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文才谏臣张疆的史记

说起张疆到底是谁呢?有着什么样的事迹?今天我们来说说张疆,有关张疆资料不多,但乾隆版《古田县志》、《三山志》、《福州府志》、《福建通志》及“人物”等书籍对张疆均有简介传记。

要了解张疆其人其事,需通察南宋朝史。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犯,高宗迫于形势与王室利益,还曾起用将领李纲、宗泽、王彦、岳飞、韩世忠等人抵抗金兵。1141年11月,由于投降派擅权,岳飞等抗金将领先后被撤捕下狱,迫害致死,宋金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由于长期战争影响,宋金双方各自受损衰落,而北方蒙古则迅速崛起,又成为南宋劲敌与威胁。理宗宝佑5年(1257年),蒙古军正式发动对南宋的全面军事攻势。而张疆中进士入仕前后均为理宗统治时期,也正是上述这段内忧外患、、战事连绵时期。宋金和议时,(“绍兴和议”)曾以淮河为界,后历百年来均为宋金边界模式,镇江系长江边重镇,距淮河途近,是南宋都城临安重要门户屏障,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兵屡犯,威胁镇江,京城危在旦夕。

而主和派权臣史嵩之(前1208年“嘉定和议”主和派史弥远族裔),却鼓噪拟迁都和议,割地、赔款等屈辱条款,不作全面抵抗准备,动摇民心、军心,举国惶然。张疆慷慨陈词,类似北宋时1004年之澶州保卫战。宋军对仗辽军,主和派奉行“虚外守内”政策,妥协求和。寇准主战,上疏真宗曰: “君在城在,君亡城亡”。意为真宗帝不能弃城逃亡,应与澶州军民一道,安抚民心军心,共同抗击辽军,结果宋军获澶州之役大胜。


理宗统治后期,局势进一步恶化,边防四面告急,岌岌可危。而权臣主和派丁大全等辈,又鼓吹散布主和投降言论,拟迁都温州,甚至还拟搬迁海上船上飘泊办公,准备逃亡苟安之计。此时,张疆运筹帷幄,韬略过人,联合同僚职官丁应奎等,上疏理宗帝,力陈迁都之误国殃民大弊过失。呼吁力主召集联合各地勤王兵,共同抵抗蒙古军,弹劾揭露抨击丁大全投降路线。这都与张疆忠贤谏举,力陈抵抗主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分不开的,更树立那个时期抵抗派正气,对元军南侵起到积极遏制作用。
《宋人物志》称:“甫德公,号张疆(又号蒙泉),字定叟。公宋理宗时人,唐忠节玉谨公九世孙。公性正直慷慨,运筹帷幄,韬略过人。累升宋国子监书库官。公以忠为天职,以《易义》补太文子生尝。当朝史嵩之擅政,欲置之死。上疏皇上,宋理宗帝,特免嵩之官职。复率同僚丁应奎疏论了大全误国,并陈迁都之失,皆为所弹劾。悉见嘉纳疆公,继忠节兴忠孝,为后人楷模。”说到这那么他是哪里人呢?


屏南双溪《张氏宗谱》记载,张疆,福建福州府(候官)古田县双溪古镇后峭村人 (即新俗里29都,今辖屏南县之大部) 。其出生于宋宁宗庆元6年(1200年),中仕于理宗淳佑6年(1247年),微榜二甲三名(即第六名),国子监书库官。宋元丰改制前,国子监从三品,书库官为国立大学档案馆主事,四品衔。墓葬双溪古镇后峭村后门山腰,粗石结构,俭朴简陋,不为人注目。
其以忠良孝节为先,以社稷安危为天职,时局乱,勤王侧,谏正言,主抵抗,劾权奸,是为大宋忠贤谏臣,曾多次受理宗帝嘉勉奖彰。古田、屏南二邑文庙乡贤祠均有立神位祭祀。
▍内容来源: 张氏宗谱古田县《三山志》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