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 (格雷戈·麦吉沃恩) 摘录
《精要主义》 (格雷戈·麦吉沃恩)
简单来说,这位导师建议他只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忽略其他一切别人要求的事。
更少,但更好
世间事务和机会之繁多,远非个人的时间和资源所能及。尽管其中不乏好事,有些甚至非常好,但绝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琐事,重要之事少之又少。
学会区分差异——过滤筛选所有选项,并从中择其真正精要之事而为之,是精要之准则。
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成功会让我们偏离最本质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初曾是成功的源泉。
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过量,而是观点过多。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说“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让你在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之事。
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人们对其价值的评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因此要放弃就更难。
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写过这样的诗句:“告诉我,你要干什么/在这野蛮却宝贵的人生里?”
拥抱三条核心真理:“我选择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以及“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宇宙中存在的绝大多数事物——人类的行为和其他一切力量、资源、观念,都没有什么价值,也产生不了什么结果。只有少数事物效果非凡,影响巨大。 ——理查德·科克
有时候,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在现实中,接受任何一个机会都无疑需要你舍弃其他几个机会。
每周5天,每天从早上5点到下午1点共8个小时,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专心写作。我给自己定下的基本规则是:直到下午1点前,不收发电子邮件,不接打电话,不安排约会,拒绝任何打搅。这样的状态也并不是总能实现,但是这种规则却产生了奇效。我设置了电子邮件自动回复,向对方解释在本书完工前,我将一直处于“修行模式”。这种方法给我带来的自由,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倾听话外之音,领悟言外之意
非精要主义者也不是不听,但是他们听的时候,总想说点什么。他们会因为无关的噪声而分心,而且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他们听到的,是最大的那个声音,但得到的,却是错误的信息。由于急于做出反应,他们抓不住要领。结果,套用刘易斯(C.S.Lewis)的一个隐喻,这些非精要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洪水泛滥的时候拿着灭火器跑来跑去,弄错了事情的关键所在。
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记者
在写日记时也应追求“更少,但更好”,
要捕捉标题,寻找自己每天、每周的生活中的导语。微小的、不断增加的变化一时很难发现,但是久而久之,就能产生累积效应。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NO。”
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在书中,作者主张如果你只对一件事情充满激情,而且你又最擅长它,那么你就应该只做这件事情。
当别人让我们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个要求和自己同他们的关系搅和在一起。有时候,它们看上去是如此的相互关联,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拒绝这个要求并不等同于否定这个人。只有当人们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的时候,才能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然后另行找到勇气和同情来传达它。
不要问:“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会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要问:“如果我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去得到它?”
我在一块大理石中看到了一位天使,我不停地雕刻,直到将它释放。 ——米开朗基罗
一个优秀的电影剪辑师会让人很难不去看重要内容,因为他已经淘汰了除了绝对必须存在的元素之外的一切东西。
成为自己人生的编辑,也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谨慎克制。方法之一,就是编辑自己要插手干预的那种倾向。比如,当我们被拉进一个电子邮件话题时,要克制住常常会有的那种第一个回复全部的冲动。参加会议时,克制住想插话的冲动。我们可以等待,观察,看看情况怎么变化。少做,不但是一种效力强大的精要策略,而且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编辑策略。
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样一些人,和他们维护关系要比跟其他人费劲。这些人总是把他们自己的问题当成我们的问题。
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帮助别人。我们当然应该为别人提供服务,关爱他们,使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别人把他们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纵容他们。
作家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在《界线》(Boundaries)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一次,一对父母过来看他,希望他能“治好”他们那位25岁的儿子。他就问:“为什么孩子没有一起来?”这对父母说:“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在听了他们的讲述之后,克劳德得出结论,这结论让这对父母很吃惊:“我觉得你们的儿子是对的。他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们……你们付钱,你们焦急,你们担心,你们计划,你们费尽心力让他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他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你们已经从他那里把问题接过去了。”
不管是谁想要榨取你的时间和精力,来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筑起篱笆。不是在他们提出要求的时候,而是必须提前筑起篱笆,清楚地划分出哪些是超越了界线的,以便将浪费时间和侵犯界线之事阻挡在关隘之外。不要忘了,迫使这些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于你有利,也于他们有益。
没有界线,就没有自由
如果我们不在自己的生活中设定界线,那么就只能被囚于别人替我们设定的限制之中。相反,如果我们有了清楚的界线,我们就能自由地从整个领域中进行选择,或者从我们精心选择的要去探索开发的全部选项范围中进行挑选。
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运用这种动力创造下一个胜利,再下一个,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把这个方法用在了他们的电影中。这些电影的创作不是开始于脚本,而是开始于情节串联图板,或者叫做连环漫画版电影。他们尝试各种想法,并观察哪些有效,在小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实验。然后,做出一个影片放映给小规模人群看,以便提前获得反馈。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快的长进。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迪士尼幻想工程的首席创意顾问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说:“实际上,我们不是在完成电影,而是在发行电影。”
教练还给菲尔普斯睡觉时和一醒来时想什么也设定了常规,称之为“看视频”。当然,并不是真的有录像带,而是对完美比赛进行一次想象。在精致的细节和缓慢的动作里,菲尔普斯想象着每一个瞬间——从跳台上的起始位置,到每一次划臂,一直到浮出水面,沐浴着胜利,任由水珠从脸上滑落。 这样的精神常规活动,菲尔普斯并不是偶尔才做,而是每天上床睡觉前、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做,几年来一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