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 欧洲与近东族群的冬至
题记:吴越之地的三衢阙里有谚语“冬至大过年”, 而西方的最大节日圣诞节,正是“洋冬至”
人类已知的日历, 无一例外地与农耕或畜牧活动有关: 都有一个基于物候、气候和农事收获周期性重复的 “年” 的概念。 平均意义的年,都与太阳[太阳]运转周期相关, 365.249天。 哦, 采用哥白尼日心说的座标体系,应该是说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回归周期。
起源于夏朝的中国夏历是以太阴(月亮)的视觉变化为基础的,通过观察和预测月相圆缺,建立一套朔望月历。 这样一年的开始,即正月初一自然与月相直接相关,而与地球在日地轨道的极坐标轨道位置没有固定的关系。 中国的“天官”们,需要在19年中,加入7个闰月,以不断调整夏历月份与农事季节之间的失调现象。
24节气的创立,弥补了太阴历固有的无法指导农事的问题。24节气与太阳-地球轨道建立紧密的坐标关联。
在客观存在的春分、 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四个特殊位置中,冬至是反映地球-太阳位置关系最为重要的基准日期。尽管观察精度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 但人类不同文明都不约而同, 独立地发现了冬至日这一轨道极点的存在,及其周期“一年”。 因为可以观察到这一天中午,太阳在一年中最南,角度最低, 夜也是一年中最长的。
事实上,很多部落或宗教的宏伟建筑,负有昭示天象的使命,大多会采用特殊的布局, 使得冬至日(或夏至日)正午的阳光, 刚好投射到某个最为极限的位置。 这样的建筑留存到现代,以庄严的吃沉默,昭示着该文明对日地周期运转中两个极限位置: 夏至、 冬至的了解与把握。而这是古人十分了不起的伟大发现, 足以激荡和澎湃我们的内心,并向他们致以敬意和感谢。宗教情感或“宗教式”的情感,往往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在宗教和和文化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人类达到的这一科学技术高度, 解读为天地与人的神秘沟通。天地与人的默契,就通过漫长的岁月,得以牢固地建立和维系。
在冬至日,冬天已经到了最为严酷的时候, 长夜已经长到不能再长, 以后的每一天, 都会得到更长的日照和更多的阳光。
狩猎和农耕的先民, 以他们的智慧认识到了冬至日的独特意义。 很大程度上, 正如一天中的午夜时分就是一天的开始, 最为漫长的冬夜, 正是一年的开始。因为阳光将会一天比一天温暖。 在古代, 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一天。 因此, 就电农所知的吴语地区, “冬至大过年” 。 冬至日是如此意义重大, 以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一些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并不断得到仪式的强化。 正如中国的端午节, 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 都将其某一人物关联, 对汉族,是屈原。
同样,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也用冬至日来提高其地位和价值。圣诞节的来源, 实际上就是格里高利或儒勒历的冬至日。 预示一年的开始。 因此, 而冬至的12月25日,也同样是大于一年开始的1月1日的。 用中国人的话说, 这是乾坤的交合之际。 新的纪年开启了……
当然, 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文明, 都把一年分成若干“等份”,比如中国的夏历、 西方的儒勒历格里高利历, 就是把一年分成12份, 并将其与同一个天体——月亮联系起来。夏历称为“月份” , 西方称为“month”(来源于moon, 月亮)。 而在中国, 把我们的恒星——太阳,即日头,作为一天的天然单位。
顺带说一下,在中国,把作物的不同阶段, 标记为“季”, 而完整的收获期,成为一“年”。 “年”在甲骨文中,从“禾”。 集日月天地精华的五谷成熟时,以刀去收割, 就是“利”。这是自然最为慷慨的馈赠,也是“义”的总和。
但耶稣纪年的格里高利历的月( month), 在今天与月相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 用这样的日历的人,要费力气查找或计算某一天的月相, 不像中国夏历(即所谓阴历活农历)的使用者, 初一、 十五的,月相当然不言自明。
在整个社会文化,信息传递和识字水平普遍较低的农业社会,夏历是一个十分实用的日历,因为即使是“山中无甲子”,当空的月亮,仍然足以充当了天然的日历,今夕何夕唯向明月。
龙溪耕者
丙申(2016年)洋冬至初稿
丁酉(2017年)洋冬至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