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送别——2017年个人阅读札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017年到最后要写这一年的例行阅读总结时,不曾想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原本计划的 勺子 没有出现,反倒是出现了一个乌龙:


勺子 其实是指原计划2017年更多地读古诗,但没成想当时就搞了个 乌龙 ,我是一个多么口是心非的阅读者啊,这一年走来,其实更多地还是放在了 新小说 上,因为这一年出了很多 午夜派 的东西,除了 贝克特全集 剩余的几本,又出了西蒙、莫维尼埃、 阿尔芒德罗斯、奥斯特的作品,明年预期 艾什诺兹作品集 会出版,对我这种 新小说 脑残粉而言是非常的乐趣,年底和四哥闲聊,侗爷依然在坚持着 午夜社 的引进出版,内心非常感慨,这已经是近些年来如此大规模地出新的作品了。
2017年其实这一年的阅读旅程非常不平坦,到年中一段时间根本静不下心去阅读,浮躁迷茫困顿的情绪弥漫着一段时间,包括八月份换了房子后,地铁阅读就基本消失了,可能还有工作上的迷茫也对整个心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实到最后如何实现自愈的我也没太明确,只是因循自己的状态起伏选择着文本。总体看,今年的阅读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多结构性的变化,也少有阅读乐趣方面的拓展,基本还是在之前的边界之内,突破的兴趣点是有的,只是似乎还是老问题,如何串联。
年底拿到了 金斯堡诗全集 : 1947-1997 ,三本大砖头,回想起当年自己为了的那个姑娘差点放弃了四川文艺版的《金斯伯格诗选》,想来自己当时也是可笑,我是否太屈从于一种意志的专注。所以,其实你看,2018年我到底要指向为何,这期反而不做框定,因为我真的期待太多不一定,也不一样,如此说来,要尽快送别这踌躇不安的2017年,而这个 送别 则是近20年后发现 唐朝乐队1999年那张《演义》的精彩,我们都太唐突了这张专辑。
如果拿这本当做Eco入门,可能多半会是一种结果,引人入胜。但如果你读过之前的六部小说,肯定会对这本嗤之以鼻,拿着《傅科摆》或者《玫瑰之名》,哪怕你拿《布拉格墓园》都会嫌弃这本的简约。确实这本看虽然是阴谋论的路子,拿媒体开涮,揭露其行业内幕,为博眼球而制造谎言,题材可能略显乏味,最主要的是Eco这部没有采用其惯用的博学套路,大家会说功力大减, 会说你干嘛不去旁征博引,因为你如若能把维梅尔卡特骑士延展开来,可能又是一部《傅科摆》...但那样也就不是《试刊号》,这一本作为他的最后一本在我看来短的恰到好处,当然也有我毫无理由的迷恋有关吧。
奥斯特这本刚读几段,就是我喜欢的 午夜派 的范儿,人物发干,从叙事角度看非常平淡,也非常琐碎,可能在法国人看来这就是生活,个体的冷漠,麻木都是其生存的状态,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了,两性之间或者朋友之间。看到最后我其实到没感觉完全那种幽默感,而是想到路易 · 马勒在《鬼火》那里两个朋友谈话的片段与现实中我及朋友之间的谈话完全一样的状态,这可能就是法语小说的状态。
福莱特这套 世纪三部曲 的第二、三部,前后跨度不到2个月就出版了,我基本上也是第一时间就读起来了,最近这几年福莱特和大陆作家吴蔚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 这个系列原本今年是能追完的,结果耽误了。倒是福莱特这套今年超乎预期完成了,无论如何整个三套书能让你串联起20世纪的历史,如果说有瑕疵的话,可能第三部写得略显仓促,当然也和我们身处的时代离自己很近,所以会有一些自己主观的认知,我们会更多地依据自己的局限性看这第三部吧,但我还是把它们一起放到这个列表里。
