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7 | 2017年终总结:活着总会遇见好日子

题目来源于一部电视剧,也是今年二刷的印象深刻的好剧,《生命中的好日子》里面柔嘉说:“我相信——活着总会遇到好日子的~”用作年终总结的题目也颇为合适,原本以为今年是特别丧的一年,像溺水者挣扎着透不过气来,但是行走至尾声豁然开朗,也没那么糟,喜忧参半。
【荆棘之路】
这一年丰盈充实,喜怒哀乐每一种情感都特别饱满,真切外露,有时候来得猝不及防,像是活得太用力了。
这一年离梦想特别近,甚至说是在梦想的道路上也不为过。14年的时候觉得梦想特别渺茫特别虚无缥缈,但是回过头去看,那年翘首期盼的事已在17年不知不觉中都干过了,回头刷微博的时候甚是窃喜。
我开始做片子,因为选题的大纲和方向而焦头烂额;开始写棚录稿和外拍脚本,无论是寒风瑟瑟还是烈日炎炎,我们都为了节目“奋战”在室外;这一年走过很多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很多上海的阿姨爷叔打过交道;打开Premiere的时候是最忘我的,外界的时间在素材的时间线上不知不觉的溜走,在后期室备好饮料和干粮,天昏地暗管它谁谁;审片改到崩溃,OS要重新配,要增加外拍的内容,片子的逻辑结构不对,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回忆的时候可以说得云淡风轻、插科打诨,但是身处其中的时候,我知道那时的自己有多么焦虑、颓丧、疲惫。因为潜意识里有记录的必然,所以努力地感受着做片子流程中每一种情绪的转换,初次选题会、写稿、棚录hold不住现场、改逻辑结构、外拍镜头语言、美术包装、改写烂成shit的OS、打补丁,其中太多太多的初次体验,让我崩溃的同时内心又小心翼翼地装着欣喜,编导这碗酒,是人都得醉。
人名条上写着我的名字,我的节目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采访对象发来肯定、感谢以及祝福,很多经历伴随着自己一起成长,很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
今年我重新定义了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重新定义了梦想,在我不知不觉已经踏入了梦想圈子的时候。身边很多都是专业科班出身的小伙伴,这让我欣喜无比,因为谈天说地有人能懂,而不至于被说成是“太过理想主义”。其实【梦想】无非就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可能离自己原本的生活比较远而已,但是只要你坚定地想着并且朝这个方向努力,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其实以前大学里,我很羞愧于看一些影视表演方面的书籍,可能会觉得是痴心妄想,偷偷地看了《表演理论基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是很感谢今年这一年,让我突破了内心的某种屏障,肉体虽颓丧和痛苦,但是灵魂超级自由,买了一大堆剧作书籍,这大概就是不同圈子那个隐形的“圈”吧。
“痛苦”这个词也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人生基调,以前对这个词弃而远之,觉得粘上了就没法好好生活了,但是这一年的思考后我觉得“痛苦”是我们进入社会后必有的属性之一,要不然怎么人人都会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这时候的“痛苦”倒不是绝望,而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管身为何职身处何地,都不会绝对的“一身轻”了,为梦想、职业、家庭等等,它是基调亦是动力。
去年冬天在一次图书讲座上遇到李婧姐姐,那时候的我还没找到工作,问她:“为什么这么痛苦?仿佛很难走出来,觉得职业和未来都很迷茫。” 记得李婧姐姐的回答:迷茫和痛苦很正常哒,像我最近也很痛苦,每个年龄段痛苦的事情不一样。但是关于工作,一定要找到自己合适的。
那时候觉得找到心仪的工作就会不痛苦了,其实就如李婧姐姐所说的:每个年龄段痛苦的事情不一样。
今年上半年过得极其焦虑和惶恐,脚步沉重,塔拉着鞋子走回家,滚烫的泪水分分钟都能落下来,夜晚在小区里和老妈打电话,哭着喊着……那时候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仿佛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谁又看得到未来呢?而我,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下半年对于生活的焦虑感远去了,有了副业生活也开始忙碌起来,每个人都为了生计而摸爬滚打。
感谢做编导的这一年遇到了团队灵魂人物:徐老师,那些审片、拉片、培训课和看片会的日子都依稀记得,走着走着就有了段子和故事。插科打诨的片段都记录下来了,菜鸟的一年其实也是收获满满。
最后上培训课,我们三四位小伙伴一起坐在徐老师的办公室里面,他教我们电视的一些表现手法,我这个人容易走神,而这时候徐老师就会叫我回答问题, “Mandy,分析一下你的看法。Mandy只要眼睛一斜,我就知道她肯定不在听了~” 【尴尬!】
还有一次培训课,我答非所问(不知道徐老师问问题的目的),徐老师说:“Mandy,我发现你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第一句话说完,你马上就进入自己的世界开始思考了,后面的话你就屏蔽掉了,听完我的问题再思考好伐?”【哈哈哈哈,好的!尴尬!】
我之前的外拍素材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满满的都是镜头语言的雷区,不过我就是表面严肃深刻反思,内心都是“嬉皮笑脸”,哈哈哈哈,又collect到搞笑的段子了。
段子还有N多,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编导,任重道远,甘之如饴。
那么走至末尾,要和自己Say Sorry了,像背叛了自己一般,我和责编说:“我不想做节目了。”有些东西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不爱了,可能是心累了,压抑得太久了就没了雅兴,在痛苦和纠结中熬到了黎明,我却没有心情看看初升的太阳。
把选题送给了别人,我走了。
曾经重重拿起的,都在此刻轻轻放下。
转岗,当时觉得可能把自己推向了沼泽,但是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的吧,让我遇见了陈老师,她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相处时间还不算长,但是和成功人士在一起,Get到了很多社会之道。并且陈老师是我个人计划的催化剂,有些可能性要去尝试一下。
除了工作方向不是我想要的,其它的都很OK,整天嘻嘻哈哈。
说来搞笑,为了辞职而努力学习!
