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刻
想要躲避又想要追逐的时刻。
苏州有一种公交车站台,建在马路中的绿化带上。园区本就没什么行人,等车的时候,身边只有汽车飞驰而过扬起的风。回忆起来的时候,风和车尾灯的光线一样,拖得很长很长。天色渐渐暗下来,苏州的河边树上常常挂着菱形的小灯,但倒映在水里,并不如车与楼的灯光炫目。
刻意装饰城市的灯光的美丽,成为了一种疏远的美丽,时刻提醒着自己作为观看者、作为游客的身份。而那些归家途中的车灯,虽说看见时会感到刺痛,但回忆起来,比起挂在树上的冰冷的灯光,它却能勾起向往之情。
但那是在特定的、华灯初上的时刻才会有的感情。天应该是通透的墨蓝色,厚重的云或是稀薄的烟装点着,而人间,绿化带拦起的柏油路上,私家车连公交站台都不侧目一下,在将近的天光与新亮的路灯中,急迫地驶向某个小区。把车安心地停进照不见天光的地下车库。察觉不到时间的地下车库,仿佛时间也停止了。因为到家了。
而以前,到家并不是什么愉快的回忆。十二三岁的时候,下午放学总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常和我一起走的两个女生推着自行车,三个人边聊天边走到站台。五分钟的路,能花上快二十分钟。站台上的学生都坐车走了,我看着一辆又一辆进站又开走的1路公交车,不安地无视了它。我们三个就是这样,不顾公交车的到来,一直一直说话,说到没有话题时,就变成了女生之间的互相撒娇。那样的聊天,又被路边的奶茶店和糖葫芦店标记着,天色越暗,那些店的灯光就越显得明亮。
于是我每天坐上公交车时,都是几乎天黑的时刻。那时也是下班高峰期,1路公交车经过的线路上,汽车和公交车在马路上被一个接一个的红绿灯截断、堵住,只有电瓶车和自行车在机动车之间穿行。这些场景又伴随着那条路上延续了许多年的烤鸭店的味道,仿佛在提醒不管被堵住还是从堵车中溜走的人,都是为了赶紧回家吃饭。当年从不知道饿的感觉,如今想来,“想赶紧吃上晚饭”,真是世俗又温馨的愿望。
但是,十二三岁的我,脑子里除了“学习、看书、文艺片、写作、喜欢的人”就什么都没有了的我,每天都在为回家晚了而担忧。记忆中,到家时,经常被已经在准备晚饭了的妈妈严肃地质问与训斥。然后每次都以各种各样的托词糊弄过去:打扫卫生、老师拖堂、公交车难等、路上堵车。解释得久了,这些托词说得连我自己都有些信了。于是,站在站台边与女孩子聊天的场景,几乎被自己悄无声息地抹去了。
前几天自己做完饭时,天色也变成了深蓝色。不太看得清了,才察觉自己的眼镜上蒙了一层油。摘下眼镜细看时,突然想到更小的时候,爸爸每次做完饭,都会皱着眉头、认真地抱怨:“你看,一层油!”我当时对这些生活琐碎完全不在意。现在想来,觉得黄昏时黯淡的天光、小时候家里并不太明亮的光,与爸爸眼睛上的一层油珠,有了相通之处。
好像与黄昏相连的,并不是暧昧的、富有解读性与浪漫含义的时刻,而是最庸常的、如今想来甚是忧愁的时间段,人们在赶着回家,而曾经拖延着不想回家的我,如今样的天色里不知道该向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