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的芳华:活雷锋与鬼畜的广陵散
苍天有眼。
《芳华》档期推迟到了12月中下旬,正赶上了江歌案庭审和宣判,刘峰、江歌两位英雄在一虚一实两个世界向我们讲述末世的哀歌。英烈在前,拷问着我等在世者的良知。
说起良知,身为一位心理咨询行业的精神分析师,我深感羞愧。有好多同行正是从精神分析出发,发现了活雷锋的人格缺陷,他们说刘峰这样的老好人就是会因为回避自我而爱上林丁丁这样自恋的人,甚至不知道从哪来的胆色声称这种英雄也是爱无能。按照这个解读,江歌之死就是活该了。恩,活该。这就是《芳华》中刘峰在战后的待遇,被一群片儿警欺负打翻在地。而我,和故事中郝淑雯一样,只想问候一遍他们全家!
然而良知确实是个问题。王氏先祖阳明子的四句教里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要是从善恶角度看刘鑫就是个问题,刘鑫怕死锁门算是恶吗?至少刘鑫自己是撇得干干净净,自称是证人刘鑫,法庭上的一切证词都围绕着她不是凶手展开,大有与江母一起同仇敌忾的架势。搅和在善恶观念里确实说不清,当年大明王朝的灭亡在民心向背上就跟这种说不清有关。好在孔夫子当年怒斥“是可忍孰不可忍”时,谈的不是善恶,是贵贱尊卑——刘峰与林丁丁、江歌与刘鑫,谁为贵贱?
好像一下子就清楚了,清楚了才能谈人伦。颜回箪食瓢饮,苏武塞外牧羊,夫子之道用礼义的精神在富贵权位之外另起炉灶分别人心贵贱,才有了我华夏先秦诸子、汉魏衣冠的文化根基。反之,当《芳华》中的刘峰小萍历尽坎坷、英雄归来,却只是沦为赤贫氓流,今时今日的保姆纵火、红黄蓝虐童,就无非是世道人心逐步崩溃中的因果报应。辜负英雄的社会没有福祉可言,连人际安全都是奢望。这也是为何江歌案的审判和社会关注如此重要,陈世峰得到的法律制裁只是第一步。
如果回到心理学的视野,江歌确实在识人不明上存在着人格缺陷,然而症状的系统正类似于尊卑秩序,是有严重等级的。江歌这样的活雷锋过于认同“好人”的身份,属于比较强烈的癔症,而神经症的序列在精神分析角度基本等于所谓的正常人。刘鑫、陈世峰这等无耻之徒,则已经是脱离人伦影响力的人格障碍患者了,一个自恋人格障碍,一个边缘人格障碍。江母说他俩是绝配,真是慧眼。他俩一个觉得“我就是好”,另一个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就认定“你是我的”,法庭上的双簧真是精彩。江歌之死的心理缺陷在于,癔症确实很容易在自恋人格障碍那里沦陷,变态自恋很容易冲击常人的身份认同:活雷锋的身份感背后是用“被需要”来定位自身的存在,这很容易跟自恋障碍的那种理所当然的索取一拍即合。
武志红先生的巨婴论看起来更直接,刘鑫陈世峰这对绝配各自是男女巨婴的教科书级典范,而恰好江歌有志于好妈妈。也就是说,刘鑫可以说是江歌的人生陷阱,如同林丁丁之于刘峰。好妈妈的人生关口在于,孩子是否值得爱呢?能否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对于巨婴国中为数不多的好妈妈们性命攸关,江歌就死在这上面。
这就是为什么华夏道统的尊卑有序、贵贱有别如此重要,因为伦理因人的分层而有层级。夫子有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刘鑫和陈世峰,一个饿鬼,一个禽兽,合称鬼畜,如果人间英雄待鬼畜如同待人,那结果只能是人间遍布鬼畜。世人义愤填膺尚且不能引来其忏悔,慈悲宽恕就更是纵恶。六道的秩序也是有层级的,正义当因地制宜。恐怖片里最可怕的是女鬼,江歌案中最令人纠结痛恨的是刘鑫,两者是相应的,所谓怕鬼就是怕这样的人,她是生活中的鬼门关。
