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记
最早对臭鳜鱼有印象,大概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某节英语课——张老师(女)讲到张老师(男)在某次他们一起去安徽学习,主办方请他们吃饭,上菜的时候热心的男张老师好心的帮忙递了一下服务生手中的盛着臭鳜鱼的盘子,自此,到他们一行人离开饭馆到达酒店,男张老师那只递了盘子的手,都是臭的,是那种不用努力闻,一个不经意都能感到的臭。当初老师讲这个插曲,是为了让我们形象的去记忆某一个单词,可时至今日,我只记住了臭鳜鱼。
这一两年再一次因为“臭鳜鱼”三个字让我食欲大动,是吃过螺蛳粉之后,看到有文章写吃着又臭又香的食物排行榜前三——臭鳜鱼,螺蛳粉和臭豆腐。(如果诸君中有觉得臭豆腐闻着不臭,那一定是你吃的不正宗。关于臭豆腐的二三事下次再讲。)那我既然见识过了后两者有多么的臭,但吃起来又是多么的令人食指大动,就决心一定要看看臭鳜鱼的庐山真面目。
不务正业这个词大概就是给上课既不认真又认真的同学最恰当的形容。因为那节臭鳜鱼之课讲了什么英语知识我不能说我不会,毕竟贯通的知识是整体内化了,但前后截断的回忆单节课,是真没印象,可以算是不认真。但是关于臭鳜鱼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甚至老师当时形容它的画面,依然清晰可寻。于是我知道,就算我没有去过安徽,我也可以在某宝上怎样买到正宗的臭鳜鱼,还是真空包装。这并不需要很努力的记忆,我把它归结为好食者的先天本能。
几天前的双十二我终于想起被我遗忘多年的臭鳜鱼,从我开始搜索它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在老爹的耳朵边嘚啵嘚,可谁知自小在南方长大的老爹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吃过三十来斤的鳜鱼,一并获知的还有鳌花鱼(鳜鱼别称)之所以叫鳌花鱼,是因为它的鱼籽呈花型。哎,“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都多”用在老爹和我的身上是一点都不过分,显得我好像只知道吃,但却连吃也没搞懂。
坦白讲,今天快递到的时候,那个快递箱子我都是不愿意碰的,虽然那离碰到鱼还是有距离的。我打定主意从拆箱到做好鱼再到最后的刷锅都推给老爹,并在他下班回来之后头头是道的讲了一遍我的“一条龙”歪理,吹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哈哈哈,我老爹属于典型北方男人,话不多却心里门儿清,于是又一次纵容了我的懒与“避臭鱼”行为。
不负所望的是,从取鱼到烹饪再到装盘,每一步都散发着臭。当然,最后一步就有夹杂着香味儿了。(这个香主要取决于第一,腥味去的好;第二,在烩制前需要先煎一下鱼,是煎炸之物油与鱼的香气。)因我本身属于那种不敢看恐怖片但是如果有并使我对其产生好奇,我会捂着眼睛但又露出手指缝隙的那一类人,所以我全程不碰此鱼但却是每个环节都去闻闻臭味儿的程度,并在老爹的嘲笑中,留下一个“臭,真臭”的评语蹿出厨房。补一句:准确说,是鱼头与鱼身连接处,臭中之臭!
至于鱼吃着怎么样,真不愧又臭又香的食物代表!不仅嫩且只有一根主刺,是不会吐或怕鱼刺者的福音。唯独在最后浇汁的时候酱油别放太多,否则你将无法分清蒜瓣与鱼肉(鱼肉呈蒜瓣状),不过诸君不介意吃蒜的话请忽略。此外,倘若没有一个好的大厨,口感也将大打折扣。(至于我老爹的厨艺,能把我这么挑食(用伦瓢的话讲叫难伺候)的人喂胖,应该是明证了。)
如果没有前缀那个“臭”,我们每个人平均接触到鳜鱼应该是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开始。可惜童年总是玩性大发,只好奇蓑衣的样子,也想找来试穿,现在再想起,就变成舔舔嘴想象河里的鳜鱼能有多肥。要我说,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在一个山明水秀,屋前屋后遍植桃花的地方开一间餐馆,我虽不会像孙二娘败坏到用人肉填满客旅饥肠,但也要用臭鳜鱼伴着花香美景,小坏的使人体验一把色香味均不能对齐的滋味儿!
