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年读书小记
书所提供的东西,并不比音乐提供给演奏者的乐谱更多。而只有通过演奏者,音乐才成其为音乐。——马丁·瓦尔泽
今年一共标记读了92本书,比较高兴自己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阅读节奏,这个节奏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上下班通勤路上、睡前、咖啡馆里。当读书成为习惯时,其实不太会在意如何抽出时间,你会发现时间和精力自然地向其倾斜,文字世界中的游历,和观影、打游戏、运动、旅游、撸猫是相通的,本质上无非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消遣中蕴含了激发心智、使之惊奇的体验,帕慕克曾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援引华兹华斯的话说:
从习俗的昏沉里唤醒心灵的注意力,将心灵指向我们面前世界的可爱与神奇,赋予日常事物新奇的魅力,激发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情感。
导演阿巴斯则说“真正的诗歌提升我们,使我们感到崇高”,在我看来,好的体验会在某种程度上赋予心智超脱当下、超然物外的可能,它指向心智在时间之外的交流,换句话说,指向不朽,因此,很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以写作/阅读抵抗时间/死亡/流逝。
今年办了季风书园的会员,也参加了几个线上的付费课程,年龄渐长,对知识或者更准确地说“素养”的渴求逐渐成为刚需,但时代的浪潮总是泥沙俱下,焉知非福。这个冬天即将告别上海最好的独立书店季风书园(也是我认为魔都最好的公共空间),但也是在今年迎来了知识付费的春天,打开一本书的方式变得多样,有朗读,有摘要,有讲解,我并不排斥技术对知识传播形态的改造(古登堡万岁),但我也矛盾地感到,新技术那种占据生态位的强力,对旧事物是冷酷的。而在这个资本与权力横行的时代,社会的价值体系正变得混沌不堪,同时又被大众化的媒介呈现为一种粗暴的单调,一些精细而珍贵的声音暗哑了、如果不是消失的话。许知远说对这个时代要唱挽歌,他和马东的那场争论,其实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布鲁姆和斯坦纳都有过类似的表达,或许并不类似,这不似的部分更荒谬和可怕。
我想起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中说的:我们要尽量严肃对待伟大艺术得以传承的神秘奇迹,尽量严肃地从我们自身的生命中给出答案。我想,在最好的意义上,阅读,就是一种回答,是马丁瓦尔泽说的让“音乐成其为音乐”。
今年自己的阅读比往年更有主题性,也认真做了一些笔记和书评,十佳就不评了,好书太多,大致回顾下读书的过程吧。
1、俄罗斯文学
俄罗斯文学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丰碑,在冬天尤其如此。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契诃夫,我都在他们的作品里感到巨大的张力,激情与温柔,苦难与幸福,形而上与形而下,凡此种种,汇聚在一个看似多余的母题下:生活要如何才能继续下去?这个问题的伟大不在于答案,而是求索中的瑰丽与深沉。
张捷译本超过127万字,即便撇开那些关于历史的议论,这样的长度也足以形成文本的强度,使得故事的内核让位于情感的渗透,就如同连续剧别于电影,只有在人物身上投射情感才看得下去(对作者也是一样,毛姆说安德烈与皮埃尔的原型都是托尔斯泰自己)。托尔斯泰展现了一副全景、进行的历史画卷,就像他写奥斯特利茨和波多金诺战役那样,不光有主干、全局的形势,也有那些枝枝蔓蔓、却充满启示的细节,对我来说,最爱的部分还是几位主角在历史洪流中的蜕变,安德烈在战场上的仰望天空、往返老家经历的死树发芽,狩猎归来时娜塔莎对尼古拉说我们再也不会更快乐了,以及皮埃尔俘虏后的心如止水,这些都让我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高度精神化的青春生活,我们都成长了。
写于战争与和平之后,少了那种成长蜕变的青春气息,多了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探微,无疑,托尔斯泰写出了19世纪女性婚恋/生活的桎梏,那种如俄罗斯轮盘赌一般的“现在或永不”,可以看到基督教伦理与贵族风尚耦合下的社会习俗,与西风东渐下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对撞,更深的是人性的不同层面对撞,但在安娜的主线之外,列文的支线写得既美又充沛,春夜里听到嫩草发芽破土的声音,闪电间隙夜空悠忽闪现的群星,割草时忘却时空的无我之境,都充满了切身、惊奇的人类体验。
