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年亲子读书总结之一:作者篇
一晃一年又要过去了,坐下来意气风发地想写个读书总结,结果对着笔记本扒拉来扒拉去,发现今年一共才读了24本书,其中还包括8本没读完的。实在是太少了,太少了,当人家的零头都嫌寒碜。不过今年跟着肉卷,绘本倒是读了不少,没详细记录,200本大概是有的。索性写一写,给有需要的爸爸妈妈做个参考。
蔡澜老先生谈读书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作者论”的说法,既是读书,就要把这个作者的所有作品全部读掉,这样才算是读过了。我深以为然。读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读作者、读人生,透过作者的眼睛看过去,和自己读到的就又不一样了。所以总结的第一篇,先从作者说起。
一、几个作者
1、[日]宫西达也。代表作:《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神奇糖果店》

宫西达也算得上是日本不得不提的绘本作家了,看过的人都说他的作品好,可是我和肉卷偏就一直没入他的门。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很久以前慕名看了豆瓣高分电影《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没错,就是根据宫西达也的同名绘本改编的动画,目前的评分是8.8分。
当时大概是因为期望过高,自己也没当母亲的缘故,总体感觉就是整部电影情节很散,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当然也就更没有看出任何感动。后来有了肉卷,几次碰到这部经典绘本,也没想着带回去给肉卷读读,只把它当作又一部过誉的作品。
二是宫西达也的画风实在有些彪悍,太有性别倾向性了,真的真的不是女孩子的菜。尤其是最经典的恐龙系列,真的没办法从视觉上取悦女性读者啊。所以我深深地觉得,一个功利的绘本作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贴合年轻妈妈的品味,若非如此,他的作品是一定是没机会走到孩子面前的。即便对于大师来说,这也算得上是个问题。

所以,五岁半的肉卷拿起的第一本宫西达也,也依然不是他的主流作品,而是狼和一群小猪的故事。没想到的是,这本《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故事竟然出奇地好,绝对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当你开始享受某个故事馈赠给你的新鲜感时,也就意味着你开始接受这个作者了,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都读得格外顺畅。

宫西达也本来就是个旗帜鲜明的画家,上次去图书馆,肉卷一眼就看到邻桌小朋友在读宫西达也的作品,虽然没看过,但她就是知道,这大概就是大师的魔力吧。她用手指戳戳我,又指指书桌上那本偌大的书,那意思是说:这不是和我看过的那套书一样的作者画的吗?我便又拿来一本相同的读给她听——正是那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肉卷心不在焉地听着,我便越发忐忑,怕她像我一样不喜欢这个故事,没想到读着读着,竟读得泪目了。
所以宫西达也的作品,还是建议读的。不读的话,多少会有遗憾吧。
2、[法]埃尔维·杜莱。代表作:《涂鸦大厨》、《我是BLOP》、《天啊,这本书没有名字!》
和宫西达也一样,杜莱也是大师。
大师分两类,一类沉稳内敛,如东邪黄药师。一类天马行空,如老顽童周伯通。如果说宫西达也是前一种的话,埃尔维·杜莱就是后一种。

我一直认为,杜莱其实已经脱离插画家的范畴,上升到艺术家的层面了。他的作品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就连成年人也会乐在其中。在他眼里,书就是游戏和玩具,纸张只是载体,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很强的互动性,需要大朋友和小朋友去触摸、去感知、去创造。
最早接触杜莱是因为《涂鸦大厨》,也算是缘分吧,当时肉卷正迷画画,恰好就碰到这么一本艺术启蒙的书。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我从小到大梦寐以求的那种书。既不要刻板的临摹,又不是完全地自由发挥,在这本书中,杜莱会领着你一步步去探索每个基础元素的作用,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你将创作出一个怎样的蛋糕,或是一盘什么味道的意大利面。

在这场厨师游戏里,你既是主角,又不完全是主角,这种身份的穿插转换和对于未知的期待会不断刺激你的神经,让你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而这也恰巧就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啊。
之后又看了《我是BLOP》——一本毫无情节的书。一页页地翻过去,你可以看到色彩的融合、镜面的反射、解构与重构、诞生与消亡……
其实BLOP本身就是杜莱创造出的一种存在,或者说是意义。所以你既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低幼认知绘本,也可以把它作为对孩子的哲学启蒙,当然,这本厚厚的小书本身也是一部艺术展,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看得到什么,看得懂什么,就要靠读者们的智慧了。

