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电影《萨拉邦德》
《分崩离析的家庭场景》

《萨拉邦德》是伯格曼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婚姻生活》的续集,主角还是由那两位演员饰演,但都变得老态龙钟了。 伯格曼的电影向来有古典戏剧那种严整的形式之美,这部也不例外。他最喜欢的大师是瑞典戏剧大师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在是最有名的厌女症戏剧大师,他在揭露女性灵魂中的残酷、狡诈、阴险以及懦弱、愚蠢、虚荣的时候都是不遗余力。 但是伯格曼正相反,他实在太喜欢女人的,他的电影里面不可能没有女人,生活中想来也是,他结了四次婚,交往的女友更多。他的电影里也是什么样的女人都有,圣母和女战士、冷血荡妇和傻白甜公主病患者,应有尽有。有时作为祸水有时作为拯救者出现。但无论是好是坏,她们似乎都比男人强大。 既使是一个非常冷血,有才华,意志无比强大的男人——他总是长不大——一旦失去了女人的眷顾,就会跌得一文不值 。真正成熟的男人就像《公民凯恩》里的凯恩和《教父》里的教父在伯格曼的电影几乎找不到,最多只能找到一种戴着笨重虚假面具装得很成熟的“拿烟斗的络腮胡”,而且他们的面具最终一定会被戳破。 《萨拉邦德》里有一个隐藏的女人,老头的儿媳安娜,在电影真人并没有出现,只有遗照。她在这个家庭里面居于中心地位,所有的人都爱她,她的丈夫、女儿、公公。她是这个家庭的凝聚力所在,但是她去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破碎之家。她女儿现在正在慢慢长大成人,虽然既受爷爷喜爱又是爸爸的依赖,但她注定要离开家,不可能成为妈妈的替代者。 这个家庭之破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主角老头儿约翰和他儿子恩里克(也是一个老头儿了)之间糟糕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之所以糟糕就是因为他们都很孩子气,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孩子气。约翰老头儿因为儿子小时候狠狠地拒绝过他一次,就耿耿于怀了一辈子。而小老头儿恩里克性格懦弱和脾气反复无常,经常把什么事情都搞得一团糟,无法独立生活,一开始依赖自己的妈妈,后来依赖自己的妻子,再后来又依赖自己的女儿。他之所以对自己的父亲又恨之入骨,就是因为老头儿对他的缺点了如指掌而且从心底里瞧不起他。 同样恩里克一边恨自己的父亲一边谋求他的遗产。两个老头儿互相仇恨,既便是强大的儿媳安娜也没有把它们撮合在一起,孙女卡琳更无能为力。中间有一段是恩里克的独白很有意思,他半夜睡不着在床上回忆死去的安娜,并讲给女儿卡琳听: ……那天我有点醉,说了很多粗话咒骂该死的大学、同事们,还有我爸那个老混蛋。安娜一句话也没说,这让我更加生气。我当时想:“正在缝裙子的安娜在想什么?”她在想什么?也许是:“亨里克让人难以忍受。”接着她开口了:“每当你这样时,我就在想或许我不该嫁给你。”然后她走进卧室收拾行李。我试着阻止她,但她的举动明白的告诉我:“我走了,我要离开你”然后我用自己都没听过的声音说:“没人可以离开我。”“没人可以离开我。”“沒人可以转身离开我。”我坐在地上想着:“一切都完了...”我闭上眼睛想着:“她走了,安娜不会回來了。”但接着我听见她进了厨房。安娜在煮咖啡。她一句话没说,也许是想让我清醒。那晚上她没说一句话,只是继续缝裙子。安娜是个安静的人,从不多说什么。我们也无需交谈,彼此心里明白。我求她原谅我。像孩子哀求母亲:“我不会再这样了。” 这一段文字非常精确地表达出恩里克依赖症的特点,有依赖症的人会把一种稳定但并不正常的依赖关系看成是神的恩赐,但是因为害怕被抛弃(被人抛弃就是被命运抛弃)所以处于焦虑之中。他们的焦虑和疑神疑鬼都是由害怕被抛弃造成的。而他们在面对自己特别恐惧的局面常常表现得强硬、冷酷、装腔作势,仿佛这样就可以喝退吓人的鬼怪一样,这个就是他们总是表现得喜怒无常的原因。