契诃夫(今年才发现第二个字读he,不是ke,但Chekhov中的k是发音的)真是极好的,这部短篇小说集很有代表性,忍不住写了最认真的一次书评。
后来读《单读14:世界的水手》时被那篇写契诃夫戏剧的文触动,读了《伊凡诺夫 海鸥》和《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两本,还看了场海鸥的话剧演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敏感和渴望,他们只是没有回旋、折中的余地,当精神的自由背负太多社会压力,自我的实现便无以为继,以至于挣扎与病态成为对沉闷环境的孤绝抵抗。 在每个戏剧中,不同的人物穿戴起各异的性格,表达同样的痛苦:渴望、却无力拥有真正的生活。而你就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说话、争辩、叹息、悲泣,看着他们慢慢沉下去,沉到时代轮转过去的暗面。
2、博尔赫斯
今年刷完了博尔赫斯的 |小说集 |(或浙江文艺版),在写这篇小结时才感到,博尔赫斯与前面提到的俄罗斯作家是多么迥异,多么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几乎没有所谓的成熟/蜕变,他在不同年龄写下的故事具有稳定的主题、风格和水准,他像是个没有时间、或活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的人——现实版的“地球来的男人”,用叙述将悖论或二律背反肉身化。你很难用深刻或是感动来评价他,唯一不会错的评价是迷人。最近在读下面这本小书,如果有什么可以尝试总结博尔赫斯,也许可以说无限、永恒、虚幻是博尔赫斯的圣三位一体,而迷宫是他的十字架,我深深感到,他的创作让他成为世上唯一可以这么创作的作家。
(这本小书是博尔赫斯忠实粉丝写出来的读后感和仿作,建议读完博尔赫斯后再读)
3、尤利西斯
今年最困难的阅读(困难到尽管翻译足够出色,个别章节仍要对照读原文),读完后写下:如此漫长的一天,一时不知道接下去该读什么,是雅还是俗。走在通勤的人群中,看着那一张张各色的脸,我能想象每个人身后那长长的、无形的尾巴,ta的社会关系、家族渊源、童年经历,ta的爱憎与欲望,汇聚成意识的洪流,涤荡人生这短短的一刻浅滩,乔伊斯把它写成了110万字的小说,文字并不能够扬帆带他如奥德修斯一样回家,但文字创造了另一个故乡,一个融汇了想象与真实,记忆与现在的空间,在都柏林每一家书店的每一版Ulysses中,在每一处标记布卢姆走过的铜板中,在每年的6月16日重游中。 语言成为歌唱,而歌唱的声音穿透时空,连接触不可及的你我,不管那是阿喀琉斯的愤怒,还是Penelope的犹疑,或者就是一百年前都柏林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的碎碎念,写下来,是道,写下来,道成肉身。
PS:我不会对我的朋友“力荐”这本书,但我认为没读过乔伊斯的人,可以先读读第十三章,这章单拎出来是个美妙的中篇小说,非常细腻、精彩。
4、哲学&文论
重点读了斯坦纳,我爱斯坦纳,他的文字留有长影,他的声音回荡着良知。
其他印象深刻的包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 / 马克· 约翰逊 )。读得酣畅淋漓,写了读书笔记。
《现象学导论七讲》(张祥龙)。现象学重新让人去看一个非对象化的、构成中的、关系的、复魅的世界,并且我们如其所是地身处其中,生活其中。
《哲学 科学 常识》(陈嘉映)。哲学是基于概念考察的经验反省,科学是以数学语言描述的普适理论,而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重要事实的认定。读这本书受教颇多,比如海森堡说的只有通过自然语言才能触及实在。
《事件》(齐泽克)。真的在地铁上读完了,齐泽克非常给劲,尤其是对回溯性创造和佛教的分析。
《人的自我寻求》(罗洛·梅)。在比较抑郁的阶段连续读了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弗洛姆《逃避自由》和这本,最喜欢这本,写了全书的笔记。恰好那段时间听了郁喆隽的讲座,里面有段话非常贴切书的主题:人是在自我反思、自我定义、自我筹划和行动中才成为人的。那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要在每一个生物个体上经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勒塞写的那篇极透彻。通读下来感觉着眼基督教可能具化或限制了对里尔克诗歌神学主题的理解,里尔克不是简单地信仰上帝、或神秘主义,他是崇拜一切宗教体验,并将其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人类的存在是“将事物从其逝性中赎出”。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帕慕克)。小说的中心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米尔斯虽然吐槽了很多带有时代风貌的现象,但他强调的其实是一个高度建设性的问题,即人如何参与社会历史进程?更本质地,人如何成为历史的主体?关于理性和自由那章,尤其是没有理性的合理化,以及吉特林写的后记都值得重读。
