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8岁在听周杰伦,你呢?
现代化唱片工业成熟之后,音乐就变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伴侣,以至于每听到一首歌,就会突然条件反射的回想起当年的某段生活,甚至那时候的气味以及触感。虽然每一天都有人在过18岁生日,但是相邻几年内出生的人,都会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以及在文化消费方面比较重合的部分。
18岁,最值得让人珍惜的“点”是什么呢?
在那之前,一切似乎只能幻想,在那之后,幻想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开始尝试实现了。
18岁的林志颖推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之后,无数90年代初期年满18岁的少女为之动容。
18岁的周杰伦得到了母亲的鼓励之后,才尝试参加了一档娱乐节目,随后有幸进入阿尔法公司做音乐助理,对于他来说18岁的记忆是写给张惠妹的“双节棍”和写给刘德华的“眼泪知道”被退歌。但是随后的10余年时间里,他的音乐成为了无数18岁年轻人记忆中的BGM。
对于Avril 来说18岁更是玄妙的一年,《Let Go》专辑正值她18岁时推出的专辑,而这张专辑发型之后迅速登顶各大排行榜,众多音乐电视节目纷纷报道专辑主打歌曲,从而Avril 成为了同龄人的偶像,同样有趣的是18岁的少男少女们在CD里听着同龄人Avril 的最新专辑。
今天我来聊一聊,我和我的家人18岁都在听什么歌?
首先恭喜最后一批90后,年满18岁,朋友圈所有18岁的照片都是为你们而晒的!
我叫念安娜,90后,18岁听周杰伦
18岁和QQ音乐吧的一群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发着歌单,歌单里收录最多的当属周杰伦的歌曲了。我的18岁,2012年,从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萧邦》里的《夜曲》入坑,有趣的是,我不是听《双节棍》长大的,也不是听《龙卷风》度过童年的,这对自认为周杰伦的粉丝的我来说是不够资格高谈阔论的。不过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渐渐拾掇起旧时的几张专辑,例如《范特西》、《叶惠美》、《七里香》等。
我的棋姐,85后,18岁听林俊杰
作为最后一批80后,对林俊杰JJ的感情是无法用一两首歌来形容的。从《一千年以前》到《曹操》,再到《一千年以后》,每一首歌都是18岁里反复循环的单曲。林俊杰是那个时代潮流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流行歌曲里最具代表的歌手之一。
我的亮哥,80后,18岁听陈奕迅
要说谁的歌最能代表一个人的心境,谁唱的歌最朗朗上口,莫过于陈奕迅。一首《K歌之王》,让当时参加高考的他缓解了很多学习压力,嘴巴里哼着不着调的粤语,内心仿佛千万种力量集结于一身。包括之后的《明年今日》、《人来人往》、《1874》近乎成了班上每个人的专属调调。
我妈,70后,18岁听林忆莲
对于一大批70后的18岁,我相信林忆莲的歌曲占据脑海的时间比一般歌手要多的多。从1988年发行的《都市触觉 Part 1》这张专辑开始,到与伦永亮合作的《都市触觉 Part 2 - 逃离钢筋森林》,再到《都市触觉 Part 3 - Faces & Places》,都让人毫无防备的被林忆莲的嗓音所吸引。那些散落在都市触觉系列专辑中的灵性和亮点,经过大咖们的整理,一首《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唤醒了大批70后的青春记忆。
我爸,60后,18岁听黄家驹
80年代初可选择性收听的歌曲并不多,但大多数热血青年都会喜欢上Beyond乐队,都会深深沉醉于黄家驹放荡不羁的嗓音,我爸便是其中一位。回看1986年的台北演唱会,24岁的黄家驹青涩的像个14岁的小孩子,每次回看我脑海里都回荡着蔡依林那首“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80年代的Beyond就是在这种逆流中,时而混迹、时而挣扎。就是这样一群外表消瘦,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伙子,用打不死的心态在一次次失落中抚慰着彼此迷茫的心。当然也是大多数80后内心的偶像,至高无上的偶像。
你们的18岁在听什么?不妨在留言板留个言。
18岁,最值得让人珍惜的“点”是什么呢?
