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自己一定要写点什么,又不知该写点什么,就像一件心事一样,揣在怀里整整一个月,终于开始试着下笔。
这本《我们仨》是老佟的,在书架上搁了几个月,他已经看过了。书是简装的,原木的颜色,封面有点瓦楞纸的感觉,写着“Mom,Pop,圆O”,也就是三位主角——杨绛、钱钟书及他们的女儿钱瑗了,内页淡淡泛黄,穿插着手稿、书信和泛黄的旧日照片,有些稚拙又简朴的感觉,拿在手里,似乎是一本不厚也不重的小书。可就是这本小书,拿起了却不愿放下,读完了又不忍再翻。
书的第二部分,是一个“万里长梦”,只觉得朦胧、混沌,读起来很费事,觉得时空不定,慌乱逼仄,不懂得杨绛先生为何要用古驿道上的相聚和失散来表达。慢慢地,我明白了,也许梦是人想像力最丰富的表现,想念地太狠了,就产生了梦境。相伴大半生的三人,又都是极有学识修养的,会怎样看待生死分离之事呢?虽然不是常人嚎啕涕泪,但心中的悲痛往何处排遣呢?也许,化入梦境,用看似荒诞压抑的情节将蚀骨的悲伤悄悄隐匿,更符合一个百岁老人的心境吧。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所以杨绛先生的心头一次一次绽出血泡,像一个个饱含热泪的眼睛,而她的梦也像沾了泥的杨花,再也飞不起来。跟着她的梦,倏忽变成一片枯叶,被凌厉的寒风裹挟着、眩晕着,等到再清醒下来,发现曾经的家成了客栈,只留下她一个人怀念。 正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转而到了第三部分,杨绛先生的笔尖缓缓流淌着和钱钟书相爱、相守、相伴的故事。少年出国留学,辗转租房、学着做饭、相约散步、共同游历,二人世界的同时,还有些暗中较劲地比着学习,比着深造。杨绛非常上进,对专业上很有天赋和勤奋,但她的尺度把握的刚刚好,既“料量柴米学当家”,又不完全就此“为君洗手作羹汤”,既保持着和钱钟书同节奏的进步,又不好强、不逞能,总是以一个让人舒服且毫无压力的姿态陪伴在丈夫身边,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相爱的默契吧!在生了女儿之后,钱钟书一天到医院看杨绛七次,也频频带来坏消息:打翻了墨水瓶,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杨绛总是说,不用怕,我会修,而且还真就修好了。在她看来,“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不仅不可恶,反而可爱。
我感到是因为杨绛做了妻子、母亲,周身都散发出一种女性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关怀和平和,才可以让她不觉疲惫。钱钟书淘气、天真,充满了好奇心、幻想力,却只与自己的学问较真,不焦虑、不紧张,否则如何能写出《管锥编》这样纯粹学术且个人标签鲜明的巨著。所以杨绛说自己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是准确又客观的。杨绛给钱钟书的《管锥编》题字“钟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而钱钟书评价杨绛,是世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欣赏挚爱之情溢于言表大方热烈,男人听了佩服,女人听了羡慕。
杨绛身上有着很强的磁场和力量,让人心安。特别是在战乱年代,钱钟书远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杨绛带着钱瑗在娘家住,偶尔回婆家“当媳妇”,这里又有些意思,大抵钱钟书不在,她自然是喜欢娘家的氛围,这一点又和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杨绛与丈夫共同为陷入爱情烦恼的小姑子排遣烦恼,为公公不理解钱钟书的苦心而不平,但又对公公最终把女儿钱媛认定为钱家的“读书种子”而感到喜悦和满足,作为学问高深的儿媳妇,杨绛处理家庭问题时很是融合了传统智慧:钱钟书在清华教书不到一年,收到“严命”要到蓝田去教书并侍奉父亲,杨绛觉得甚为不妥,说给家父听,家父不语只是沉默。她从这沉默里受到启发: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大事,当由本人自己决定,她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迫钱钟书违背父母意思。于是她没有给钱钟书增添烦恼,而是默默支持了他自己做出决定,遂也成全了公公的爱子之心。书中历数家庭琐事种种,内战期间,生活困苦,杨绛和钱钟书兼职代课、写剧本、制煤饼、带孩子,烟火气十足,充满温情,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清高和距离。虽然为柴米发愁,但字里行间一点也不刻意放大困顿和辛劳,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这种坚韧的性格,也许也是她从五七干校改造回来还孕育出《干校六记》这本书的原因吧。
钱瑗成长过程中,总是很懂事乐观,性格中也有些面慈心软的地方,杨绛对女儿几次因为内心着急而迸出小眼泪的画面记忆深刻。她把钱瑗视为平生杰作,无论是学生、工人还是教授,钱瑗在她心里,始终是一颗种子,但经过九蒸九焙,才发了一点点芽,作为母亲总要心疼。这里的“小眼泪”三个字,尽显了为娘的牵肠挂肚。虽然钱钟书比起钱媛来倒更像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极细腻的,对待妻子和女儿温存体贴。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长期为妻子做早餐,和妻子一起学做菜,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名曰“探险”;出远门总要记录下有趣的见闻和思念之情,名曰“石子”。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钱瑗偷画钱钟书短裤蒲扇的速写小像,钱钟书则写信对工作狂女儿喝骂到,“若还执己见,大棒叩汝首,啊呦痛煞哉,要逃没处走”,顽皮的语言流露出满满的父爱。钱瑗已经60多岁了,却还在给父母的信上称自己是Oxhead(牛头),就像小时候家里人叫她“圆圆头”一样亲昵。这个家里没有人给自己条条框框,比起现在很多人感叹自己“中年少女”或者硬生生为自己设一个年龄分割线的恐慌心理,不知阳光从容多少!
