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一个人、一座城、为了毕业与生活
截至到目前,今年一共读了160+本书,总量基本和去年持平。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读书更具有阶段性特点。为了写毕业论文,今年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相关文献和专业类书籍上,全年的读书类型相对单一,大抵可以概括为:一个人、一座城、为了毕业与生活,今年的十佳也在这些专题中产生,其中包括了部分重读之书。

2017年度作家:伍迪·艾伦
临近年底,“一年一会”的伍迪·艾伦新片仍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位现年82岁的导演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的拍片节奏,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继续屹立于影坛。身为艾伦多年的影迷,在没有看到新片的今年,除了在上海电影节上重温了《曼哈顿》,还看了几本和这位有趣大叔(爷)相关的书。包括伍迪·艾伦的第一本随笔集《门萨的娼妓》,以及两本关于他的访谈与传记《我心深处》、《你不知道的伍迪·艾伦》以及解读电影的《不仅仅是好莱坞》。
1、门萨的娼妓
这是读过的几本伍迪·艾伦杂文集中极有意思的一本,虽然出版于三十多年前,但很多文章中表现出的机智和幽默至今读来仍觉亲切。特别是《库戈麦斯插曲》和《二十年代回忆录》两篇,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午夜巴黎》的图景,展示了真实融入文学的假设。在《库戈麦斯插曲》中,主人公卡戈麦斯进入了《包法利夫人》中,与艾玛打得火热,甚至改变了故事的走向,想占有虚拟的女主,把她带回纽约。然而,在故事的最后,他却在被太太发现出轨时,慌忙地逃进了一本名为《西班牙语补习》的旧课本,被一个“巨大而多毛”的动词紧紧追赶。这样的脑洞,大抵也只有伍迪·艾伦才能想到罢。
2017年度城市:伦敦

