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乃是出自我们的先哲孔子之口。简言之,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话语,不可否认,这句话在当今世界依旧是至理名言,也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及魅力:它能代代相传,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践行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变得更宽容,不那么苛求,自己也更容易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我们能求同存异,善于拿捏同与不同的分寸。我们生活在群体中,避免不了要和人相处,与人交际。群体是由无数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既然是个体,便存在差异,存在矛盾,我们无法避免。就像一棵大树上的许许多多片叶子,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可是它们依旧能在同一棵树上生长,互不影响,互不干扰。那是因为它们求“同”存“异”,"同”, 于它们而言,即树是它们的“家”,是它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它们既巧妙地保护了自己的“家”,又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最终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人也一样,由于出生家庭及后天生长环境等等的差异,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和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就一定要“厮架”,一定“水火不相容”。如果我们能求同存异,同样可以和谐相处,“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如果我们善于求同存异,那么便更容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需要我们对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即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的先哲孟子也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很难,它不仅需要一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志向,更需要你具备实现这高远志向的“硬件条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一条行为准则。然而可悲的是,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别人则苛求过多。难怪我们的先哲孟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看样这样的人际问题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而且问题所在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哭笑”两“不得”。总之,“独善其身”很重要。至于“宽容待人”也很好理解,就是以包容之心对待别人。正确的道理,鲜有人不理解,难的是理解道理,也能照着正确的道理去行事。
当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意义肯定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两点要求。不过,如果我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里,真正能做到“求同存异”,以及“严于律己,宽容待人”,便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近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