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房文绘
《扶桑》系列(5)一一
梦回唐朝写奈良

奈良和京都真的很近,坐上电车,感觉一会就到了。古称”平成京“,也和京都一样遍地是古寺神社。 到了奈良,最应该去的是东大寺。去感受一下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当年圣武天皇为了祀奉毗卢遮那大佛,于公元752年建成,是日本华严宗的总寺院。 进得寺院园区,右手边,一块高大粗砺的石碑上用颜体庄重地刻出:华严宗大本山东大寺。日本人对颜鲁公真是彻底的膺服,凡举重要史蹟地,几乎都是颜体的石刻。惭愧,颜体的宽厚与雄浑,已经被我们遗忘得差不多了。 第一次看到东大寺的图片,就惊讶于它的雄伟和巨建,人在它面前显得那么矮小。当时,只是想到可能是一座日本的寺院,没有细查。如今,站在它面前,才把以前看过的图片联系起来。呵,这就是东大寺。国内外的一些古寺名刹也看过一些,虽各有特点,但从单个体量比较,好像没有超过它的。面对巍峨的东大寺,那怕是远观,第一印象依然是非常震撼。它前面的广场已经很宽大了 ,仍然从这座建筑中感到宗教的力量和无边法力。越走近,越觉得大殿的两层屋檐,越来越高,像似升到了空中。昂着头,心里不由得叹了一声:天呐……
这座如同水墨画出来的大殿,外观定是当年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们,带回来的原汁原味“唐风”。后来,日本人在“唐风”中加上一顶日式园拱形的将军帽,就成了本土化的东洋风格了。殿宇是大面积的黑与白,其间有少量的绿与金作装饰,显得格外的简静庄肃。殿内陈列着大佛,菩萨,金刚造像,以及各种珍贵的文物。殿里有人在占卜;有人在小心翼翼地拍照;有不少的人排着队从一个构造中钻过,据说是祈福吧。更多人是在巨佛和菩萨的莲花座下双手合十默然肃立,表达着自已的敬意与希望。看着殿内一根根的柱子,樑木与斗栱,全是粗大的原木,不着油漆,历经岁月风霜,手摸上去水波似木纹上己经现出凹凸不平的包浆了。 东大寺的周边还有神社、春日大社、天皇的离宫行在所,却来不及细看了。只见满山绿树,烟雨迷离,一座高高的金塔在深秋的季节里闪着春天的诱惑。往来的人,可以在层层递进的山门,广场,草坪,石板路上充满期待和发现。也可以在专设的现代化陈列展厅,幽暗灯光下的文物中,驻足留连。 而此地,最为独特而有趣的则是在进入“春日大社参道”的路口,居然踫上了至少百头以上的梅花鹿。在此下车的人,立刻被鹿群包围,这太意外了。细想此地有佛,有鹿,还有人,是否暗合福禄寿之意,不得而知。鹿群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了,把人也看成了自己的同类。所以它们或独行,或三五结队,悠然自得,胜似山野。有的在树林里小憇,任人撫摩;有的在石板路上与人争道,毫无谦让之意。更有过份的,则在”大华严寺”的山门边上,咬着女孩的衣服追要鹿餅吃,吓得连跑带叫的女孩花容失色,引来阵阵的笑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个穿着白色制服的阿婆,在山门巨大金刚的塑像边上,低着头静静地在打扫着地上的鹿糞。 离开了东大寺,打车前往慕名以久,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条街的唐招提寺。当年鉴真和尚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日本弘传佛法,成为了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此寺由鉴真和尚亲手所建,距今千年有余。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与东大寺双峰並置。这座完全是中国经典盛唐建筑风格的寺院,气势阔大,庄肃静穆,早己定为日本国宝。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但我们运气不好,只差了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闭馆了,进不去。隔着大门的栅栏往里看,松林苍翠,庭院幽深,规制宏阔,殿宇重重。院内保存有许多奈良、镰仓时代的古蹟:佛造像、法器、经卷和中国来的植物。建于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内,供奉着鉴真的坐像。他面向西方祖国,双手拱合,结跏跌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表现鉴真于公元763年圆寂时的姿态。作为日本国宝,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御影堂内还有日本艺术界号称“三座大山”的巨匠级人物东山魁夷所绘的“黄山曉云“、”桂林月宵“等68幅障壁画,画家是想让鉴真和尚在千年之后的异国他乡与祖国的山河永远相伴,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细心和感恩之情。而寺院大门上桔红色横额“唐招提寺”则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这位有文化的女皇写得姿态遒媚,确有二王遗风。不知是刻得太浅,还是年代久远,区区四个字几乎都很难看得清楚。而在寺院外的围墙边上立一石碑,用颜体刋刻:”史绩 唐招提寺旧境内“。路边是一排高大挺拔的松树,风吹过,只听得松叶在耳边飒飒作响。似在重复鉴真大和尚东渡时所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惜哉,唐招提寺。勇哉,鉴真。
《鹿鸣呦呦東大寺》
亚麻布画板 油彩 50x40cm 2017年

以下为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