根据《哈利·波特》中的设定,2017年,波特和韦斯莱家将送自己的孩子前往国王十字车站,重返霍格沃兹。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今年夏天重返了伦敦,并相信自己还会假以时日,再次回到这里。我想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不是故乡,但却有种莫名的血脉相连感,就像是某种文化基因的安放之所。在重逢的契机,又读了数本与这座城市、这个国度相关的书。游记首推比尔·布莱森的《小不列颠札记》,历史的切入点对克里斯蒂娜·科顿的《伦敦雾》最为服气,还顺便读了周边的《哈布斯堡王朝》与《土耳其简史》,文学史习读了埃洛伊丝·米勒的《伦敦文学小史》以及唐娜·戴利的《伦敦文学地图》,顺便读完了一直想读而未读完的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与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后两大部头《世界的凛冬》及《永恒的边缘》。
2、小不列颠札记
比尔·布莱森说:“游记文学就像是有人从某一景点往家里发回的明信片内容的总和。”这位古灵精怪的英国大叔,一定每次旅行都想往家里发回一麻袋的明信片罢。更加令人惊喜的是,他的明信片内容太过有趣,常常让人想“拾人牙慧”,直接摘抄到自己的明信片上,害怕寄丢,直接塞进旅行箱一并带回家去。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莫过于他写道自己游历到科尔山的“罗马别墅”,那是一座被遗忘在森林深处曾经的罗马人的家园,在那里,布莱森盯着一块一千多年前的镶嵌画,它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地上,忠实地做一块地板。当时,布莱森几乎感动地落下泪来,并发表了长长的感想:“原来这些年里我曾凝视过的所有那些罗马的古玩奇珍,它们之所以给创造出来,并不是为了总有一天要在博物馆里终老的。”只是,在感人肺腑之后,他马上恢复了一贯的犀利吐槽风格,啪啪打脸地表示,那块镶嵌画,并不是所谓的罗马遗珍,而只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复制品罢了。
3、伦敦雾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有一句名言:“但凡谁厌倦了伦敦,他便厌倦了人生。”作为最热爱谈论天气的英国人,生活于18世纪的塞缪尔,如果见识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伦敦之雾,不知是否会改变自己的结论。从清新的田园牧歌到黑色的魔鬼之城,一团团暗无天日的“伦敦雾”成为了主谋。伦敦在历史上被称为“雾都”,从狄更斯开始,伦敦的形象通过文学的书写与“伦敦雾”意象相伴而生,从该意象的描写之流转,可见伦敦城市之变迁与文化。在克里斯蒂娜·科顿的著作《伦敦雾》中,旁征博引了伦敦雾自诞生至消亡整个过程中的各种表达,从文学家狄更斯到画家莫奈再到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伦敦雾”的属性融,入了艺术之浪漫,也折射出了社会之真相。藉由科顿的论述,以“伦敦雾”意象为径,可以更好地理解伦敦这座城。
2017年度关键词:读书
今年的生活大抵可以分为三部分:工作、恋爱、论文论文论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年初到年末,我一直生活在论文的阴影之中,到答辩的时候,尾标已经到了10.0,其修改的频次直接赶上了工作第一年做的第一个PPT。为了毕业,或者是为了焦虑,我已经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境地,在写论文期间读了很多有关学习的书,关于读书的书、以及关于专业的书,大约今年读了小50本。阅读这类工具类的书,自然并不会在乐趣上有太多收获,但以实用系为标尺,则能总结出不少至少看似很有用的招式。
4、读书这么好的事
上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初入象牙塔,端坐在窗明几净的课堂中,聆听刚过不惑之年的张新颖老师在讲台上说沈从文、读新诗,有时他上课会忽然沉默下来,沉浸到书的世界之中,而一晃之间,张老师已年过半百,而作为读者的我们,竟亦离其创作这本书的年纪相差无几。《读书这么好的事》作为一本文集,虽然并不厚,但收录了不少张新颖对于读书的感悟。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上篇是关于一个爱书人的随笔选集,有关作者、有关人与书的关系;下篇则是一次关于书的演讲,娓娓道来,仿佛回到大学课堂,让人感慨自己读的书不够多,读书之路仍漫漫。遇见一本好书,就像昨天才遇见,今日又重逢。唯一不曾改变的,大抵便是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坚信:读书真的是这么好的事。
5、如何阅读一本书
应该是第三次重读这本书了,每一次重读,都会愈发坚信,这是几乎所有阅读类书籍的母本。这一次重读,主要关注的是艾德勒所述的阅读的第四层次——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的部分。主题阅读不是空中楼阁,为了明晰主题、选择书籍,需要配合阅读的前三层次之一:检视阅读。阅读的收获,并不来在于阅读的速度,给每本书同样的精力与时间均雨露均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浪费努力。检视完成后有针对性地重点分析阅读、甚至重读部分与主题相关的书籍,并遵循主题阅读五步骤——找到相关章节、让作者与自己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则可能更有效地阅读。插播一个题外话,本次重读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作为译者的郝明义,也写过阅读类的指南书《越读者》,属于知识脉络整理型的书,可以作为读书的索引。
超链接:郝明义《越读者》
四种书籍的食物比喻——主食、美食、蔬果、甜点。
6、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对于类型阅读,托马斯·福斯特的书是文学类书籍指南一支中很有意思的存在。福斯特对于小说阅读的解读颇为幽默,对于阅读指导也比较实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开篇法则”:在福斯特看来,一本洋洋洒洒的厚重小说,其精华与干货基本都集中在开头,具体一点说,可以概括为“开门18件事”,从开头的几页,可以关注到如下信息:文体、腔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者、叙述态度、时间框架、时间掌控、地点、母题、主题、嘲讽、节奏、步速、期望、人物、导读。而福斯特在书中所说的“宇宙关联法则”也令人印象深刻:“每部小说都是从其他小说中生长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所有阅读过的小说,都可以融为一体。
超链接: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文学母题的嘉年华。
7、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在《如何整理有效信息》一书中,以“笔记本作家”身份闻名于世的奥野宣之着重介绍了“一元化笔记法”的记录体系。“一元化笔记法”的精髓为:“将从工作到私事的所有信息一元化”,仅以时间作为排序标准,将所有内容均收入一册之中。这种笔记体系的优点十分明显:第一,信息收集简单简洁;第二,无压力持续使用;第三,自由度高,可随时调整。在书中,奥野宣之对于这种笔记体系的打开方式做了详细的指导,并着重介绍了用手账“生产知识”的路径。用“一元化笔记法”构建的手账体系,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一元化(一本本子)、二是时序化(按日期排序)、三是索引化(记完用标签等分类供检索)。无论是生活特别是针对学习,这套笔记法皆有有实践的价值。
超链接: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主题阅读笔记“葱鲔火锅笔记法”。
2017年度小确幸:喝点什么
如果要归纳本年度的主题阅读尝试,一次是关于阅读本身,另一次则是关于饮品。有点忘记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一句:人类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族群,最长盛不衰的三种饮品:茶、酒与咖啡,竟都带着某种苦涩的滋味,可谓自讨苦吃的迷恋。由于不胜酒力,我对于美酒的关注不多,所以阅读的主题也集中于更接近日常的茶与咖啡,在书中,它们不仅是生活中的调剂,更是文化与匠心的承载。在森下典子的《日日是好日》展示了: 所谓一期一会的神髓,大抵茶道最是妥帖。而在张信刚的文化经济讲座合集《茶与咖啡》中,最精彩的便是开篇以茶与咖啡做引的文化隐喻。
8、咖啡苦不苦
陈丹燕是我很喜欢的旅行作家,她去过太多地方,又喜欢浪漫地记录下,着实让人羡慕。在《咖啡苦不苦》中,仿佛旅行的意义便只剩下咖啡馆,跋山涉水而来,只为一杯未必好喝的咖啡,偶遇一些人,致敬一些人。咖啡情怀浪漫,手写标注有亲切感,让记录多了几分诗意,也赋予了咖啡之于旅行的意义。
9、了不起的咖啡
在合集《了不起的咖啡》中,将咖啡话题的聚焦点着眼于人,将咖啡文化与匠人精神结合在一起。在《了不起的咖啡》开篇,主编木小偶即向知名咖啡师也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的咖啡是了不起的咖啡。完美的咖啡真实存在吗,是诉诸味觉或质量标准还是在乎心湖山水之间?这样的问题也许本来便没有标准答案,书中则给出了“味觉再现”的思路:了不起的咖啡,并不是要寻找一种固定或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于相遇与重逢。咖啡的意义,不再只是如一蔬一饭的饮品,而是“一种平行的世界,每个人在咖啡里见到自己”,重新遇见的咖啡,就像遇到曾经的自己,自我与咖啡合二为一,记忆与现实完美重叠。

10、彩蛋推荐:极简音乐史
近几年,世界各地的古典音乐乐团纷纷来到上海,并感受到了来自市民大众们的热情。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更是吸引了乐迷们彻夜排队。古典乐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真爱的、爱凑热闹的,全都一拥而上。古典乐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古典乐是喜是忧,也许并不能妄下判断。而以史为鉴,可知行替,只有回溯历史,才可能找到部分答案。冈田晓生说,人类企图在宗教缺失的情况下,“在一个没有神的时代期盼从音乐中获得宗教式的净化”,“或许正是现代人种种精神危机的前兆”。古典乐的复兴,归根到底要先复兴人之精神与文化,聆听一场古典乐,不是为了凑热闹,而不妨回到原初,通过音乐的载体,去理解世界与时间。
在这一意义上,读书的目的,与音乐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