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印象02
折漕报功祠的出现可以说是嘉定的一段重要历史,之前看到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而且在很多嘉定的研究中都有提到,当时只是了解了大概。后来在某东网上买书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本关于研究嘉定的书,买回来以后发现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折漕报功碑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复述,主要的意思就是嘉定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虽然地处江南鱼米之乡,但是环境不适合种植稻米,这个曾在一篇采访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的文章中谈到过原因,其实是个蛮复杂的历史变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嘉定不再适宜种植水稻,但是却适合种植棉花。由此带来的就是棉纺织业的发展。
如此却带来一个很大的矛盾。中国古代的赋税基本都是收取实物的,而实物里面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是粮食。嘉定因而就必须直面最大的问题,不种植粮食却又必须缴纳粮食作为赋税,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最早的策略,应该是种棉花织棉布,然后卖布换成现银,然后再拿银子买粮食缴纳税款。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执行起来应该是非常复杂,涉及到一个价格的兑换,如果粮价低的时候可能还比较划算,如果粮价高了估计会压力较大。这还不算中间的人力成本、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后来的实践证明,买粮的方式行不通,因为周边的城市最终无粮可买。结果还是交不出赋税,面临着朝廷的巨大压力。
后来的官员想出了变通之法,可否直接按照粮食市价缴纳银两作为赋税省去兑换之苦。这样做意味着要打破国家现有的税制,谈何容易!但有了方向,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在嘉定籍官员的努力下,经过多次反复上书,最终朝廷作出妥协,折漕,但是附加了条件,每年必须一次性缴清,不允许耽搁,一旦耽搁,立马取消这个优惠政策。这个有点像以前美国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一年审议一次,每到了要确定新一年待遇的时候,免不了又是一连串的政治游说。嘉定的遭遇也差不多,每年一审核,一到那个时候,估计嘉定的地方官员们也是非常紧张。但好在顺风顺水,坚持了多年。后来好像给了优惠政策,永折,不用每年提心吊胆的担心了。不过貌似到了清朝,这招不好使了,因为战乱、天灾影响,连续几年未能按时缴纳,被朝廷责问下来,取消了折漕,改为继续缴纳实物。这下子又苦了。而且一个关键的问题,清朝时候的嘉定籍在朝官员明显势单力薄,远远无法和明朝时期相比。所以政策反复游说,几近无效。
但是后人为了感念当时动议此时的嘉定地方官员和士绅们,所以才起心修建这样一座祠堂,用于纪念和追怀古人事迹。祠堂,中国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承。如果一个人死后能够进祠堂,有一块牌位,得享供奉,这真是莫大的荣幸,更是对一个人生前作为的充分肯定。看古装剧,经常看到对于不孝后辈的评价就是,死后不准入家族墓地,名字不准摆上祠堂。所以很有情节,也是一种文化的遵循。人们愿意为这些具有重大贡献的人修祠堂,实际上就是标彰的他们的功业。因而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