迪伦拿了 热被窝 ,估计大陆很多出版社的编辑都哭晕在厕所里吧,首先他是个音乐人,其次迄今为止只出过一部 编年史 自传,所以河南大学出版社恰到好处地获得了加印。2017年,大陆出版了几本和迪伦相关的作品: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鲍勃·迪伦:诗人之歌》、《曾几何时 : 鲍勃·迪伦传》以及这本,作者罗伯特·谢尔顿也是老炮儿了,这本据说写了20年,甚至得到迪伦本人的认可,读过之后确实感觉书写得很客观,不落传记的俗套,虽然有些艺人名字翻译的有些奇怪,但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五月风暴,我第一次接触应该是通过 三联社 那本《法国1968 : 终结的开始》,写得很棒,后面的分析都比较吸引我。这段历史沃林算是重新梳理,不再只是说自由、和平、反帝等激昂之情,也不是一味打压,更主要的是关注巴黎知识分子所理解的 毛思想 。戈达尔对那个时期拍过《中国姑娘》,2003年那部《野蛮入侵》算是对戈达尔的呼应,讽刺似乎不是目的。但就沃林的分析看,这种对毛思想的崇拜并非意识形态的变异,而根本就是拿来主义,未加分析和理解,这是一种无奈之举,痛苦的迷离,这当属文化范畴。
河南大学出版社这套 人文科学译丛 ,从改为小精装后,算是从卖相上征服了我这种 外貌协会 。无关乎内容,单就书籍装帧而已,大陆出版界2017年应该是做得很好了。朱利安之前接触不多,这本算是开始,通过了解发现此公专注汉学,很是能写,北大社、华东师范社均引进了不少本。这本起初以为是写中西绘画的分析,仔细读进去,其实发现只是借助分析中国文人画,来探讨中西哲学的,他对中国文人画里的 有无 分析很有启迪。
其实这是买的套装,里面还有本 《<芝加哥规划>与美国城市的再造》。这算是2017年为数不多的一些阅读乐趣的拓展吧,这本说是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奠基之作,创立于 1909年 ,得有100来年了,据说时至今日,这张著名的规划图仍挂在芝加哥规划局。 前几年买过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当时的初衷就是想看看我们自己的规划是多么傻X的,翻看了半天这本书,好像也不得要领,八成还是得专业人士能看明白。
姐们儿看我朋友圈发这本,回我 爆炸头 都出了。我想也是,按说应该会审查不通过吧,里面讲Metallica一起泡妞,詹爷那段太逗了。我这姐们儿特喜欢枪花,而之于我,记得买第一次买他们还是9.8一盒的大陆引进版,Use Your Illusion I吧。打口好像真没买过,多数听的是互联网。枪花我还真不是太喜欢他们,唯一的乐趣在于那几年 通俗歌曲 里的段子,比如他们和Nirvana逃票,比如传奇的翻译:干死个骡子...Slash写得挺原始挺粗糙,这种文风读起来才舒服,才摇滚。
从 劊子手偵探 这个系列开始我深深地迷恋刽子手这个话题,应该是和对中世纪的脑残意淫有关, 当时在大陆能看到相关资料有限,只能依托普茨的这个系列来了解,无法判断是否准确,再到这本学术之作,倒是印证了普茨的专业程度。其实今年还出了一本克洛德·库埃尼写的《巴黎刽子手》,是本小说,写得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刽子手桑松家族的事情,因为作者的文笔精彩,立即买了他的《大赌局》——而哈林顿这本学术作品其实也是写得和小说一样,让人手不释卷,读得精彩。
今年双十一把《全唐诗》下了,期间发现了这本,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当了父亲后,开始给女儿选择玩具,乐高是绕不开的,甚至我也此间买了 黄色潜水艇 那套玩具。作者俩兄弟即是资深玩家,还是投资人,能看出来对乐高的人仔如数家珍,这本完全百科全书式的,对我这种人来说倒是没想过收藏,但了解其中的文化和知识还是很有乐趣的。