这一两年再一次因为“臭鳜鱼”三个字让我食欲大动,是吃过螺蛳粉之后,看到有文章写吃着又臭又香的食物排行榜前三——臭鳜鱼,螺蛳粉和臭豆腐。(如果诸君中有觉得臭豆腐闻着不臭,那一定是你吃的不正宗。关于臭豆腐的二三事下次再讲。)那我既然见识过了后两者有多么的臭,但吃起来又是多么的令人食指大动,就决心一定要看看臭鳜鱼的庐山真面目。
不务正业这个词大概就是给上课既不认真又认真的同学最恰当的形容。因为那节臭鳜鱼之课讲了什么英语知识我不能说我不会,毕竟贯通的知识是整体内化了,但前后截断的回忆单节课,是真没印象,可以算是不认真。但是关于臭鳜鱼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甚至老师当时形容它的画面,依然清晰可寻。于是我知道,就算我没有去过安徽,我也可以在某宝上怎样买到正宗的臭鳜鱼,还是真空包装。这并不需要很努力的记忆,我把它归结为好食者的先天本能。
几天前的双十二我终于想起被我遗忘多年的臭鳜鱼,从我开始搜索它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在老爹的耳朵边嘚啵嘚,可谁知自小在南方长大的老爹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吃过三十来斤的鳜鱼,一并获知的还有鳌花鱼(鳜鱼别称)之所以叫鳌花鱼,是因为它的鱼籽呈花型。哎,“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都多”用在老爹和我的身上是一点都不过分,显得我好像只知道吃,但却连吃也没搞懂。
坦白讲,今天快递到的时候,那个快递箱子我都是不愿意碰的,虽然那离碰到鱼还是有距离的。我打定主意从拆箱到做好鱼再到最后的刷锅都推给老爹,并在他下班回来之后头头是道的讲了一遍我的“一条龙”歪理,吹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哈哈哈,我老爹属于典型北方男人,话不多却心里门儿清,于是又一次纵容了我的懒与“避臭鱼”行为。
不负所望的是,从取鱼到烹饪再到装盘,每一步都散发着臭。当然,最后一步就有夹杂着香味儿了。(这个香主要取决于第一,腥味去的好;第二,在烩制前需要先煎一下鱼,是煎炸之物油与鱼的香气。)因我本身属于那种不敢看恐怖片但是如果有并使我对其产生好奇,我会捂着眼睛但又露出手指缝隙的那一类人,所以我全程不碰此鱼但却是每个环节都去闻闻臭味儿的程度,并在老爹的嘲笑中,留下一个“臭,真臭”的评语蹿出厨房。补一句:准确说,是鱼头与鱼身连接处,臭中之臭!
至于鱼吃着怎么样,真不愧又臭又香的食物代表!不仅嫩且只有一根主刺,是不会吐或怕鱼刺者的福音。唯独在最后浇汁的时候酱油别放太多,否则你将无法分清蒜瓣与鱼肉(鱼肉呈蒜瓣状),不过诸君不介意吃蒜的话请忽略。此外,倘若没有一个好的大厨,口感也将大打折扣。(至于我老爹的厨艺,能把我这么挑食(用伦瓢的话讲叫难伺候)的人喂胖,应该是明证了。)
如果没有前缀那个“臭”,我们每个人平均接触到鳜鱼应该是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开始。可惜童年总是玩性大发,只好奇蓑衣的样子,也想找来试穿,现在再想起,就变成舔舔嘴想象河里的鳜鱼能有多肥。要我说,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在一个山明水秀,屋前屋后遍植桃花的地方开一间餐馆,我虽不会像孙二娘败坏到用人肉填满客旅饥肠,但也要用臭鳜鱼伴着花香美景,小坏的使人体验一把色香味均不能对齐的滋味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