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年度观影榜单:各地区最佳影片榜
这是我写观影总结的第一年,希望这个事情能一直坚持下去,纪念一年以来的观影历程。 根据豆瓣记录,2017共观影353部,比去年增加了 152 部,共标记了 74 部5星、2 部1星。其中院线观影30部(钱包啊钱包),大多是科幻动作片。说是今年的观影,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前看过的补标、综艺或是短片,真正算得上电影的大概不到300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看了三部长剧《军师联盟》《虎啸龙吟》和《人民的名义》,挤占了不少时间。要把想看的剧和电影都补齐,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此榜单仅为本人在2017年观看过的电影(或剧或动画),有新片也有老片,评价的标准只是我个人的观影体验,非权威,无参考价值,单纯为自己做一个总结。 以下为完整榜单:

心迷宫(中国大陆)(2015) 曾经以为《烈日灼心》会是国产犯罪悬疑片的天花板,没想到《心迷宫》横空出世。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成本电影,100多万的制作成本,还不够大多数人买一套房子。 自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开始,多线叙事的电影就成为影坛一道别样的风景。宁浩用《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向盖·里奇致敬,最后却脱离犯罪,在喜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盖·里奇本人同样被资本收买,放弃了赖以成名的叙事结构玩起了剪辑技巧。可能悬疑片天生离不开小成本的土壤,没有钱拍更多的动作请更大牌的明星,才有机会专注打磨剧本以故事取胜。 以电影而言,影片的镜头逃不出廉价的质感,但从故事来看,已经找不出比这更好的故事和更合适的说书人。一个小山村发生的命案,与所有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线头虽多却多而不乱,交织到最后终于拼凑出答案,豁然开朗,听故事的乐趣也集中爆发。未来大家,忻钰坤也许值得我们期待。

目击者之追凶(台湾)(2017) 台湾电影市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大师频出,李安、杨德昌、侯孝贤等人,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华人导演,艺术成就世所共睹;另一方面,在商业片领域却缺乏一锤定音的大导演,不像香港那样人才济济,而且出品的影片多是纯情、小清新的爱情电影,在类型片的领域中还有待探索。 但其实,台湾和香港一样,也是一个建立了完整电影分级制度的市场。尺度最大的,香港叫三级,美国叫R级(当然还有尺度更大的NC-17级),台湾则叫限制级。本片就是一部限制级电影。 但限制级影片不等于没有其商业和艺术价值,观看限制级影片也并不是一件猥琐或丢人的事。内地因为缺乏电影分级制度,导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许多人们观看甚至热捧的电影,如《战狼2》、《美人鱼》,在美国上映时的分级就是R级,也就是限制级。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你就看了一部限制级影片。 本片打破了台湾市场十年的恐怖片记录,但相比恐怖,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部犯罪惊悚片。宽泛地讲,这也是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都跟这个罪案脱不了关系,《罗生门》似的叙事使得观众从一开始获得的信息就是不完整的,叙事者隐藏了对自己不利的部分真相。一个值一千元的故事,最恐怖的部分往往在最后,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翻开最后一页。 吐槽一句,本片的宣发做得还真是差劲,海报做得还以为是国产鬼片,再加上一个三俗的片名,真的很容易让人错过一部好电影。

暗战(香港)(1999) 八九十年代是港片的天下,本片可以算作是港片最后的辉煌。(《无间道》曾被视为救市之作,但最终也没能挽回港片的全面衰败) 两个男人,一个警察,一个犯罪者,却没有陷入警匪片的俗套,而像是双雄片一样,展示的是两个人的斗智过程。他们就像诸葛亮和司马懿,注定敌对却又惺惺相惜。身负重病、命不久矣的刘德华,处在男人最好的年纪,演技也已不再青涩,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魅力。刘青云饰演的谈判专家,在对决中总是略负一筹,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生动又真实。角色的魅力经过他们的演绎被放至最大,立住了角色也就等于立住了影片的根基。 本片同其他香港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撇去了港片癫狂过火的一面,而展现了香港电影少有的温情。被病毒宣判了死刑的刘德华,颓废放纵,游戏人生,魅力无限。而刘青云更像个温顺的老好人,看到刘德华咳血时的表情,惊恐又有些心疼。最终两人化敌为友,心照不宣地联手克敌,不论是角色还是观众应该都收获了无限的满足。 更何况,刘德华凭借此片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风光无限,开启了自己向演技派的磨练路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片对香港电影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深远。

杀戮都市:O(日本)(2017) 日本的ACG产业之发达,远超这世上任何国家。日本的漫画更是成为我们童年或青春记忆的一部分。而作为弹丸之地的日本,却是演化出了一条偏门的电影技术道路。与好莱坞的真人CG电影(如阿凡达)不同,日本更为偏爱全动画CG电影。为了游戏宣传发售的《最终幻想》系列电影是一例,本片也是一例。 《杀戮都市》原著漫画作为卖得最好的青年漫画,较之《火影》《海贼》之类的少年漫画,尺度大了许多,多了些残酷,少了些热血。本片根据原作中的“百鬼夜行篇”改编,电影的主角为漫画中的男二,而漫画主角则已在战斗中身亡。日本的电影市场决定了本片的成本不会太高,而在成本的限制下,本片的特效可算得上精细和惊艳。各种怪物和装备轮番登场,充分展现了这个世界中无尽的恐怖和压抑。 日本漫画多以设定取胜,本作的设定就给人强烈的吸引力和好奇心。根据电影的细节可以知道,主创们还是想把它做成一个系列的,只是不知道收成如何,但愿能把这个系列一直做下去。

