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原文的讀者能否評價譯文質量
最近,圍觀了huaiyinghou 因對陳德文 翻譯的《晴日木屐》發表評論《拿周作人做卖点之前能否学学人家的语言功力?》 及,陳先生的回覆——《关于拙译<晴日木屐>的表述——致huaiyinghou先生》 ,由此引發的陳先生擁躉與huaiyinghou的口水仗,覺得有必要出來說這麼幾句。

首先,我以為不懂原文未必不能評價譯文的好壞。須知翻譯者在兩種文字間互傳消息,考查的原本就是其母語水平,和譯者操持同樣母語的讀者,當然有權利對譯者以母語譯就的譯文質量發表意見。

譬如許淵沖翻譯司湯達的《紅與黑》,結尾處,中性的「離世」一事被其譯為「但在于連死後三天,她也吻著孩子,『魂歸離恨天了』。」不佞也不識法文,但這樣的翻譯我能肯定是壞的。一個人設若不創作只翻譯,其水平如何,其實不難想見的。許淵沖本人就是不諳舊學又無詩歌創作的,那翻譯是什麼質量也是可以想見的,無論其本人如何施伐自矜,也無論其擁躉如何吹捧無已(許淵沖的翻譯問題可另文討論,茲不贅)。
對此,姑舉一例——在陳教授的回覆《关于拙译《晴日木屐》的表述——致huaiyinghou先生》一文中,有這麼一句話:
「早年见他(指周作人,默雨按)译《枕草子》开头几篇,用词老是『好玩』『好玩』的,因一时眼拙,看不出『語言功力』在哪里,遂从此放弃追索之趣也。」
這段文字,陳先生大抵是憑記憶寫出的,沒有覈對原文,因為周譯的原文是——
「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的雲彩微細地飄橫在那裡,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裡最好。有月亮的時候,不必說了,就是在暗夜裡,許多螢火蟲到處飛著,或只有一兩個發出微光點點,也是很有趣味的。飛著流螢的夜晚連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陽輝煌地照著,到了很接近了山邊的時候, 烏鴉都要歸巢去了,三四隻一切,兩三隻一切急匆匆地飛去,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飛去,隨後越看去變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沒以後,風的聲響以及蟲類的鳴聲,不消說也都是特別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有時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沒有霜雪也覺得很冷的天氣,趕快生起火來,拿了炭到處分送,很有點冬天的模樣。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來,寒氣減退了,所有地爐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為沒有人管了,以至容易變成白色的灰,這是不大好看的。」
能把原文中的「有意思」記憶為「好玩」,這事兒本來就很有意思,因為這樣的「誤記」恰恰說明了陳先生的母語水平。
-
华南虎 转发了这篇日记
评价译文也是多层次的(如译文准确与否——要懂原文;译文是否有病句——不需要懂原文,等等),不懂原文未必就不能评价。但要不要忘了评价的边界。
2018-02-02 16:32:14 -
来不及了快闭嘴 转发了这篇日记
设想这要是个匿名的讨论呢?自从网络上有实名认证,很多有趣的东西都变成了power play,互联网曾经给人拉平世界的错觉,然鹅三次元的power play怎么就不能插个网线来到二次元呢。
2017-12-29 1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