活雷锋本是新时代社会伦理的英雄梦想,这个梦想往往伴随着“善有善报”的美梦,江歌的芳华永逝再次让我们从梦中醒来。然而醒来并非放弃,如何实现善业果报是这份英雄梦想本有的分内之事,我们华夏命脉不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夫子之道吗?当英雄之花凋零,我们至少该看清那吞噬芳华的鬼门关。
林丁丁和刘鑫,都有着漂亮的样子,迷人的气息,在虚实两个世界吸引着英雄的忠诚,爱情和友情在此互通了。她们表里不一,而两位英雄则相反。客观来说,刘鑫和故事里的林丁丁都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是大多数,前些年小悦悦就死在我们这些普通人手里。其实,变异的是英雄,雷锋已经被怀疑是否作秀的当下,竟然有江歌为朋友赴死。江歌啊,你知道吗,这是我们先秦祖先的样子啊!与荆轲齐名的聂政,就是如此为朋友两肋插刀,后来千古名曲《广陵散》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这也是江歌的故事。华夏道统江河日下,却总是有人如同祖先穿越而来,继承着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最光辉的血脉。这大概也是他们被吞噬的原因,从先秦贵胄到汉魏衣冠,第一华夏的先民是不可能表里不一的:玉山嵇康的形容、琴音和风骨千古流芳,诸葛武侯和关二爷早已是我们的神明,反之,曹孟德不称帝则有长得不像和荀彧忠汉相应。然而,崖山之后,第二华夏也消亡后的故土成了蛮族的牧场,七百年的消磨早已让人性的劣胜优汰成了生存之道,《芳华》中两张皮的林丁丁就是此中的佼佼者。刘峰和江歌的真情,大概是英雄对这五浊恶世无条件的爱吧。
江母其实是岳母,她们的遭遇也是相同的。
我们能做的只有记忆,如同嵇康用《广陵散》铭记聂政,如同严歌苓用《芳华》铭记雷锋。从孔孟到孔明,诸子与英雄的群像构筑了整个上古华夏的礼法、气节和尊贵;我们这个时代的支柱,雷锋、刘峰何小萍、江歌已经湮没,如果我们的记忆也湮没,也就一同沦为鬼畜了。
《西游记》产生于元初定本于明末,近古祖先带领我们一起追寻孙悟空这样的神祗,大概是想说,人生最普遍和深刻的苦难就是英雄成不了斗战胜佛,没有那通天定海的金箍棒,荡尽天下不平事。
《芳华》档期推迟到了12月中下旬,正赶上了江歌案庭审和宣判,刘峰、江歌两位英雄在一虚一实两个世界向我们讲述末世的哀歌。英烈在前,拷问着我等在世者的良知。
说起良知,身为一位心理咨询行业的精神分析师,我深感羞愧。有好多同行正是从精神分析出发,发现了活雷锋的人格缺陷,他们说刘峰这样的老好人就是会因为回避自我而爱上林丁丁这样自恋的人,甚至不知道从哪来的胆色声称这种英雄也是爱无能。按照这个解读,江歌之死就是活该了。恩,活该。这就是《芳华》中刘峰在战后的待遇,被一群片儿警欺负打翻在地。而我,和故事中郝淑雯一样,只想问候一遍他们全家!
然而良知确实是个问题。王氏先祖阳明子的四句教里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要是从善恶角度看刘鑫就是个问题,刘鑫怕死锁门算是恶吗?至少刘鑫自己是撇得干干净净,自称是证人刘鑫,法庭上的一切证词都围绕着她不是凶手展开,大有与江母一起同仇敌忾的架势。搅和在善恶观念里确实说不清,当年大明王朝的灭亡在民心向背上就跟这种说不清有关。好在孔夫子当年怒斥“是可忍孰不可忍”时,谈的不是善恶,是贵贱尊卑——刘峰与林丁丁、江歌与刘鑫,谁为贵贱?