和宫西达也一样,杜莱也是快六张儿的老爷爷了。有了时间的积淀,他们的作品总是要更耐读一些的啊。
3、[韩]白希那。代表作:《云朵面包》、《澡堂里的仙女》
白希那的作品,很丑。丑到什么程度呢?那天我在看《澡堂里的仙女》,肉卷跑过来冲着封面哈哈哈狂笑了一阵之后,便嫌弃地跑掉了。

肉卷是个故事迷,但直到最后,她也没再返回来翻翻故事的内容。白希那的故事是典型的亚洲人的风格,很淡,整个情绪是收着的,故事性也不是很强,像小散文,需要静下心来体会。所以这样的作品能得国际大奖并不奇怪,不受小朋友的欢迎也不奇怪。
白希那这样的作者注定是孤独的,她对于读者的期望很高,她期待别人能从她的故事中获得共鸣,因此也就更不愿意把话讲得很透,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她的抑郁症有关。

所以读完她的故事,你记住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事件,或一个场景。你只能让心中的感觉慢慢发酵,去糅合你自己的经历重新拼接成一个新的故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但是回到画面上来,白希那的作品又是充满童趣的,她喜欢亲手用粘土捏一个老奶奶,用零碎的布头缝一只小猫,又或者烤一炉香喷喷的面包作为故事的布景。在她的故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这好像是在玩童年时的过家家,通过创造另一个微缩世界,来还原内心的真实。

看她的书,像在看一幕幕小电影。对白希那来说,创作的过程,要比做出成品还快乐得多吧。
4、[中]刘旭恭。代表作:《到乌龟国去》、《好想吃榴莲》、《奶奶的护身符》
不知道是和刘旭恭太有缘分,还是中国的本土作家太少,我竟然在不相熟的情况下,读掉了他的三部代表作。我们的原创绘本本来就少,优秀的原创绘本就更少,优秀的原创图文作者就更更少,刘旭恭则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最早读他的《奶奶的护身符》,不觉得好,讲的是五百个罗汉保佑小孙子平安长大的故事。故事的最后,五百罗汉全都牺牲了,只剩下小孙子独自前行。这个故事太悲,又夹杂着迷信,其实不太适合小孩子看,幸好当时没注意作者,否则定是要加入黑名单的。
后来看《好想吃榴莲》,是因为肉卷那段时间对榴莲很感兴趣。故事的内容就更简单,一只小老鼠想吃榴莲,于是它就一直想一直想,想的整个人都魔怔了,满脑子只有吃榴莲这一件事。最有意思的是,刘旭恭竟然把这个场景表现淋漓尽致,以至于你读到那一页的时候,会自觉自动地加入夸张的表情和声调。结果就是这么一个场景式的绘本,让肉卷那段时间爱不释手,听了又听,尽管如此,你还是很难有欲望去了解这个作者。

直到刘旭恭出了《到乌龟国去》,他那台北人的慢热才逐渐消散开来,尽管还是一个温吞的故事,一如既往的水墨画风格,但故事的内核开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真是一部好作品啊!于是你开始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也有欲望把从前的绘本一一找来品读。当然,最想知道的还是,乌龟国的慢哲学,其实就是他与这个世界的一种对抗吧。
5、[英]安东尼·布朗。代表作:《我爸爸》、《动物园》、《威利的奇遇》
安东尼·布朗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看《我爸爸》《我妈妈》,也不觉得有多么的好,甚至画风略显老气。

威利系列呢,小猴子的毛衣也是有点土啦,不过故事倒还不错。看《动物园》,哇,一个个动物都画得好逼真啊,完全是可以玩写实派的嘛。

再往后看,老爷爷果然厉害,什么恶搞个名画啊,聊聊文学作品啊,简直都是信手拈来。想必不是出生在文艺世家,也该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人。结果翻翻履历,才发现人家最早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医生……
所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布朗爷爷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小宝宝认知启蒙看他也可以,休闲听故事看他也可以,学绘画技法看他也可以,来点艺术普及看他也可以……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经得起反复阅读,甚至是能伴随读者一生的。就像《威利的画》,懂画的不懂画的都能看出乐趣。以后带小朋友去美术馆,恐怕那些真品原作都要变成布朗爷爷的复刻品了吧。

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本安东尼·布朗是《威利的奇遇》,看题目还以为是一个冒险故事,结果翻开一读其实是一个个开放式结局的小故事,每当讲到最悬念的时候,故事就戛然而止了。你可以自己发挥去创造一个结局,也可以到现实中去寻找答案,因为每一页图画其实都是一部经典儿童文学。布朗爷爷就是这么友好地不知疲倦地去为你介绍这个世界,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让你忍不住追随他的脚步,去探究更多精彩。

(未完待续)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4 0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