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 ( 作者:赵丹健)
重 读 鲁 迅 作者:赵丹健 已经不常去书店了,有质量的书越来越少,满眼都是装帧精美,特别是书名惊人,而翻开书后发现内容空洞甚至低级趣味,充满迷信色彩的“伪书”。走遍了整个书城,最后还是买了鲁迅的, 《朝花夕拾》和《野草》 。 回家一看,其实书橱里早已存着这两本了。 但毫不后悔,如同与相识已久的挚友重逢。 鲁迅是我从识字开始就最敬佩的作家。孩童的理解力有限,那时鲁迅的文字吸引我的,是他对童年和故人的回忆中的那份真, 对封建势力的极端蔑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父亲的病》, 《范爱农》, ……. 他有着别的作家所没有的真,语言简练精准,文字节奏沉稳,极尽白话但绝不苍白,整个文章的气氛是沉稳中充满生命力的。 这是我在那个年龄所能体会到的鲁迅文字所有的好,这些的好,已足以让我把他放在心上的第一位了。 虽然除了这些回忆性的散文, 那类与国民党当局和中国封建势力斗争的论说性文字,当时的我是看不懂的。就是现在,我仍是一知半解,因为那些文章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必须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方可理解。 鲁迅的小说不多,特别是长篇的更少。把笔墨当武器的鲁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展开一个个长长的故事,他那一篇篇观点鲜明,文字冷峻犀利的短文,便是对向封建势力和腐败当局的长枪和短剑。 这些年来,对于鲁迅,有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出来,抱着不同的目的,有的约略是想借着对鲁迅的否定,来引起世人对批评者的注意,这应该类似于当下那些经纪公司对艺人的炒作方式之一。 据说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已删去了很多鲁迅的文章。取而代之的众多文章中, 有那个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的文章,也许,武侠文化也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再读《野草》, 那些抽象的,有着沉郁画面感的文字,带着我与那时的鲁迅相遇,无需了解有关写作背景,文字便是说明, 曲折幽晦的象征里,那个时期的鲁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已表露无疑。 记得初次读其中的几篇,是在那个初二暑假的补习期间,说是补习,其实是全体上新课。 我那时刻意地不让自己读小说,怕上瘾影响功课,所以选了些短小的散文来读,可以随时读,随时结束。 而且,散文一直是我喜欢的文体。有个夏夜的晚自习课, 整个年段的教室几乎空无一人,因为都跑去学校操场看那时异常火爆的《射雕英雄传》,第二天,因为是前夜整个年段四间教室里唯一一个还在埋头读书的学生, 我受到了临时突击检查的年段长的表扬, 那晚我做完作业后,是在读《野草》中的一篇。 对我而言,这些简练深刻的散文,比起那些打打杀杀,莫名其妙,无休无止地结仇报仇的武侠片,有趣得多了。 现在才知道,《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端, 中国现代散文诗从1918年产生,到《野草》完成的1926年,共经历了八年的时间。经过鲁迅的努力开拓,新生的现代散文诗走过了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段路程。《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中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 而我一直只以为那是散文。 也许这就是我所受的最早的散文诗教育吧?! 后来,大学毕业那年,因为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毕业即失业,在这段时间里,不是中文系毕业,平日在校园里也不是那类文艺活跃分子的我, 写了平生第一篇完整的散文,寄给一家杂志社,意外发表了。之后的十几年里,为了生计奔波,已很少动笔了。十几年后的一天,有人告诉我在某本书里看到了这篇散文,我联系了编辑,表示感谢, 他告诉我说“你那篇是散文诗”。 我这才恍然大悟,我会写散文诗。 当我还不明白什么是散文诗时,居然写了散文诗,到那年已流传了十几年! 这些,是鲁迅教给我的。 毛泽东曾说“鲁迅是骨头最硬的中国人”。 读读鲁迅的那些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样的铮铮硬骨,满怀柔情,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几人能有?! 重读鲁迅,那种感觉,很安静,像是一个老朋友带给人的感觉,没有新鲜刺激,但真切中传递着力量。 当自己渐渐到了鲁迅当年的年龄,当年那个需要还是孩童的我仰视的鲁迅,已慢慢成了我的一位朋友,这位老朋友在这个时代,好像在被人渐渐淡忘,甚至被一些人当作不合时宜了。 而我们对于自己的朋友,是与旁人对他的评价态度无关的。 从孩童到今天,从中国到世界,仍没有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可以取代鲁迅在我心中的地位。 新买的《朝花夕拾》封面是一片淡紫色的花瓣,清新淡雅,沉静温暖。看着它,我仿佛去到了那个我向往的年代,“五四时期”,身着蓝衫黑裙,和一群同学一起,围坐在鲁迅周围, 看他轻轻点燃一支烟,听他慢慢地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