我想,是源于这是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书中描写杨绛和钱钟书相对读书的片段,读着真是让人眼热心暖,眼热的是二人视读书为乐趣,早已超越了“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的境界,读书已经融入了二人的生命,那是一种不需言语的默契。心暖的是,从文中仿佛能看到年轻的钱杨夫妇在剑桥大学图书馆相对静读,看到年老的他们在屏风隔出的仅能容膝的荣安馆相对静读,那画面,不寡不腻,似有香气,是一种如清风明月入怀抱的豁达与清亮。杨绛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把人当做绳子使用。”这是一种智慧,待人不妨如读书,虚心期待着总是好的。
读完全书,长长叹了口气,也获得了一种稳稳的力量,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读书的人心里永远不会怯懦。此生已无生离,只有死别。杨绛先生一个人在古驿道上痴痴追逐,悲怆而凄美,但她心里不空,往前的几十年里,钱钟书和钱瑗已经为她储蓄了一段温情满满的记忆供她依偎。
唯一遗憾的是,钱钟书从昆明归来,面对戒备的女儿,他只在女儿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就获得了钱瑗的友情,父女俩要好地不行。至于说了句什么话,如此有魔力,杨绛先生不知道,读者也无从探知了,这成了一个永远的秘密。
PS:《我们仨》初读于2015年6月,读的是父亲的藏书。后来自己也买了一本,2017年12月又翻了一遍。为人母后,对父母之爱子女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读这本书,总会想起父亲,想起自己月子里一共挨了父亲两次骂,一因看手机,二因不穿袜子。他没有作诗教训我,而是直接臭骂。父亲对于我坐月子没有养的白白胖胖很是介意,买来猪蹄又洗又炖。晚上让我热水泡脚,还悄悄把我的袜子洗了。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那天正好是父亲节。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颗豆子,老豆荚不得不吐出成熟了的我,而我又拿出自己生命最精粹的部分去孕育自己的小豆子,生息不休,轮回不止。
这本《我们仨》是老佟的,在书架上搁了几个月,他已经看过了。书是简装的,原木的颜色,封面有点瓦楞纸的感觉,写着“Mom,Pop,圆O”,也就是三位主角——杨绛、钱钟书及他们的女儿钱瑗了,内页淡淡泛黄,穿插着手稿、书信和泛黄的旧日照片,有些稚拙又简朴的感觉,拿在手里,似乎是一本不厚也不重的小书。可就是这本小书,拿起了却不愿放下,读完了又不忍再翻。
书的第二部分,是一个“万里长梦”,只觉得朦胧、混沌,读起来很费事,觉得时空不定,慌乱逼仄,不懂得杨绛先生为何要用古驿道上的相聚和失散来表达。慢慢地,我明白了,也许梦是人想像力最丰富的表现,想念地太狠了,就产生了梦境。相伴大半生的三人,又都是极有学识修养的,会怎样看待生死分离之事呢?虽然不是常人嚎啕涕泪,但心中的悲痛往何处排遣呢?也许,化入梦境,用看似荒诞压抑的情节将蚀骨的悲伤悄悄隐匿,更符合一个百岁老人的心境吧。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所以杨绛先生的心头一次一次绽出血泡,像一个个饱含热泪的眼睛,而她的梦也像沾了泥的杨花,再也飞不起来。跟着她的梦,倏忽变成一片枯叶,被凌厉的寒风裹挟着、眩晕着,等到再清醒下来,发现曾经的家成了客栈,只留下她一个人怀念。 正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转而到了第三部分,杨绛先生的笔尖缓缓流淌着和钱钟书相爱、相守、相伴的故事。少年出国留学,辗转租房、学着做饭、相约散步、共同游历,二人世界的同时,还有些暗中较劲地比着学习,比着深造。杨绛非常上进,对专业上很有天赋和勤奋,但她的尺度把握的刚刚好,既“料量柴米学当家”,又不完全就此“为君洗手作羹汤”,既保持着和钱钟书同节奏的进步,又不好强、不逞能,总是以一个让人舒服且毫无压力的姿态陪伴在丈夫身边,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相爱的默契吧!在生了女儿之后,钱钟书一天到医院看杨绛七次,也频频带来坏消息:打翻了墨水瓶,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杨绛总是说,不用怕,我会修,而且还真就修好了。在她看来,“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不仅不可恶,反而可爱。
我感到是因为杨绛做了妻子、母亲,周身都散发出一种女性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关怀和平和,才可以让她不觉疲惫。钱钟书淘气、天真,充满了好奇心、幻想力,却只与自己的学问较真,不焦虑、不紧张,否则如何能写出《管锥编》这样纯粹学术且个人标签鲜明的巨著。所以杨绛说自己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是准确又客观的。杨绛给钱钟书的《管锥编》题字“钟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而钱钟书评价杨绛,是世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欣赏挚爱之情溢于言表大方热烈,男人听了佩服,女人听了羡慕。