好像一下子就清楚了,清楚了才能谈人伦。颜回箪食瓢饮,苏武塞外牧羊,夫子之道用礼义的精神在富贵权位之外另起炉灶分别人心贵贱,才有了我华夏先秦诸子、汉魏衣冠的文化根基。反之,当《芳华》中的刘峰小萍历尽坎坷、英雄归来,却只是沦为赤贫氓流,今时今日的保姆纵火、红黄蓝虐童,就无非是世道人心逐步崩溃中的因果报应。辜负英雄的社会没有福祉可言,连人际安全都是奢望。这也是为何江歌案的审判和社会关注如此重要,陈世峰得到的法律制裁只是第一步。
如果回到心理学的视野,江歌确实在识人不明上存在着人格缺陷,然而症状的系统正类似于尊卑秩序,是有严重等级的。江歌这样的活雷锋过于认同“好人”的身份,属于比较强烈的癔症,而神经症的序列在精神分析角度基本等于所谓的正常人。刘鑫、陈世峰这等无耻之徒,则已经是脱离人伦影响力的人格障碍患者了,一个自恋人格障碍,一个边缘人格障碍。江母说他俩是绝配,真是慧眼。他俩一个觉得“我就是好”,另一个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就认定“你是我的”,法庭上的双簧真是精彩。江歌之死的心理缺陷在于,癔症确实很容易在自恋人格障碍那里沦陷,变态自恋很容易冲击常人的身份认同:活雷锋的身份感背后是用“被需要”来定位自身的存在,这很容易跟自恋障碍的那种理所当然的索取一拍即合。
武志红先生的巨婴论看起来更直接,刘鑫陈世峰这对绝配各自是男女巨婴的教科书级典范,而恰好江歌有志于好妈妈。也就是说,刘鑫可以说是江歌的人生陷阱,如同林丁丁之于刘峰。好妈妈的人生关口在于,孩子是否值得爱呢?能否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对于巨婴国中为数不多的好妈妈们性命攸关,江歌就死在这上面。
这就是为什么华夏道统的尊卑有序、贵贱有别如此重要,因为伦理因人的分层而有层级。夫子有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刘鑫和陈世峰,一个饿鬼,一个禽兽,合称鬼畜,如果人间英雄待鬼畜如同待人,那结果只能是人间遍布鬼畜。世人义愤填膺尚且不能引来其忏悔,慈悲宽恕就更是纵恶。六道的秩序也是有层级的,正义当因地制宜。恐怖片里最可怕的是女鬼,江歌案中最令人纠结痛恨的是刘鑫,两者是相应的,所谓怕鬼就是怕这样的人,她是生活中的鬼门关。
活雷锋本是新时代社会伦理的英雄梦想,这个梦想往往伴随着“善有善报”的美梦,江歌的芳华永逝再次让我们从梦中醒来。然而醒来并非放弃,如何实现善业果报是这份英雄梦想本有的分内之事,我们华夏命脉不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夫子之道吗?当英雄之花凋零,我们至少该看清那吞噬芳华的鬼门关。
林丁丁和刘鑫,都有着漂亮的样子,迷人的气息,在虚实两个世界吸引着英雄的忠诚,爱情和友情在此互通了。她们表里不一,而两位英雄则相反。客观来说,刘鑫和故事里的林丁丁都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是大多数,前些年小悦悦就死在我们这些普通人手里。其实,变异的是英雄,雷锋已经被怀疑是否作秀的当下,竟然有江歌为朋友赴死。江歌啊,你知道吗,这是我们先秦祖先的样子啊!与荆轲齐名的聂政,就是如此为朋友两肋插刀,后来千古名曲《广陵散》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这也是江歌的故事。华夏道统江河日下,却总是有人如同祖先穿越而来,继承着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最光辉的血脉。这大概也是他们被吞噬的原因,从先秦贵胄到汉魏衣冠,第一华夏的先民是不可能表里不一的:玉山嵇康的形容、琴音和风骨千古流芳,诸葛武侯和关二爷早已是我们的神明,反之,曹孟德不称帝则有长得不像和荀彧忠汉相应。然而,崖山之后,第二华夏也消亡后的故土成了蛮族的牧场,七百年的消磨早已让人性的劣胜优汰成了生存之道,《芳华》中两张皮的林丁丁就是此中的佼佼者。刘峰和江歌的真情,大概是英雄对这五浊恶世无条件的爱吧。
江母其实是岳母,她们的遭遇也是相同的。
我们能做的只有记忆,如同嵇康用《广陵散》铭记聂政,如同严歌苓用《芳华》铭记雷锋。从孔孟到孔明,诸子与英雄的群像构筑了整个上古华夏的礼法、气节和尊贵;我们这个时代的支柱,雷锋、刘峰何小萍、江歌已经湮没,如果我们的记忆也湮没,也就一同沦为鬼畜了。
《西游记》产生于元初定本于明末,近古祖先带领我们一起追寻孙悟空这样的神祗,大概是想说,人生最普遍和深刻的苦难就是英雄成不了斗战胜佛,没有那通天定海的金箍棒,荡尽天下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