维勒贝克,那是在世纪之初买的海天社的《基本粒子》,当时在和平路的素质教育书店,映入眼帘的是书的尺寸,很窄那种,我对这种尺寸偏好,翻看下介绍写得很吸引眼球,索性就买来读起来,期间的色情味道还是很浓郁的,但是很明显这是我喜欢的作家,随后就陆续买他的作品,保持着对他的喜爱,其实到了这本,没读之前我内心是有动摇的,我可能需要维勒贝克的变化,不再执着于性而有所主题的突破,开篇依旧是他之前那种性冷淡风的男主人公,本以为会是江郎才尽之作,不想主题多线交叉着欧洲发展的终结以及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读到最后想起戈达尔在 蔑视 结尾的车祸,要是开始的加油站恐怖袭击放到小说结尾可能会更有趣——这部在我看来可能最具深度。
我其实不太喜欢看访谈,这部能入选,可能和库斯图里卡 、 考里斯马基访谈的精彩有关吧,基本这些导演除了哈内克,都是我喜欢的,片子也基本都看过,最近看的是贝拉 · 塔尔那部《都灵之马》,起因还是看了朗西埃的那把论述他的小书。考里斯马基说话的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很简单也很直接,而且通过他的访谈让我对他的电影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比如他的人物很少话语,很少道具情节也很简单,居然是因为他没有钱,能这么坦诚也是不多见了。 杨索的谈话在我看来乏味无聊至极,完全一副故作高深的嘴脸,倒是通过这本让我对哈内克的恶心感大大减少。
看到是午夜出版社的作家,我基本不会犹豫就买下,事实证明这个逻辑不会错。《一个夏天》读了一半本以为会是海史密斯的《天才雷普利》的悬疑谋杀,不像确是Ozon那种略带紧张的黑色幽默;至于《亲爱的丽斯》完全是侯麦那种文艺小品,美得短促,蕴含味道,其实看完《亲爱的丽斯》 ,也会发现《一个夏天》其实就是《夏天的故事》。这是法国小说或者说法式文化的傲骨,近乎白描,润物无声,欲望简单,快乐单纯。四哥说侗爷已经买下作者最新作品的版权了,这次我能要个侗爷的签名吗,还是给他包销个几本?
同期南大社除了这本,还出了本《不可能性》,那是本散文集,这本是小说。巴塔耶经历了西班牙内战,还有两次世界大战,能感知到文本透漏的迷茫和痛苦,唤醒着我们每个人虚弱的疲惫,巴塔耶并非纠结于个体的死亡,而是生者必须去直面自己的消逝,托普曼酗酒,纠葛在三个女人之间,日复一日的虚无中折磨着自己,仿佛一只荒原困兽...莫非高旗也喜欢巴塔耶吗?
德国佬写的这本非常引人深思,这不全是某个机构的问题,侦查人员的疏忽完全仰仗法官的裁决也不是办法,而且整个机制都存在舞弊,审查机制和专业度的提升才是关键,很有启发,立马就入选我的2017年TOP15;同期读了《阿加莎的毒药》这本居然比我预想的好读,抽丝剥茧,对相关案例做了分析,又引起了我重读这14本小说的欲望,想到Eco写 Name der Rose的初衷竟是他想毒死一个修士,奇怪,下毒一般都是女人诶!但如果按达恩史戴特的视角看,《东方快车谋杀案》算是错案吗,是否有舞弊之嫌?
今年破例Top15之外外加一本,算不到16,只是外加而已:
我对 午夜出版社 的喜爱,当然源于上世纪末在天津翻看的那本《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里讲到的格里耶为代表的 新小说派 ,这当然就是膜拜午夜的初衷,只是本以为曲高和寡的出版社会是发轫于前卫文学领域,不曾想即使读过维尔高尔的《海的沉默》,也没想到其建立这家初衷是抵抗运动,这次读了他写的这本,对这家出版社有了不同的认知,所以虽然可能不是多么精彩之作,而是一段历史和心路历程,让人很激动万千。
今年的札记也做了修改,还是截止在阳历年内,但破除了必须是2017年新书的边界,注重阅读过的总结。本期如前所述,不再做新一年的阅读乐趣框定,只是很是期待艾什诺兹的作品集出版吧,这也是我喜欢的作家,同样不再想啰嗦感谢爱人对我的包容和理解了。起草这份札记的时候恰好了解到窦唯的不一样乐队要在2018年元旦发行两张新专辑《麻姑符》、《和合秋月》,如此——
希望2018年能不一样!
© 本文版权归 Gingindin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