釜山行(韩国)(2016) 曾经的港片在亚洲有多辉煌,现在的韩国电影就有多耀眼。 港片曾收获了“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评价,但随着香港电影的式微和韩国电影的崛起,这个评价恐怕要让拱手让人了。 韩国电影和韩剧是两个世界。(当然随着近年一大波优秀韩剧的涌现(《信号》、《请回答》等),韩剧已经逐渐摆脱了狗血的套路)韩影似乎专攻犯罪类型片,着重描摹人性中的恶,而且产出了大量有开创和代表意义的影片。《杀人回忆》最终也没有找到凶手的迷茫,《老男孩》极致的黑暗和压抑,《新世界》一黑到底的惊艳设定,《走到尽头》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处境,都让这个世界影坛的异类大放光彩,甚至成为各地争相翻拍的灵感源泉。 但谁也没有想到韩国会出产一部丧尸片,还是一部重工业属性如此浓厚的丧尸片,一部如此“正宗”的丧尸片。 在此之前,“丧尸片”仿佛是欧美的专利。大制作有《僵尸世界大战》《我是传奇》,中等成本有《生化危机》系列,小成本也有《死亡之雪》《温暖的尸体》等,各式各样层出不穷。就像“僵尸”是中华文化一样,“丧尸”仿佛也只有欧美玩得转。 但《釜山行》做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突围,更在大洋彼岸的神州大地上开出了花。作为2016年的现象级爆款,《釜山行》也有着浓重的借鉴痕迹,《雪国列车》和《僵尸世界大战》,可能都是《釜山行》的灵感来源。但,这并不妨碍人家拍得好看。 大投资,大明星和大场面,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也需要优秀的剧本和导演掌控力。人情冷暖中又不失希望,催人泪下又不至于颓废沮丧,这是《釜山行》的基调,也是韩国影坛的“主旋律”。有人说,《釜山行》代表了亚洲商业片的最高水准,此言不虚,任谁看完以后,都会对韩国电影生出敬佩,而对国产电影充满愤怒和无奈······

摔跤吧爸爸(印度)(2017) 国内市场第一部印度电影爆款。与漫威大片《银河护卫队2》同日上映,排片和票房连续两周逆市上扬,最终收获12亿,为前者两倍。这也再次证明了当今国内市场,超高口碑是真的能够带动超高票房的。 有笑点有燃点有泪点,将国人并不了解的摔跤运动拍得趣味横生,父女情带动叙事制造高潮,又加入了对印度女性地位的同情和思考,三观正又有趣,很可能夺得豆瓣2017评分最高外语片宝座。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法国)(2017) 在好莱坞越来越趋于保守的当下,拍摄一部高投资的原创3A级大制作已经是一件十分需要勇气的事情,放眼当代大导演,也只有诺兰敢于尝试。而虽为法国导演却一直拍摄好莱坞风格电影的吕克·贝松,自从打破了自己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陈诺后,就一路在放飞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吕克·贝松的辉煌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都已成为常温常新的新经典。作为当世大导演能够放下身段,耗资不菲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应该遭受嘲讽的事。 况且他还完成得十分漂亮。两亿美元的真金白银看得出来用在了真地方。选择两个不算脸熟的年轻演员作为男女主角,也显然是看中了他们的低片酬。影片改编自法国漫画,虽非原创却也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IP。在这个特效场面千篇一律的时代,想象力才是决定一切的胜负手。开场时与各种族会晤的画面,节奏极佳,精炼利落,两分钟交代清楚了故事背景。中段男主那一段长途奔袭,一气呵成,精彩绝伦,看得出的大手笔。故事虽然俗套甚至有些无聊,世界观却是独一无二的精致和宏大。虽然该片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空前的冷遇,但这并不影响吕克·贝松是一个勇气和才气俱佳的大导演的事实。 况且,法国影坛的商业片,可以说是由他和他的欧罗巴影视公司一手撑起的。

时空恋旅人(英国)(2013) 轻松有趣又带些温情的英式小品,适合全年龄层的所有人。 一次美妙的邂逅,一段美好的恋情。 时空穿越只不过是个小道具,最终的落点还是亲情。婚礼上的大雨让每个人都狼狈不堪,但男主问妻子想不想要一个更完美的婚礼时,却遭到了她的拒绝。幸福本就是个人的体验,只要身边的人是你,这个场景就无可替代。片尾,父亲将要老去,父子二人牵手一起穿越回小时候,再一次在海滩边漫游嬉戏,可能回想起来,那才是最值得留恋的时光。 笑过了两小时,不知不觉间已泪流满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一些小国,也贡献了可以代表本国电影产业的优秀之作,如《看不见的客人》(西班牙)、《天才枪手》(泰国)等,但因为我个人对这些国家电影不太了解,就不专门列入榜单中了,在这里提出表扬! 观影本就是一份私人的体验和记忆,有些影片有情感的投射,评价自然偏高;有些影片因为高期待而略感失望,评价也许偏低。无论如何,电影只是电影,在电影中寻找终极答案大可不必,影迷们心心念念的也不过是观影时的感动或感伤。电影是一项艺术,也是一门产业,何必当真,why so serious? 明年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