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 the time, share the boredom 等待戈多
kill the time, share the boredom 等待戈多
2017-12-28 Janrotte 一只特立独行得美鱼干

Kill the time,share the boredom
01Janro
最早接触荒诞剧应该是08年的时候,青春少年最喜欢的不过是小众而神秘,同时在那些压抑着努力的日子里,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学校也在尽力挖掘你的诗性词意,于是在我找寻着灵感的时候,发现了他——等待戈多。
十年过去了,原来依着等待戈多而写下的诗歌早就掩埋不见,多次想找,终也是无迹可寻,于是乎开始埋怨自己的随意与不珍惜,毕竟这诗歌早年也是得过武进区原创诗歌二等奖,当时还计较着怎就不是一等,怀才不遇,怀才不遇……
剩下的就是最原始的记忆,迟迟不来的那个叫戈多的,有点类似于暗黑童话的样子,如果我把高中也归类于“童年”,那戈多就是那童年阴影的源头。一个迟迟不来却又萦萦绕绕的,一个躲在高处俯瞰全人类的,比那小怪兽乃至午夜凶铃都要更让我不安,但这不安无关重要。
这就像我们在等车,倘若有个必须到达的地方,那个地方只有这一趟列车,我们就会一直等下去,车不来,我们就盼着,还不来,那就再等等,一直不来,我们就犹豫了,还要不要去,那是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啊,再等等吧,循环往复的等待,犹豫再三却没有办法摆脱等待的宿命。什么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如果不去会怎样?谁是戈多,如果不等会怎样?
02 Janro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
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我答应他,等他。
我毫无指望的等着我的戈多,
这种等待注定是漫长的,
我在深似地狱的没完没了的夜里等待,
生怕在哪个没有星光的夜里就会迷失了方向,
开始是等待,
后来我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
“希望迟迟不来,苦煞了等待的人”
——贝克特《等待戈多》

三姐妹和等待戈多的组合是最悲剧的,等待戈多已经足够令人绝望的,两个没完没了的人,就让他们一直等下去吧,就像在看玻璃罐里的小人,我们从来都喜欢置身事外,楚门的世界,只要我们不是楚门就好,玻璃罐里的就好好呆着,最怕倒映出自己的脸,身后竟也是被拨弄的假雪花。
同样是等待,为什么三姐妹会更让我觉闷抑,因为它不够荒诞,因为它有理有据,因为它因果承启。莫斯科是悬挂树上的金链,闪闪发光,莫斯科不是戈多,它存在着,模样清晰,三姐妹自觉才华满身,却无处施展,看不起他的哥哥,看不起身处的小城。如果把莫斯科类比北上广的话,一切就更清晰了。
戏剧的放大其实并不夸张,三姐妹的踌躇满志与碌碌无为映射的难道真的就是只说不动的悲剧吗?我觉得这应该不够,契诃夫应该没这么无聊去揭示这样一个无趣的道理,我们也不需要只极端地看因为没去莫斯科导致三姐妹的悲剧命运,因为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就是希望,安于现状和追求伊甸园的本质都是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行动会带来什么,现状又是什么,没有一成不变现状,正如不存在没有蛇的伊甸园。
“世界上的眼泪自有其固定的量。某个地方有人哭起来,另一个地方就必然有人停住了哭。笑也一样。(他笑)如此,我们就不要说我们时代的坏话了,它并不比以往的时代更糟糕。”
——贝克特《等待戈多》
03 Janro
剧末散场,有的人评看不懂,有的人睡着了。
我说看不懂的其实看懂了,睡着了的其实剧中人。剩下来我这种死撑的,花大量力气撑着眼皮,硬着身体,撅着脑袋,刷着豆瓣……
存在的意义莫不是戈多?戈多是谁?
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
其实,我感觉林兆华导演在很努力想把三姐妹.等待戈多积极化,比如一直在强调三姐妹的后代会承袭着她们的优秀,人类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两百年后,三百年后……可能大量巡演需要正能量吧,只是我个人认为想做纯艺术化的荒诞剧的话,不是很需要煽情。
荒诞剧诞生之初饱受非议,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看完了抓耳挠腮,我只是希望不要寻思着所有的剧本都有着语文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这样你所有的答案都会是正确的,生活本来就该这样,存在的意义自己找寻。
最后谈谈等待戈多为什么是两个人 (爱斯特拉冈 and弗拉季米尔)?
Personally, 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是疯子,两个人的一问一答才是思考。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尼采又说“上帝死了”。我想,所以贝克特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循环反复……
很努力在写,很努力感受,扫描二维码,鱼干陪你饮酒作诗话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