老鸟离开。
所谓奇迹是什么呢?大概就是那个怀抱念想,跑向未来的自己吧。
三、生命的可能性 (关键词:毛姆)
10、《月亮与六便士》——人生中的白月光
利用几个清晨的读书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完时,翻身入睡,回笼觉之中好像看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生活的塔希提的小岛,树林成荫,包围着小木屋,仰头是湛蓝天空,夜晚海水的声音、螃蟹爬行的声音,鲨鱼惊起海面的声音。在那里,一直不愿被世俗桎梏的思特里克兰德获得了生命的自由。
这是怎样的一种热忱呢?抛弃安逸、不求名利、也不为他人的评价所动,他说他享受的是作画的过程,一旦画完就没有意义了。
毛姆说这个人既伟大又渺小,放在人类之中他是伟大的,他自我的探索展示了生命的可能性,可是对于个体命运又是渺小的,那些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悲剧的命运,又是道德所不能容忍的。
每个人生来是不同的形状,求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技艺、生活环境、心灵居所、人生目标、或者只是一种状态,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没有。
11、《人性的枷锁》——毛姆
一本光备注就多达288条的半自传小说。kindle11128页。
这本书从凯利菲利普幼年开始,寄宿到伯父家,历经、求学、学习绘画、会计、艺术,过程中一层一层人性枷锁蜕变的过程,先天残疾、爱情、理想、穷困带来的窘迫、宗教信仰、人生意义体悟,一点一点好像让我看到了自己。
这便是伟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吧,一个创作的人物,却让读者看到了自己。
敏感、善良、固执、诚恳,因为跛脚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关注、欺辱,可是就像他在文中所说,正因为这样的状况,让他更趋向于内省,那一堵因为残疾建筑的围墙,反倒因此给他开辟了一片净土,让他在那里可以更加专注的体悟人生的意义。
人生就好像在初始之时,上天给每个人发了一个行囊,有的人事无巨细,有的人寥寥几样,你要利用这些初始装备去历险去生存,抱怨不会改变什么,期待奇迹对抗这种困难更是竹篮打水。
对菲利普来说最大的一层枷锁就是爱情,米尔德里德是一个佣人,但是好吃懒做,浅薄虚荣,菲利普与她起起落落的感情几乎就是菲利普的受虐史,她对他予取予夺,落难的时候希冀他的搭救,缓和的时候又对他弃之敝履,她对他是丝毫不曾有过爱吧。最后米尔德里德靠着卖肉勉强活着,距离她的女主梦愈来愈遥远,而菲利普即便到最后内心依然是对着这个曾经伤他千百遍的女人无法忘怀,所以即便诺拉独立自主温柔善待与他,他依然没有办法给予回应,最后的菲利普放弃了自己规划已久的西班牙旅行,以及发现世界的想法,准备与年轻、成熟,朴实又美丽有着巨大母性光辉的萨莉,自己好友阿西尔尼的女儿结婚。
那最后的关于梦想,关于世界的枷锁也从他身上卸下,尽管他说他不爱萨莉,可是他愿意陪在他身边,对于强烈爱情冲动的枷锁也随之落幕。
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关于股票经纪人转习艺术的同学,半路为他操盘而让他一贫如洗的股票经纪人,处处会有种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的乱入。
朗克肖他艺术品鉴以及最终放弃艺术的启蒙人,送他的毯子,让他参透人生的意义,所谓意义是什么呢?不管最后编织的图案是否绚丽,个中体会不足为外人道也,随着个体生命的消逝,也消失于世界,那个人曾有的困顿、窘迫、喜悦、悲伤没有人知道。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菲利普实习当医院包扎员时,当其他学员都觉得面对病人烦躁不已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却是艺术,不同的病人对病情的不同反应,长相、性格,每一个人,一群人,熙熙攘攘,鲜活的艺术,这既得益于他学习艺术的经历,又得益于他那颗温暖善良的心。
毛姆是一个体察人心的大师,那些兜转于心的情绪,他刻画精准,这层层枷锁想必也是经过了他自己的蜕变。
读书或许就是一个看到更多可能性的过程,借由别人的人生、经验,为自己内心的念想做了一次预演。
我们常常说诗和远方,幻想平行空间,其实它们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脑海里万次穿行遁去湮灭之间出现的念头。在这些念头中,有的留下,有的来去无痕,在这之间,就是我们命运无尽的可能性,还有不可躲避性。
生活这一场大戏,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