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什么
查看话题 >砂锅米线
冬日里最想念的,便是家乡那一碗爽辣带麻,热气腾腾的砂锅米线。
离家14年了,家乡的许多吃食都念念不忘,有时想的厉害了,妈妈会在老家买了,用真空包装给我寄来,有时也会自己动手做着吃,可唯有这砂锅米线,快递没法运,自己又做不出那个味儿,因此,每至初冬乍寒之时,砂锅米线的味道以及吃完后那舌尖的满足感和浑身的热乎劲儿就会在我的心里荡来荡去,越是阴冷风劲,它越是荡得厉害。
连同砂锅米线一起的,还有我对高四的所有回忆。
那一年,我复读了,从家里搬了出来,住在学校旁边的职工宿舍里,因为是厂办的学校,所以附近有职工宿舍,四人一间,比学校里几十人一间的宿舍环境好很多,同一层楼住的也都是本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吃饭都要自己解决。宿舍楼下来,走20米远,有一条5、60米长的市场,由北往南,一家挨一家的小餐馆和小吃摊将这条路撑的满满当当。这条路比我走过的任何一条步行街都要印象深刻,它见证了我最清冷的一年,也装满了我一整年的肚皮。
在市场的中间位置,有一家小店,只卖砂锅米线。店里有四张桌子,厨房里没有家伙什儿,只有一些食材,店家将砂锅连锅带灶放置在了店面正门口,一米多长的灶上,并排两行放了十来个砂锅。灶很土,烧的是蜂窝煤,砂锅也是深灰色的粗陶锅,没有把手。老板娘三十岁上下,中等个头儿,全身比微胖略胖,五官也像她的身材一样,长的很饱满,面颊长年泛红,用她大而圆的眼睛看着走到摊前的每一位顾客,问要吃什么口味的,得到答案后便专心的盯着身前的十几口砂锅,逐个的下料,翻搅。
那时,她家的砂锅米线两块五一锅,白菜、肉丸、鹌鹑蛋、火腿肠、豆腐、平菇、海带丝都提前码在了砂锅里,人来了就加两勺汤进去,将灶口捅开,盖上锅盖。光是菜是吃不饱的,看你是加米线还是加粉,粉是一厘米宽的红薯粉,也可以米线和粉对半。米线和粉都在水里泡着,待锅里菜煮的差不多了拽出一把米线塞进锅里,有的人还要加点荤,或是鸡块,或是排骨,这就不是两块五了,多少钱我不知道,因为从来没吃过。
班上有一个男同学,长的很有艺术家的派头,他就要荤的,我站在路边盯着属于我的那口砂锅,他走过来了,看着老板娘说,老样子。老板娘看看他就将鸡块装进了锅底,鸡块看起来又干又冷,没什么食欲,不知道煮过之后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本来就很满的砂锅再加上那几块带骨的鸡肉,盖子都盖不上了,就那么搭在上面。煮砂锅不像下面,下锅几分钟便可捞起,也不像炒菜,要讲究火候。砂锅就那么不紧不慢的煮,也不能提前开火,菜煮久就哝了,也不能刚断生就往外捞,尤其是白菜、蘑菇、豆腐这种都是煮透了才能吃到味儿的,所以,就得那么盯着锅等,要是老师拖堂来晚了这一灶都轮不到你,但是想吃这一口就得守着这等。煮成了就要来那画龙点睛的一笔了:加辣子。就是她那一勺辣子,成全了这一锅荤荤素素、汤汤水水。那辣劲儿香而不烈,吃完能让你吸溜鼻涕,面热耳烧,因此,我怕吃相不好,每次都是打包带回宿舍再放开了吃,吃时都不能太快,一是怕烫,二来也想让那个味儿能在舌尖多留一会。比起肉丸和鹌鹑蛋,我更爱白菜和米线,入味儿啊,吃下去口口过瘾。我就想不通那个艺术男,加那么多肉干嘛,而且还不要辣子,那一锅白花花的吃个什么劲儿呢,料加多了汤自然就少了,我每次吃完干的连汤都要差不多喝光,那汤里都是精华啊,一口口汤下肚将肠缝儿都填满,那叫一个满足啊。
家乡的砂锅米线不同于云南米线,云南米线讲究靠食材的鲜味去出味,比如菌菇,比如番茄,而且不必久煮,吃时仅靠热汤在石锅里闷烫便能入口。也不像上海的砂锅,虽也是小锅炖煮,但吃时佐以米饭,少了米线的爽滑口感,而且口味偏淡,没有辣味,那热乎劲儿是够了,可吃口不浓郁,也不过瘾。
上中学的时候要上晚自习,有时候家里没人做饭,或是想跟同学在外面吃着玩,晚饭就不回去吃了,在学校附近面粉厂的路边摊解决。那时也多是吃米线,米线带汤,量也适中,一块五一碗。没有砂锅米线那么多的配料,最常见的是海带丝、黑木耳和少量的鸡丝。味也以辣为主,米线和配菜是很快烫煮好的,尽管吃着味道也很厚重,但并不浓郁,吃到最后只是觉得很饱,并不留恋,汤也不想喝,但与如今满大街的桂林米粉比,味道也如同大锅饭和小灶炒菜的差距。
家乡的砂锅米线我自己尝试着做了几次,做不出老板娘那个味儿,没有那两勺汤,更不知她那一勺辣子里都融汇了什么秘料,或许还缺那一口土灶和灰黑的砂锅。
前几年过年回去,专门再去过那个市场,因为是过年,做生意的都回家了,整条街还在,但已完全没有了十几年前的模样,那家砂锅店的位置都有点找不出痕迹了。也试着去吃过别家的砂锅米线,终究不是那个味儿,也许,那一锅心心念念的砂锅米线并不在家乡,只留在我的记忆里。