5、科幻小说
今年就读了3本,受其影响/改编的电影都非常经典,但个人感觉小说文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从逼格上看,索拉里斯星无疑是最高(神棍),情感上最喜欢神经漫游者,威廉吉本森实在合我口味。
6、诗歌
今年读了7本,推荐以下:
阿巴斯的诗都很简单,像是俳句,也像是电影场景的速写(用他自己的话说“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变成意象”),由此,也适合翻译,适合“看”而非读。它们来自对世界纯然的凝视,并且没有更进一步、用修辞加以提炼与升华。有时他的诗仿佛停留在某个只可能在文字中停留的孤独瞬息里。
同一套的还有定位女性读者的红卷,这套选本很用心,篇幅短(每首诗基本都在两页以内)却色彩斑斓。“只用了片刻,我就成为你的篝火”——萨拉蒙
汉语诗歌的美妙体验,“惟意志 / 在完整的寓言里 / 与激情并骑奔驰过山川”
7、其他
虚构:
《山月记》:中岛敦用这些故事唤起了被文字照亮的内心,属于他,也属于任何被诱惑的灵魂,李徵、司马迁或是史蒂文森,那「幻想与语言的织锦」,是他流星般短暂人生中,最美妙的燃烧。
《包法利夫人》:同样是写出轨,托尔斯泰笔下,人人都有可爱之处,福楼拜笔下,个个都显得面目可憎。“不是两情相悦的爱恋,而更像周而复始的诱奸”。
《星辰时刻》:语言十分出色,“事实拥有声响,但事实与事实之间亦有私语。私语让我震撼”
《如此苍白的心》:合个人口味。说出的秘密是重燃的火,它照亮隐没在时光中的事件,它无法改变它们,但它介入当下,以缠绕的火光与暗影,以缠绕不息的语言和语言的幻影。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如果一般小说的写作是贴着X轴的话,索尔贝娄就像是在Y轴上,他通过小说上了关于人文素养和人生哲学的课,要尊重“永恒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只有出现转机才有意义”。
《懒人瑜伽》:我可能高估了杰夫戴尔,但他笔下那种温暖的丧很抚慰我。
托宾的两本《大师》、《空荡荡的家》:托宾的温柔有光芒褪去的黑暗,但这种黑暗又很宜人,《大师》里写亨利詹姆斯与船夫来到无人水域,将康斯坦斯的衣服逐一沉落,凝视它们的肢体在暗沉水面漂浮、打转,宛若幽魂,如此幽暗的场景,如此令人动容。在《采珠人》里写“未来即是异乡”,《新西班牙里》写长日将尽、狂欢落幕的郁郁,唉,击中心怀。
散文:
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读的时候我会想,他们认了吗?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无论怎么选,人生总会闪现出它的锋利与温柔。今年最感动的阅读,读这本可以同步观看侯孝贤的《童年往事》。
李娟的两本《我的阿勒泰》、《冬牧场》:今年最惊喜的收获吧,李娟的文字让人感到一手经验的强烈、丰沛与鲜活,起手之易,抵达之难,根本无处雕饰,我仍记得她写在远远地平线上看到孤独成点的牧羊人,“像刀锋在皮肤上轻轻划了一下”。
科普&艺普:
《未来简史》:畅销书,没什么可多说的,赫拉利梳理能力实在一流。
《认识电影》:刚需
《大灭绝时代》:特别值得推荐,这本书勾勒了人类这种发展过程中的月之暗面,“以其他物种为代价,无节制地获取自身的成功”,过度杀戮、物种入侵与破坏栖息地,枪病钢的自然版,而最恐怖的甚至不是灭绝本身,而是灭绝的速度。作者行文中的感性给我很深的印象,珊瑚排卵“向上飘落的雪”,大堡礁的星光“天彻底黑了,星星则亮极了,像是从夜空上穿透而出一样。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吐槽之旅,学了高/低语境社会的概念。
《费马大定理》:美妙的科普。“往正确的方向犯错误”可看做数学史的微妙概括,希尔伯特“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的宣言永垂不朽。
《乐之本事》:原来作者是张悬的哥哥,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通识,很感谢它陪伴我找回了听古典的乐趣。
附:
© 本文版权归 censored dump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censored dump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读书小记 (31人喜欢)
- 2024年观影小结 (14人喜欢)
- 历史之坟:鲁迅厦门合影略记 (11人喜欢)
- 透纳在陆家嘴 (11人喜欢)
- 【重发】幻想、喜剧与追忆——漫谈The Twilight Zone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