【内心救赎】
2017这一年,特别感谢我的编辑们:婧姐、老甜伟、馨馨、飞哥,感恩他们对我的肯定,是他们让我的文字有了兑现的可能,行走在珍贵的人世间,走着走着便学会了感恩,感恩衣食父母。
白天的我养活了晚上的我,但是晚上的我拯救了白天的我,因为晚上的自己告诉白天的自己:天道酬勤!
这一年特别珍惜,因为开始觉得:时间不够用、脑容量不够用、觉不够睡、钱不够用。能抓住的东西太少了,所以握在手里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
和三五好友吃火锅的逗逼瞬间、熬夜拼命做片子改结构的日子、满脑子都是选题努力码文的夜晚和清晨……如今身边的小伙伴换了一茬又一茬、现在Premiere都不用打开、选题枯竭没时间写稿,当时只道是寻常。你与万事万物可能只有擦肩而过的缘分,请务必珍惜。
若有一日到北京,一定要去面基我的编编们。
不停写,写十年。
这是第四年,一路上有些许微妙的变化,愿我们终究有笃定且持久的快乐!
【故事不断】
很荣幸这一年因为做片子,认识了好多熠熠生辉的上海的阿姨爷叔,有时候是帮忙联系、跟外拍,但是我自己的片子也采访了两位六七十岁的爷叔,一位是上海久新搪瓷厂最后一任厂长谢党伟老师,收藏着属于自己的搪瓷王国;另一位是帮人们义务理发53载的老党员、人民教师殷光鑫老师。
关于他们的故事,本来是想单独成文记叙的,没想到一拖竟然拖到了年终总结,因为是我自己的片子,从找信息到联系到踩点到最后的沟通都是我一个人搞定的,拍摄的时候带上了摄像老师,哈哈哈。
当时拍摄采访谢老师是“对20岁的自己说什么”的主题,踩点了他们的工作室和八分园,后来又电联了40多分钟,了解了谢老师与搪瓷结缘的故事。看到那些搪瓷,浓缩着芬芳的时代气息,谢老师说因为制度调整,搪瓷厂倒闭了,他烧完最后一批搪瓷,在炉窑边哭了很久很久,不知以后该怎么办。热爱和情怀,更是一代人热络的生活印记,时代更迭,收藏的搪瓷中有着年轻时最美的梦。
通过居委会联系到的殷老师,那天下午去踩点,殷老师带了他义务理发工作室的三位好友,加上一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行五人。那天下午在居委会的会议室,他们五人特别郑重地坐在我的对面,像搞座谈会似的。我也特郑重地向他们介绍了我们节目和我自己,还让我的工作证和记者证都亮相了。
殷老师说:“他们二更就4分钟的视频,拍摄就拍摄了4次,你们就联系一次拍摄一次吗?”
为了显示我们的真诚和不潦草,所以后来又去敬老院踩点了一次,看殷老师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理发,熟知了殷老师的理发工具,拿到了殷老师的表彰资料。
最后拍摄那天正好是为社区义务理发的日子,正是三伏天,露天理发,殷老师他们的工作服背后都湿透了,他们那代弘扬雷锋精神,做事一丝不苟,放到现在其实难能可贵。
采访的时候,殷老师说:“一不小心就坚持了这么多年!现在义务理发已经是我生命当中的一部分了,上帝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喜欢采访人物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故事,饱满的鲜活的努力的活着,很多时候被他们感动。
2017年最欣喜的两个称呼:“徐导”、“电视台记者”,欣然接受、砥砺前行。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再接再厉,初心不二。
【精神食粮】
肉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钟文音在《奢华的时光》中写到:书,还是物质繁华下的寂寞世界。这个寂寞是相对的,独自一人阅读的寂静,却有另一个不可描述的自由的大千世界。
2017年读完了12本书,远不及前两年的量,有稍许遗憾。倒不是“量”不达标,而是没有时间静下来读剧作类书籍,明年继续啃。
推荐其中两本印象深刻的书:一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精简凝练的叙事风格竟将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一生所求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位说得上话的人而已。人一生要弄明白什么问题?何去何从何许人也。
二是许荣哲的《小说课Ⅰ/Ⅱ》,诙谐轻松地告诉你:小说应该怎么写?零基础入门,里面有大量的经典名著的小说架构剖析,看完很受启发。
【素履所往】
2018,喜乐安康。
正在着手准备2018计划内的一些事,Mandy加油!
希望写商业文的同时,多输入,多充电,完成一个自己的故事。
多努力,多攒钱,钱能解决掉你这个年龄段90%的烦恼,哈哈哈哈~~~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是枝裕和导演的《比海更深》中有一句话,每每想起,倍感力量。“是否成为了想成为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温情中总带有面对成长矛盾的力量。
上海高峰期地铁的拥挤,也只有挤过才知道。每天推推搡搡、骂骂嚷嚷,小学的时候描写人山人海就用套路般的句子:我们是罐头里的沙丁鱼,跌跌撞撞。挤上地铁,脑海都会flashback这句有毒的句子,其实现实更拥挤,挤得人都是扭曲的。
周而复始的一天天就这样开始,有了故事日子才变得具有纪念性。
哭着,笑着,平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