离家14年了,家乡的许多吃食都念念不忘,有时想的厉害了,妈妈会在老家买了,用真空包装给我寄来,有时也会自己动手做着吃,可唯有这砂锅米线,快递没法运,自己又做不出那个味儿,因此,每至初冬乍寒之时,砂锅米线的味道以及吃完后那舌尖的满足感和浑身的热乎劲儿就会在我的心里荡来荡去,越是阴冷风劲,它越是荡得厉害。
连同砂锅米线一起的,还有我对高四的所有回忆。
那一年,我复读了,从家里搬了出来,住在学校旁边的职工宿舍里,因为是厂办的学校,所以附近有职工宿舍,四人一间,比学校里几十人一间的宿舍环境好很多,同一层楼住的也都是本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吃饭都要自己解决。宿舍楼下来,走20米远,有一条5、60米长的市场,由北往南,一家挨一家的小餐馆和小吃摊将这条路撑的满满当当。这条路比我走过的任何一条步行街都要印象深刻,它见证了我最清冷的一年,也装满了我一整年的肚皮。
在市场的中间位置,有一家小店,只卖砂锅米线。店里有四张桌子,厨房里没有家伙什儿,只有一些食材,店家将砂锅连锅带灶放置在了店面正门口,一米多长的灶上,并排两行放了十来个砂锅。灶很土,烧的是蜂窝煤,砂锅也是深灰色的粗陶锅,没有把手。老板娘三十岁上下,中等个头儿,全身比微胖略胖,五官也像她的身材一样,长的很饱满,面颊长年泛红,用她大而圆的眼睛看着走到摊前的每一位顾客,问要吃什么口味的,得到答案后便专心的盯着身前的十几口砂锅,逐个的下料,翻搅。
那时,她家的砂锅米线两块五一锅,白菜、肉丸、鹌鹑蛋、火腿肠、豆腐、平菇、海带丝都提前码在了砂锅里,人来了就加两勺汤进去,将灶口捅开,盖上锅盖。光是菜是吃不饱的,看你是加米线还是加粉,粉是一厘米宽的红薯粉,也可以米线和粉对半。米线和粉都在水里泡着,待锅里菜煮的差不多了拽出一把米线塞进锅里,有的人还要加点荤,或是鸡块,或是排骨,这就不是两块五了,多少钱我不知道,因为从来没吃过。
班上有一个男同学,长的很有艺术家的派头,他就要荤的,我站在路边盯着属于我的那口砂锅,他走过来了,看着老板娘说,老样子。老板娘看看他就将鸡块装进了锅底,鸡块看起来又干又冷,没什么食欲,不知道煮过之后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本来就很满的砂锅再加上那几块带骨的鸡肉,盖子都盖不上了,就那么搭在上面。煮砂锅不像下面,下锅几分钟便可捞起,也不像炒菜,要讲究火候。砂锅就那么不紧不慢的煮,也不能提前开火,菜煮久就哝了,也不能刚断生就往外捞,尤其是白菜、蘑菇、豆腐这种都是煮透了才能吃到味儿的,所以,就得那么盯着锅等,要是老师拖堂来晚了这一灶都轮不到你,但是想吃这一口就得守着这等。煮成了就要来那画龙点睛的一笔了:加辣子。就是她那一勺辣子,成全了这一锅荤荤素素、汤汤水水。那辣劲儿香而不烈,吃完能让你吸溜鼻涕,面热耳烧,因此,我怕吃相不好,每次都是打包带回宿舍再放开了吃,吃时都不能太快,一是怕烫,二来也想让那个味儿能在舌尖多留一会。比起肉丸和鹌鹑蛋,我更爱白菜和米线,入味儿啊,吃下去口口过瘾。我就想不通那个艺术男,加那么多肉干嘛,而且还不要辣子,那一锅白花花的吃个什么劲儿呢,料加多了汤自然就少了,我每次吃完干的连汤都要差不多喝光,那汤里都是精华啊,一口口汤下肚将肠缝儿都填满,那叫一个满足啊。
家乡的砂锅米线不同于云南米线,云南米线讲究靠食材的鲜味去出味,比如菌菇,比如番茄,而且不必久煮,吃时仅靠热汤在石锅里闷烫便能入口。也不像上海的砂锅,虽也是小锅炖煮,但吃时佐以米饭,少了米线的爽滑口感,而且口味偏淡,没有辣味,那热乎劲儿是够了,可吃口不浓郁,也不过瘾。
上中学的时候要上晚自习,有时候家里没人做饭,或是想跟同学在外面吃着玩,晚饭就不回去吃了,在学校附近面粉厂的路边摊解决。那时也多是吃米线,米线带汤,量也适中,一块五一碗。没有砂锅米线那么多的配料,最常见的是海带丝、黑木耳和少量的鸡丝。味也以辣为主,米线和配菜是很快烫煮好的,尽管吃着味道也很厚重,但并不浓郁,吃到最后只是觉得很饱,并不留恋,汤也不想喝,但与如今满大街的桂林米粉比,味道也如同大锅饭和小灶炒菜的差距。
家乡的砂锅米线我自己尝试着做了几次,做不出老板娘那个味儿,没有那两勺汤,更不知她那一勺辣子里都融汇了什么秘料,或许还缺那一口土灶和灰黑的砂锅。
前几年过年回去,专门再去过那个市场,因为是过年,做生意的都回家了,整条街还在,但已完全没有了十几年前的模样,那家砂锅店的位置都有点找不出痕迹了。也试着去吃过别家的砂锅米线,终究不是那个味儿,也许,那一锅心心念念的砂锅米线并不在家乡,只留在我的记忆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