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故事
查看话题 >【遗食记】一碗让你蒙心的猪油炒饭

一
炒饭,谁没吃过,谁又没做过?但真正吃到蒙心,又有几人?
家常里,蛋炒饭是极高频的深夜食堂之美味。
蛋炒饭有两种做法,先蛋后饭,先饭后蛋,论好吃当属后者。高手可以做出金银包饭的色香味,蛋黄鎏金、蛋清缮银,再一把翠绿的小葱下去,色香俱全。
高端者,做海鲜炒饭,蟹黄鱼籽,鲜则鲜矣,却是土豪欺压屌丝的调调,脱离了一碗炒饭的本来意义。
扬州炒饭,几乎全国各地快餐馆都得挂牌,但多不过蛋炒饭里多了几粒火腿肠,寻不见隋炀帝陪都“碎金饭”的辉煌。
周星驰拍食神,把一碗叉烧鸡蛋饭上升到意识流,配合薛家燕的夸张演出,洋葱便成了黯然销魂饭的最终点缀。
不过这也似乎说明一个道理,大道至简至朴,炒饭的终极,也许是原始反终的——猪油炒饭。
二
依然儿时,鸡蛋不是总有,需看家里母鸡的心情,还要备留两个招待客人。
隔夜的饭,没那么容易下咽,单纯的猪油炒饭便成了母亲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
以前家家户户自榨猪油,每次买一大块发白的肥肉,切条炼油,黄褐色的猪油盛在搪瓷缸里,冷却后居然发白呈膏状,这种中式乳酪着实让少年惊奇。

非但炒饭,做菜也多用价廉物美的猪油,以弥补菜中的油水不足。
但若说炒饭,则必须用猪油。如美食家蔡澜所说:“千万要记住的是猪油来炒,什么粟米油、花生油、橄榄油,都不能烧出一碟好饭”。
另一个沪派美食专栏作家俞沁园则更狠,直接说炒饭“没有猪油,简直就是徒具形骸,没有了魂灵头”。
所以,炒饭好吃很简单,有猪油已得半壁江山。
三
猪油也有讲究,是我后来才从美食家笔下看到的。
猪网油,是猪肠粘膜榨油,因异香扑鼻,做菜居多,却又稀少,不飞寻常百姓家,多成了星级大厨调味的私货。

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阴暗,我总觉得大抵所谓异香,恐就是猪大肠的屎香了。
猪板油,是猪腹下的肥膘,出油快油量大,香却嫌不足。
猪背油,是运动型活肉油,牵动各骨头肌肉。俗话说:岩头边生沃土,骨头边长好肉。
好肉,自然也就有好油。
想想筒子骨汤的肉油,肥而不腻,极鲜极香。
想想四川有道名菜叫巴骨肉,专挑骨头缝里的肉,卖相虽碎乱,香辣着实惊人。

再想想传统川菜里,80%用猪油。
就知道板油有多香了。
这样的猪油,用来炒饭,才能吃到你蒙心。
四
炒饭的饭,很多人觉得用隔夜饭,够硬够成粒,就是标准。
蔡澜也不过说,不能用黏性强的米,推荐泰国香米。
其实不然,真正好吃的炒饭,须得用马坝米。

油粘米或后出的小粘米,米粒细小易炒透易入味,质地硬韧丁是丁有嚼劲,本身又油脂高香气足,用来煮饭,电饭煲可以出柴火饭的香味,何况用来炒饭?
儿时没有那么多讲究,普通的粳米便宜又好吃。
铁炒锅加入猪油热化,隔夜米饭放入,铁锅铲上下翻炒,猪肉香四处挥发,每粒米饭便有了温泉水滑肤如凝脂的娇艳。
炒至八分熟,随手抓一小撮盐,若能有把小葱,那是极好的提鲜香。
极妙处,却在猪油的副产品油渣,若此时放入翻炒,才真是猪油炒饭的点睛之笔。
五
油渣,很多人觉得是不健康的废品,却不知道再好吃不过。
非但可以做菜,而且能当零食。
山东青岛的脂渣,便是猪腹油炼制,把鲁菜的香浓融入其中,油虽重,嚼起来酥香可口,多吃几条,当天吃饭菜都没味。
更好吃的要数贵州的脆哨,原念脆臊,取肉臊子之意,当地人“sao”“shao”不分,却错念错成,摆脱臊气,更加好听。

哨之妙,在肉渣切成碎丁,放入陈醋、酒酿,额外榨炼,酸咸俱备,脆香齐飞,一粒入口,就根本停不下来。
这两味肉渣,若拌入猪肉炒饭作为佐菜,也是原汤化原食的异曲同工了。
六、狗尾续貂
猪肉蒙心这句俗语,何时流传,已不可考。
现下常引用的,是红楼梦里凤姐反复说的“糊涂油蒙了心”。
但这糊涂油也未必就是猪油,猪油蒙心肯定更早。
我相信,创造猪肉蒙心这个词儿的,必也是个美食爱好者,故而深知猪油之香浓,足可蒙蔽心智。
生活越来越发达,传统越来越遥远。
现代家庭,有谁会去做一碗素素的猪油炒饭?又有谁有空去自买上等猪油来炼?
好吃的东西,毕竟还得亲手操刀,方能敝帚自珍。
夜深人饥,炒一碗让自己蒙了心的猪油炒饭,未尝不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