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人的知音
![]() |
![]() |
古琴
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于19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琴琴制
琴长约3尺6寸5分(约122-125厘米),宽约6寸(约20厘米),琴体厚约2寸(约6厘米),由琴体和琴弦构成。古代丝弦共有三种规格,“太古”为标准弦,“中清”最细,“加重”最粗且弦外缠丝。
![]() |
![]() |
![]() |
![]() |
![]() |
琴历史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琴谱子
文字谱
最早的记谱法,是用文字详细叙述全部演奏指法动作,因此是一种指法谱。现存仅有的文字谱是抄写于唐代的《碣石调•幽兰》
![]() |
减字谱
又称指法谱,于晚唐出现,简化文字谱以提高效率。减字谱使用减笔字组合来记录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
![]() |
混排琴谱
即将各种记谱法混合,如杨宗稷编写的《琴学丛书》中,将减字谱和工尺谱结合使用。王光祈的《翻译琴谱之研究》采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书写琴谱等。
![]() |
琴四大名琴
号钟
齐桓公收藏的周代的名琴。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的琴音之宏亮,所奏出的悲凉旋律,能使人感动流泪。
绕梁
绕梁之名正指其音色特点,乃余音不断,缠绕回荡。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绿绮
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著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原为梁王所藏,后司马相如为梁王赋《如玉赋》,梁王以绿绮赠之。绿绮的音色绝妙,更成了古琴的别称,如李白有诗云“蜀僧抱绿绮”。
焦尾
蔡邕所制,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后为齐明帝所有,明朝再由王逢年所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