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没有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碎片
电影《芳华》的热映赚足了大家的眼泪,而读过严歌苓《芳华》原著的朋友就会知道,相比电影里的情节,原著中的人物和现实要更加的丰富和残酷,通过文字好像更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人性间的牵绊。 为什么有时候文字的力量会更强大?千万文字组成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故事是日常所有这些信息碎片的连接方式,本来这个事情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故事让这些碎片连接在一起就有了意义。

文/郝景芳
人类为什么需要故事?

从七万年前智人的“八卦”,到荷马史诗的吟唱,到庄子的寓言,到莎士比亚,到维多克·雨果,再到迪士尼动画,人类为什么一直需要故事?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小到一次事件,大到人生、世界的意义。

人工智能每天也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可以阅读到很多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那么他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和我们人类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成信息和碎片,那么意义本身发生在哪里呢?日常生活的这些事件到底是一些随机的碎片事件还是有发生的意义呢?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属于哲学命题,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故事就是世界的意义。故事是日常所有这些信息碎片的连接方式,本来这个事情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故事让这些碎片连接在一起就有了意义。
比如说,我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很多事,这些事情都是每天随机发生的,他们其实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如果我给它一个讲述,那我可以说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很偶尔看到了一本书,后来我就尝试写了点东西,后来我上了初中,我把写的东西拿给语文老师看,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那个时候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然后到我高中的时候,我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得了一等奖,让我产生了做一个作者的念头,于是到后来我就出了书,还得了雨果奖。
于是,本来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孤立的事件,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通过把这些碎片事件连接起来,给他们之间一些联系,我就把生活中的一些碎片组成了一个故事,故事的讲述方式就是我的人生方式。
我们生活中的万千事件,其实都只是碎片。这对于我们写作者的启发就在于,故事并不是事件本身,也不是这些万千的琐事一个简单的罗列。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讲述的方式,是一种你看待这些碎片的方式,是你选出哪些碎片,把它们组合起来,以及你想通过这样的碎片组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说明目的,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讲述的内容。而这种把碎片连接起来的方式,其实就是意义。这个就好比说一个句子,我们不能把这个句子拆成笔画和字母去寻找它的意义。这个句子的意义,完全就在于这些字母、词组的拼装方式。那同样段落的意义、故事的意义,它其实都是在这个最终的讲述方式。
所以,我觉得故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故事,如果没有我们对于生活的讲述,那么任何人的生活都是碎片化的,是一盘散沙。你回顾自己的一生、给自己讲述人生故事,才能把自己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人。而小说家通过讲述万千碎片的故事,把这个世界给讲成一个很圆融的整体。就像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狄更斯同时代的人或许也没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但狄更斯会用几个词,把他所生存的世界总结出来,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整体样貌,这个世界就有了意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从7万年前人类诞生到现在,我们都会一直需要故事。
故事是如何把生活的碎片连接起来的?

说完了故事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故事是如何把生活的碎片连接起来的。我给大家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因果。
在人大社出版的“创意写作书系”里有一本书,叫《故事技巧》,它里面有谈到,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叙述。因为如果说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死了,这是按照时间发生顺序进行的叙述,但不能算故事,国王可能死于一种疾病,王后死于另一种疾病,这两件事情可能是没有关系的。
但如果说国王死了,王后因为哀痛而去世,这就是故事了。我们给这个事件赋予了因果关系,它马上就有了很强的故事的意味。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王后因为哀痛而死,她是有多么的爱国王啊?那么国王是为什么死的?王后是为什么这么哀痛?王后哀痛到了死去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会思考事件背后的一些事情,把人与人的关系,事件与事件的关系联系起来。
我们本能会希望知道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这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就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一团混乱,而是有某种我们可以理解的一个模式,所以就是这种试图去理解所有的事件,试图给事件一种很清楚的思维过程,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而这样的一种本能,其实也正是小说家得以生存,以及小说家得以受到欢迎的一个原因。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心里都渴望着给碎片的世界一个相对完满的讲述方式。所以有时真的是加一个简单的动机,就可以使事件变成故事,而这个故事就会告诉我们很多意义。像“国王死了,王后因为哀痛而去世”,告诉我们的可能是关于爱,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很多意义的东西,这个就是一个故事能够产生的意义。
第二个例子。关于转折。
A很愤怒,B默默吃饭,如果中间没有“但是”连接,这可能是餐厅里的两个人,有一个人在生气,另外一个人在吃饭。第二个人不理第一个人。如果我们加上一个关系,“A很愤怒但是B默默吃饭”。那我们就会知道,A很愤怒,但是这意味着说B是故意不理A,那么B是故意在这边吃饭,接下来,我们就会揣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A为什么愤怒,B为什么默默吃饭,B默默吃饭也许是想示威,等等。我们因为一个关系,对两个人的人际关系进行猜测想象,然后去思考。我们一下子就会想到,两个人冲突争吵的时候什么是更好的应对方式。冷战的方式是不是更好的方式?B选择冷战,不理A,会不会更加激怒A?B如果回应A会怎样?
所以一旦我们建立这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之间的联系,事情本身就会触发读者的思考。故事的意义就在于说故事把无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而这个联系在一刹那间引发读者更深入的联想和思考。故事引发我们去反思、去旁观。
第三个例子,关于冲突。
这个例子也是“创意写作书系”里的。 “猫坐在垫子上”,这个本身完全不是一个故事,这就是一张照片。但是如果你一旦加上“猫坐在狗的垫子上”,马上这个故事就出来了,我们会立刻去想,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狗?狗为什么不在?猫为什么坐在它的垫子上?狗回来了怎么办?狗回来了会把猫赶走吗?它会和猫打架还是会怎样?这个猫会还击还是跑掉?所以我们加上一个限定词,故事就出来了,读者就会联想很多很多背后的东西。
冲突是什么?冲突是引入两个人不同的诉求,不管是利益诉求,还是精神诉求,还是其他诉求。一旦个体的某个行为或诉求,跟其他个体的行为或诉求有矛盾,那么立刻就产生了冲突;一旦有冲突,有人际关系,许许多多问题在瞬间就产生了。我坐在你的垫子上,你会对我怎样、我对你怎样、你对我又会怎样、我对你又会怎样,这种人际关系之间的交互与升级会产生许许多多新的疑问,接下来新的疑问带来新的故事,新的故事又带来新的疑问。
所以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本身就会让我们增加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同意说故事是生活以外的消遣。我一直认为故事是我们更好得去生活、去理解生活的必需。
豆瓣时间在12月20日上线了由著名作家郝景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创意写作教授凯瑟琳•褒曼,“悬疑大师”、著名写作教练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等众多创意写作导师、作家联合主讲的《故事的诞生》写作课。

希望这个写作课能给你的讲述注入一点力量,并能帮助你找到一个完美的讲故事的方式!点此试听/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