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图书馆却静不下心学习的日子
“Are we born free or just born agin”
又一胡言乱语贴。
最近尝试速溶咖啡中,觉得很多工业制品加糖太多。
前几天听歌,看到一个女歌手唱了一首Rousseau的歌曲,看到歌名就对她好感度倍增,虽然我歌词写得并不怎么好。
大家都沉浸在论文的唉声怨气之中,可也真的会有收获吧。比如我写女性解放,写了了才发现哪有什么解放。现在觉得福柯说的很对,现代国家就是通过各种规训的方式对人进行管理,以前的国家整合能力毕竟有限,现代人则很容易在一套话语体系里相互交流或攻击。现代化的力量果然强大到就连异族通婚都没有新奇感,以前还觉得是一种重要交际方式呢,想想唐朝总是把公主外嫁。
想起本科那会儿,刚读政治哲学的书就被卢梭吸引到了,一个人怎么会去讨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这种关怀的书呢?一个人怎么提出社会契约论这种代表全体“公意”的学说呢?他想要从根源处解决人的不幸,至少他认为不平等在成了这种不幸,生而为人,我们很多程度上却越不过这种原生性的差距。记得看过一个很优秀老师的朋友圈,他曾发过这么一条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原生性的劣势,他会更加强大。他本科北大,硕士哥大,博士密歇根,这样的人生轨迹下还会在比较中觉得不够满足,那么底层人民呢?也许唤醒那群人的最大后果就是引发社会的危机吧,也可以说卢梭犯了禁忌。在那场腥风血雨的大革命浪潮中,浪漫主义的理想四处飞扬。
有一次隔壁的两个室友争吵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经济学的室友说柴静就是个很恶心的人,原因大概是她在披露雾霾的过程中说中国的碳排放量过大,中国要减少雾霾必须减少碳的排放;接受采访的一位社科院的院士说中国人不是人吗?美国人均排放远比中国高,好吗?柴静估计因为这个采访被黑的真的是在雾霾天都看不到了。另一个室友则认为柴静的报道无论如何都激起了大家的关注啊。由于之前觉得学经济学的那个同学很武断,我们都对她的观点不懈。昨晚室友又听了听经济学同学的论断,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觉得柴静是个疯子,说那些数据不真实,没有科学素养,站在人权的角度上却不顾中国人的人权,没有她的采访之前雾霾的词条搜索率就很高了等等。
虽然我也承认,国际政治竞争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是正人君子,中国崛起想要改变国际规则也不是向西方国家所说的流氓,毕竟那些号称“自由、民主、博爱”的国家也诸多流氓分子。但我想,什么时候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准入门槛如此只高了?什么时候他们说的每个观点都要是对的?新闻工作者难道没权发问吗?精英垄断话语之后就可以说你个傻X赶快闭嘴吧?当然,希望这场辩驳下民智不断崛起。
瞬间觉得今天离那个浪漫主义的时代很远,那时候大家对国家有着无上的崇拜感,记得小时候村里还在实行计划生育,一拨人到一家超生子女的家庭里把他们的家具都搬走了,还把玻璃砸碎了,口里喊着:“国家不让你生你还生,你要是养不起还指望国家给你养啊?”国家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感觉那似乎是笼罩在每个人头上的无上荣光,后来听别人说中国很国家主义、很集体主义。我们也一直被培养着集体主义感,那是一种荣誉感,我们要集中力量干大事。后来,有听人说,中国人擅长单打独斗,不会合作。我就又陷入了迷茫,为什么在集体主义的熏陶下我们不擅长合作,这不是笑话吗?后来看了一些书,书上说,在极权主义下的人不会思考,只会服从。后来又有人出来黑中国,说中国人都是带着眼镜不会思考但数学很好的算术机器。还有人说中国人眼里根本就没有规则,为人事故狡猾,可能心眼比较多。我就又陷入了迷茫,为什么思考人情不是思考思考别的就是呢?后来的后来,也许是今天,当一部分还在嘲笑中国农民巨多、特别贫困的时候,还有一拨人站出来提中国威胁论,可能我们以牺牲自己国民人权的代价威胁了世界吧?谁让我们是不思考的集体主义呢。
今天有人出来发言,有人出来批评,还是挺好。
隔壁室友30岁了,抱怨自己没有男朋友,也许在她出生的时候命定的男友就去了天国吧,哈哈。突然想给人生加戏:read books,waiting for winter ,waiting for summer and waiting to see my lovers in heaven. 怎么就觉得自己会度过这么完美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