杨绛身上有着很强的磁场和力量,让人心安。特别是在战乱年代,钱钟书远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杨绛带着钱瑗在娘家住,偶尔回婆家“当媳妇”,这里又有些意思,大抵钱钟书不在,她自然是喜欢娘家的氛围,这一点又和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杨绛与丈夫共同为陷入爱情烦恼的小姑子排遣烦恼,为公公不理解钱钟书的苦心而不平,但又对公公最终把女儿钱媛认定为钱家的“读书种子”而感到喜悦和满足,作为学问高深的儿媳妇,杨绛处理家庭问题时很是融合了传统智慧:钱钟书在清华教书不到一年,收到“严命”要到蓝田去教书并侍奉父亲,杨绛觉得甚为不妥,说给家父听,家父不语只是沉默。她从这沉默里受到启发: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大事,当由本人自己决定,她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迫钱钟书违背父母意思。于是她没有给钱钟书增添烦恼,而是默默支持了他自己做出决定,遂也成全了公公的爱子之心。书中历数家庭琐事种种,内战期间,生活困苦,杨绛和钱钟书兼职代课、写剧本、制煤饼、带孩子,烟火气十足,充满温情,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清高和距离。虽然为柴米发愁,但字里行间一点也不刻意放大困顿和辛劳,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这种坚韧的性格,也许也是她从五七干校改造回来还孕育出《干校六记》这本书的原因吧。
钱瑗成长过程中,总是很懂事乐观,性格中也有些面慈心软的地方,杨绛对女儿几次因为内心着急而迸出小眼泪的画面记忆深刻。她把钱瑗视为平生杰作,无论是学生、工人还是教授,钱瑗在她心里,始终是一颗种子,但经过九蒸九焙,才发了一点点芽,作为母亲总要心疼。这里的“小眼泪”三个字,尽显了为娘的牵肠挂肚。虽然钱钟书比起钱媛来倒更像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极细腻的,对待妻子和女儿温存体贴。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长期为妻子做早餐,和妻子一起学做菜,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名曰“探险”;出远门总要记录下有趣的见闻和思念之情,名曰“石子”。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钱瑗偷画钱钟书短裤蒲扇的速写小像,钱钟书则写信对工作狂女儿喝骂到,“若还执己见,大棒叩汝首,啊呦痛煞哉,要逃没处走”,顽皮的语言流露出满满的父爱。钱瑗已经60多岁了,却还在给父母的信上称自己是Oxhead(牛头),就像小时候家里人叫她“圆圆头”一样亲昵。这个家里没有人给自己条条框框,比起现在很多人感叹自己“中年少女”或者硬生生为自己设一个年龄分割线的恐慌心理,不知阳光从容多少!
我想,是源于这是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书中描写杨绛和钱钟书相对读书的片段,读着真是让人眼热心暖,眼热的是二人视读书为乐趣,早已超越了“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的境界,读书已经融入了二人的生命,那是一种不需言语的默契。心暖的是,从文中仿佛能看到年轻的钱杨夫妇在剑桥大学图书馆相对静读,看到年老的他们在屏风隔出的仅能容膝的荣安馆相对静读,那画面,不寡不腻,似有香气,是一种如清风明月入怀抱的豁达与清亮。杨绛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把人当做绳子使用。”这是一种智慧,待人不妨如读书,虚心期待着总是好的。
读完全书,长长叹了口气,也获得了一种稳稳的力量,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读书的人心里永远不会怯懦。此生已无生离,只有死别。杨绛先生一个人在古驿道上痴痴追逐,悲怆而凄美,但她心里不空,往前的几十年里,钱钟书和钱瑗已经为她储蓄了一段温情满满的记忆供她依偎。
唯一遗憾的是,钱钟书从昆明归来,面对戒备的女儿,他只在女儿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就获得了钱瑗的友情,父女俩要好地不行。至于说了句什么话,如此有魔力,杨绛先生不知道,读者也无从探知了,这成了一个永远的秘密。
PS:《我们仨》初读于2015年6月,读的是父亲的藏书。后来自己也买了一本,2017年12月又翻了一遍。为人母后,对父母之爱子女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读这本书,总会想起父亲,想起自己月子里一共挨了父亲两次骂,一因看手机,二因不穿袜子。他没有作诗教训我,而是直接臭骂。父亲对于我坐月子没有养的白白胖胖很是介意,买来猪蹄又洗又炖。晚上让我热水泡脚,还悄悄把我的袜子洗了。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那天正好是父亲节。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颗豆子,老豆荚不得不吐出成熟了的我,而我又拿出自己生命最精粹的部分去孕育自己的小豆子,生息不休,轮回不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