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春芳歇 ,万事不关心
在盛唐的诗人群体中,最喜欢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令人难以句诠。不仅仅因为他诗中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吸引着我,更重要的是,我与他极其相似。喜好音乐、绘画、诗歌。在这些领域我只是个刚刚入门的初学者,而王维则像是一位巨人,站在我的面前,在我心生混沌、意志消沉的时候,总能为我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在他现存的400首诗中,有早年时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的《从军行》、《使至塞上》,也有他晚年归隐后,享受孤独的《辋川集二十首》。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这首《竹林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在僻静的竹林中,无人陪伴,无人知晓,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想照。
这是作者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首小诗。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短短二十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挥笔,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这是一片幽深茂密的竹林。一切仿佛都是作者随意写出的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只有诗中大家才能将平平常常的词句写的如此高雅脱俗。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呈现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于神而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就应当在其意境中寻找。就意境而言,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宁静,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又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是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在查阅资料后方知,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就是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自古以来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一下子使画面感表现的更为强烈。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孤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 本文版权归 Lron Pillar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