在那之前,一切似乎只能幻想,在那之后,幻想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开始尝试实现了。
18岁的林志颖推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之后,无数90年代初期年满18岁的少女为之动容。
18岁的周杰伦得到了母亲的鼓励之后,才尝试参加了一档娱乐节目,随后有幸进入阿尔法公司做音乐助理,对于他来说18岁的记忆是写给张惠妹的“双节棍”和写给刘德华的“眼泪知道”被退歌。但是随后的10余年时间里,他的音乐成为了无数18岁年轻人记忆中的BGM。
对于Avril 来说18岁更是玄妙的一年,《Let Go》专辑正值她18岁时推出的专辑,而这张专辑发型之后迅速登顶各大排行榜,众多音乐电视节目纷纷报道专辑主打歌曲,从而Avril 成为了同龄人的偶像,同样有趣的是18岁的少男少女们在CD里听着同龄人Avril 的最新专辑。
今天我来聊一聊,我和我的家人18岁都在听什么歌?
首先恭喜最后一批90后,年满18岁,朋友圈所有18岁的照片都是为你们而晒的!
我叫念安娜,90后,18岁听周杰伦
18岁和QQ音乐吧的一群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发着歌单,歌单里收录最多的当属周杰伦的歌曲了。我的18岁,2012年,从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萧邦》里的《夜曲》入坑,有趣的是,我不是听《双节棍》长大的,也不是听《龙卷风》度过童年的,这对自认为周杰伦的粉丝的我来说是不够资格高谈阔论的。不过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渐渐拾掇起旧时的几张专辑,例如《范特西》、《叶惠美》、《七里香》等。
我的棋姐,85后,18岁听林俊杰
作为最后一批80后,对林俊杰JJ的感情是无法用一两首歌来形容的。从《一千年以前》到《曹操》,再到《一千年以后》,每一首歌都是18岁里反复循环的单曲。林俊杰是那个时代潮流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流行歌曲里最具代表的歌手之一。
我的亮哥,80后,18岁听陈奕迅
要说谁的歌最能代表一个人的心境,谁唱的歌最朗朗上口,莫过于陈奕迅。一首《K歌之王》,让当时参加高考的他缓解了很多学习压力,嘴巴里哼着不着调的粤语,内心仿佛千万种力量集结于一身。包括之后的《明年今日》、《人来人往》、《1874》近乎成了班上每个人的专属调调。
我妈,70后,18岁听林忆莲
对于一大批70后的18岁,我相信林忆莲的歌曲占据脑海的时间比一般歌手要多的多。从1988年发行的《都市触觉 Part 1》这张专辑开始,到与伦永亮合作的《都市触觉 Part 2 - 逃离钢筋森林》,再到《都市触觉 Part 3 - Faces & Places》,都让人毫无防备的被林忆莲的嗓音所吸引。那些散落在都市触觉系列专辑中的灵性和亮点,经过大咖们的整理,一首《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唤醒了大批70后的青春记忆。
我爸,60后,18岁听黄家驹
80年代初可选择性收听的歌曲并不多,但大多数热血青年都会喜欢上Beyond乐队,都会深深沉醉于黄家驹放荡不羁的嗓音,我爸便是其中一位。回看1986年的台北演唱会,24岁的黄家驹青涩的像个14岁的小孩子,每次回看我脑海里都回荡着蔡依林那首“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80年代的Beyond就是在这种逆流中,时而混迹、时而挣扎。就是这样一群外表消瘦,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伙子,用打不死的心态在一次次失落中抚慰着彼此迷茫的心。当然也是大多数80后内心的偶像,至高无上的偶像。
你们的18岁在听什么?不妨在留言板留个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