当然他们最常做的是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地求人原谅,而这只会不断累积他内心的羞耻感,于是他就变得更加厌世,自毁。这就是他的炼狱。 在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里也有这样的男人,一旦被抛弃就变得落魄,焦虑、喜怒无常和自毁。 再说老头儿约翰,这个人没有依赖症,但是他为人刻薄,情感缺失,有一种他自己都觉察不到的自私。这种自私的表现是他经常性地逃避自己的责任,遇到棘手的事他就一走了之 。对糟糕的关系,他不会下手补救,能逃就逃,对自己亲儿子的死活也可以不闻不问。但是有很多东西是逃避不掉的,特别是孤独。在电影的最后,这种痛苦不仅让他像野兽一样嚎叫起来。他说: ----玛丽安,玛丽安!...对不起吵醒你了? 我感到...感到剧痛!是来自地狱的剧痛,它比我更强大。从我身体的每一个孔钻出来,从我眼睛里、肛门里...就像精神上的疯狂腹泻,与这剧痛相比我太渺小了。 ----你怕死吗,约翰? ----怕,比什么都怕。 怕死,也是纠缠伯格曼一生的痛苦,他后期那些探讨人性的电影几乎都在触及这一问题。另一位大导演阿巴斯也提到死亡是他最害怕的东西,因为人对自己死后的遭遇一无所知。同样怕死的人可以从伯格曼的电影中找到很多共鸣,他不信天堂,但是他相信鬼魂存在,至少半信半疑。在他很多电影里都有鬼魂出现,《第七封印》就不用说了,《芬妮和亚里山大》里也经常出现父亲的鬼魂,但这是好的鬼魂,会佑护活人的鬼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有鬼魂,比如哈姆雷特的父亲,也是好鬼魂。不过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要借助鬼魂来完成故事感到十分不满。 伯格曼在剧组人员开会时说:“这个电影只有四个人物、十段对话和一个开场白一个尾声,但是我要求十分严格,大家一定要和我一样做到最好,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完成这些,你不要考虑其它的,只有一个要考虑就是工作。” 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有一个纪录片可以在网上搜到,里面有很多伯格曼指导演员表演的片断,很有趣,几乎都是手把手的教他们。伯格曼的电影就是戏剧式的电影。他的导师是戏剧大师们。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他揭示人的恐惧如何主宰人的生活和命运。 几乎每一种恐惧都制造一种人性缺失,或说者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几乎任何一种人性缺失都制造一种恐惧。与其说人们害怕孤独,不如说人们害怕恰逢孤独时突然来临的恐惧。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恐惧的人最好变得迟钝,想变迟钝有很多途径,药物、书、艺术等等一切可以让人深迷其中、装聋作哑的东西。因恐惧的存在,逃避才需要一些特殊的理解。 但是它太强大了,即便是最迟钝的人也难逃它的手心,就像电影里老约翰,他一直在逃避痛苦,逃避恐惧,但最终还是被抓住了,让他像野兽一样嚎叫起来。 片里其他两位女性也各有各的痛苦,卡琳遭受被束缚的痛苦,她难以逃离,否则内疚就会永久地纠缠她,玛丽安有一个在精神病院里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总之,人生艰难,要小心啊。 此文仅对其中的人物作一个概括,电影里有很多相互呼应的细节不宜剧透,到此结束。
-
Growing Ligh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2-31 17:59:06
NULLAN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活中并不存在守望者 (21人喜欢)
- 2024 年终总结 | 书和电影 (7人喜欢)
- 《商贩》| 【英】A·E·科伯德短篇小说推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